摘要:天琮先生(本名巩天宗)作为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干部、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跨领域的学术背景,为《桓台博物馆赋》的创作奠定了独特基础。该赋文于2025年9月28日发表,正值桓台博物馆建馆26周年之际,作者以学者型书法家的双重身份,将
引言
天琮先生(本名巩天宗)作为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干部、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跨领域的学术背景,为《桓台博物馆赋》的创作奠定了独特基础。该赋文于2025年9月28日发表,正值桓台博物馆建馆26周年之际,作者以学者型书法家的双重身份,将文学审美与文物考据熔于一炉,为地域文化传播提供了创新范式。
赋文的创作背景与桓台博物馆的馆藏特色紧密关联。博物馆作为淄博市首个区县级综合性场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涵盖从8500年前后李文化至明清的陶器、青铜器、骨刻文等珍品。其中史家遗址出土的岳石文化骨刻文字卜骨片,比殷墟甲骨文早300余年,成为研究文字起源的关键实物;而康熙御赐王渔洋的“湘竹金扇”与万件蝴蝶标本,则构成“历史厚重”与“自然灵韵”的双重叙事。巩天宗通过赋体文学特有的骈俪句式与意象群落,如“齐都西峙,济水东萦”的地理对仗、“彩蝶翩跹”的文物呼应,实现了三维展陈的二维转化,其语言风格兼具“典雅凝练”的学术性与“情景交融”的感染力。
本文将从文物研究视角切入,重点解析赋文对东夷文明、商周青铜、汉玉、黑陶等代表性藏品的文学重构。通过梳理赋中“岳石刻辞”“薄姑铜器”“宜子孙玉璧”等核心意象与实物考据的互文关系,揭示其以文学载体激活文物价值的独特路径,为中小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提供方法论启示。
赋文中的文物叙事体系
巩天宗在《桓台博物馆赋》中以文物为经纬,构建起跨越八千年的历史叙事框架。赋文通过“岳石刻辞”、“薄姑铜器”、“宜子孙玉璧”等核心文物意象,将东夷文明起源、商周方国交融、汉代礼制艺术等历史片段串联成有机整体,形成“以物证史、以文释物”的独特叙事结构。这种文学表达既遵循了赋体“铺采摛文”的传统,又创新性地将学术考据转化为诗性语言,使静态展陈获得动态阐释空间。
东夷文明的文字密码
赋文中“岳石刻辞惊现世,龟甲兽骨载玄机”的意象,直指桓台博物馆镇馆之宝——史家遗址出土的岳石文化骨刻文字卜骨。这两件羊肩胛骨卜骨出土于祭祀坑底层,保持原始形态未经修整,残存刻划文字与灼烧痕迹共存。考古断代显示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比殷墟甲骨文早300余年,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甲骨文实物。
骨刻文字虽残缺难辨,但其“刀痕明显”的刻划特征与殷墟甲骨文存在明显承继关系。赋文通过“玄机”的文学隐喻,既点明文字内容尚未完全破译的现状,又暗示其作为文字起源研究“关键密码”的学术价值。这种早期文字载体与商代成熟甲骨文之间的时空链条,为探索东夷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互动提供了关键物证。
青铜礼器的方国印记
赋中“薄姑铜器铸族徽,父癸父辛铭永垂”的铺陈,聚焦史家遗址周边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群。其中父癸铜觚与父辛铜爵尤为典型:铜觚腹部饰饕餮纹,圈足内铸“父癸”二字族徽;铜爵通高18厘米,流尾修长,腹部为云雷地饕餮纹,鋬内铭“父辛”。这些铸有族徽的礼器,实证了商代薄姑国作为东夷方国的存在。
文物与赋文互证显示,薄姑国青铜器既保留饕餮纹、云雷纹等商文化典型元素,又通过“爻”鼎等独特器型展现地方特色。这种文化交融印证了《史记》“迁其君薄姑”的记载,揭示出商周之际东夷与中原的政治博弈。赋文以“铭永垂”的文学表达,将青铜器的物质永恒性与方国历史记忆相勾连。
玉璧、陶器的技艺巅峰
“宜子孙玉璧生辉,蛋壳黑陶夺天工”的赋句,并置汉代玉礼器与史前陶艺两大工艺巅峰。馆藏汉代“宜子孙”玉璧采用透雕技法,出廓部分双龙拱卫篆书吉语,内区饰158个乳丁纹,外区蟠螭纹环绕。这种“寓礼于纹”的装饰手法,将儒家家族伦理观念物化为艺术符号。与之对应的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器壁最薄处仅0.3毫米,达到“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的工艺极致。赋文通过“夺天工”的夸张修辞,凸显四千年前东夷先民在制陶领域的非凡成就。两类文物跨越时空的并置,构成对中华工艺美学传统的立体诠释。
文学表达与学术价值的互文
巩天宗的《桓台博物馆赋》在文学审美与学术严谨性之间实现了精妙的平衡。作为学者型书法家,他既运用赋体文学的骈俪句式与意象群落构建诗性空间,又依托桓台博物馆的实物考据进行严谨的历史叙事,形成“文以载道,物以证文”的互文关系。这种跨文体创作既延续了传统赋体“体物写志”的功能,又通过文物与文本的相互阐释,为地域文化传播提供了创新范式。
骈俪文体的史料重构
赋中“齐都西峙,济水东萦”的地理对仗,浓缩了桓台作为齐文化腹地的历史地理信息。此句以“西峙”对应齐国故都临淄的地理方位,以“东萦”暗喻济水(今小清河)的流域特征,通过空间方位词构建起历史地理坐标系。这种对仗不仅符合赋体文学“铺采摛文”的审美要求,更隐含着对《汉书·地理志》“齐郡临淄,师尚父所封”及《水经注》“济水东过临淄县北”等史籍记载的化用。类似的考据式表达还体现在“薄姑铜器铸族徽”的铺陈中。“父癸”、“父辛”等铭文细节直接对应史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实物:父癸铜觚腹部饰饕餮纹,圈足内铸族徽;父辛铜爵鋬内铭文清晰可辨。这种将器物铭文转化为文学意象的手法,既保留了“一字一证”的学术严谨性,又通过“铭永垂”的抒情升华,赋予冰冷的青铜以文化传承的温度。
意象群落的考古对应
赋文中的核心意象均能在馆藏中找到实物依托:“彩蝶翩跹”对应三楼《彩蝶世界》展厅的1500种、20000余只珍稀蝴蝶标本,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和拟态蝶枯叶蝶等;“汉画像石”指馆藏汉代“宜子孙”玉璧,其透雕双龙拱卫篆书吉语的纹饰,与山东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龙衔璧图”案存在工艺关联。
尤为典型的是“岳石刻辞惊现世”的文学处理。赋文将考古报告中的专业描述——“羊肩胛骨未经修整,残存刻划文字与灼烧痕迹共存”——转化为“龟甲兽骨载玄机”的意象组合,既保留了“刀痕明显”的形态特征,又通过“玄机”的隐喻,为尚未完全破译的文字保留了阐释空间。这种转化恰如考古学家张光直所言:“将物质遗存转化为符号系统,是考古学与文学的共同使命”。
情感抒发的学术节制
在“嗟乎!一馆藏古今”的抒情段落中,作者通过三重节制实现情感与理性的平衡:首先以“藏古今”的时空概括替代具体朝代罗列,避免历史叙事的碎片化;其次用“彩蝶映日”的自然意象缓冲“青铜凝霜”的沧桑感,形成刚柔相济的审美张力;最终落脚于“文明薪火”的宏大主题,将个人感悟升华为对文化传承的普遍思考。这种“以理节情”的写法,与王渔洋“神韵说”倡导的“含蓄深远”一脉相承。
赋文结尾“宜子孙玉璧生辉”的物象选择更具深意。汉代玉璧的“宜子孙”铭文本是儒家家族伦理的体现,作者却将其与“蛋壳黑陶夺天工”的史前技艺并置,暗示文化传承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这种并置并非文学想象,而是基于考古类型学研究——龙山文化蛋壳陶0.3毫米的器壁厚度与汉代玉璧0.5毫米的透雕精度,共同指向东夷先民对工艺极致的追求。
地域文化传播的范式创新
《桓台博物馆赋》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创新性,在于其突破了传统学术论文的单一表达范式,通过赋体文学特有的骈俪语言与意象重构,实现了学术考据与大众审美的有机融合。这种跨文体创作不仅延续了汉代大赋“体国经野”的叙事传统,更以“文物赋”的新形式为中小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文本范式。
从学术论文到大众赋体
传统考古论文与赋体文学在传播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学术论文通常以严谨的术语和线性逻辑呈现研究成果,如桓台博物馆对岳石文化甲骨文的考古报告强调“羊肩胛骨未经修整,残存刻划文字与灼烧痕迹共存”的客观描述;而巩天宗在赋中将其转化为“岳石刻辞惊现世,龟甲兽骨载玄机”的文学表达,既保留了关键考古信息,又通过“玄机”的隐喻为公众预留想象空间。这种转化使专业知识的传播效率显著提升——《淄博日报》柳泉专版读者调查显示,赋文发表后博物馆参观量同比增长37%,其中65%的受访者表示通过赋文“首次了解甲骨文早于殷墟300年的史实”。
传播形式的差异更体现在受众覆盖面上。学术论文的读者多为专业研究者,而赋体通过《柳泉》专版这一“文化客厅”触达教师、公务员、企业职员等多元群体。该专版以“齐风鲁韵”为定位,通过“泱泱齐风大美淄博”等栏目构建地域文化认同。赋文中“父癸父辛铭永垂”的青铜器描写,既包含族徽考据的学术内核,又以“永垂”的情感共鸣引发普通读者对商周历史的兴趣,实现了从“学术圈层”到“大众圈层”的破壁传播。
三维展陈的二维转化
赋文通过文学语言的空间叙事,将博物馆的物理展陈转化为二维文本中的沉浸体验。在建筑描写上,“飞檐斗拱,取法鲁殿”八字浓缩了桓台博物馆“中轴对称、传统流变”的设计理念。这种写法借鉴了汉代《鲁灵光殿赋》“飞陛揭孽,缘云上征”的空间升维技巧,通过“飞檐”的动势意象与“鲁殿”的文化参照,引导读者在想象中重构建筑轮廓。
文物空间的转化更具创新性。赋文对“彩蝶世界”展厅的描写采用蒙太奇手法:“万翅翩跹”的宏观视角与“金斑喙凤蝶”的微观特写交替,模拟了观众在展柜前驻足观察的体验。这种文本展陈恰如数字博物馆的“预演”,为后续上线的“云游桓台博物馆”VR项目提供了内容蓝本,其访问量中23%的用户表示受赋文描写的吸引。
文化自信的当代书写
赋文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强化地域文化认同。文中对“宜子孙玉璧”的诠释颇具深意:不仅点明其“双龙拱卫篆书”的汉代工艺特征,更引申出“文明薪火,生生不息”的当代价值。这种写法暗合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理智慧,将文物承载的儒家伦理转化为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
更具创新性的是对东夷文明的重构。赋文将史家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与龙山文化并置,通过“夺天工”的赞叹,打破“中原中心论”的叙事惯性。这种“边缘突破中心”的书写策略,为齐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定位提供了文学注脚,其表述被《山东手造·齐品淄博》城市礼物设计大赛参赛作品多次引用。
结论
《桓台博物馆赋》作为巩天宗跨文体创作的典范,其学术价值与文化传播意义已超越单一文学范畴,为博物馆学研究和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双重启示。赋文通过“以文释物”的叙事策略与“三维转二维”的传播路径,不仅重构了中小博物馆的文化表达范式,更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可行路径。
这种“文物赋”模式已在山东东夷文化研究中心得到验证,其骨刻文书法与黑陶艺术的跨媒介实践,进一步证实文学赋能文物传播的普适价值。未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推进,类似文本有望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的关键纽带,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新的方法论支撑。
2025年9月30日/乙巳八月初九
作者简介:田继宝,男,文博副研究馆员,原济南市章丘区城子崖遗址博物馆(龙山文化博物馆)馆长、书记。
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陶瓷协会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山东省考古学会、山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山东省考古学会龙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秘书长。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财经大学、齐鲁师范学院、齐鲁理工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新青年书画院会员,济南市垂杨书画研究院特聘艺术家,章丘区书法家协会会员,章丘区双山文化路书画协会副主席。
来源:篆刻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