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百年大展:看不完,根本看不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7:57 1

摘要:9月30日,故宫百年大展正式开展。到12月31日的三个月里,故宫午门展厅(正殿+东/西雁翅楼三大展厅)将以多件平时难得一见的国宝级文物,庆祝故宫博物院成立百年。

9月30日,故宫百年大展正式开展。到12月31日的三个月里,故宫午门展厅(正殿+东/西雁翅楼三大展厅)将以多件平时难得一见的国宝级文物,庆祝故宫博物院成立百年。

此次大展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除文物外,此次大展还将详细呈现故宫博物院百年历程,涵盖文物南迁、修复保护、数字化创新等历史节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书画本身的脆弱性,部分书画的展期只有半个月,且展期不重合。

也就是说,如果只去一次故宫,是看不全展品的。

稀世奇珍的书画

此次大展重中之重的文物,无疑当属北宋《清明上河图》。

201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时的“石渠宝笈特展”上,全长528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全卷铺开陈列,而观众为一睹其真容的排队时间或长达7小时。

2020年,《清明上河图》再度于紫禁城600周年纪念时短暂展出。

请横置手机观看

绢本设色;高25.5厘米,长525厘米

《清明上河图》(见上图)绘于北宋,作者张择端。画面表现北宋汴梁城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城乡风光与市井百态。

图中有城外郊野风景,有漕运繁忙的汴河,以及虹桥上下之景,还有城内繁华的街市。图中共绘人物约600名,牲畜近百头,房舍百余座,舟船25只,繁杂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情节进行组合,结构严谨而紧凑,画法精严,刻画入微。

《清明上河图》绘成后在宫廷与民间历经辗转,画上有历代鉴藏印玺共近百方。进入清宫收藏后,末代皇帝溥仪将此图卷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1932年,它曾存放在吉林长春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57年经东北博物馆转存到故宫博物院至今,堪称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这样级别的文物,展出后至少静息三年。

虽然《清明上河图》名气更大,但《五牛图》的年代却更早。

请横置手机观看

设色纸本,长20.8厘米,总宽139.8厘米

《五牛图》(见上图)为唐德宗时期的宰相韩滉所画,是现存最早的纸质动物画作,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图画中除了五头牛外,只有一小丛荆棘,没有其他任何衬景,以这种完全突显主题的方式来构图,极其大胆,充分显示了韩滉高超的写实描绘能力。

《五牛图》先后被宋高宗赵构、元代赵孟頫及清乾隆收藏。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五牛图》就此下落不明。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五牛图》才出现在香港的一个拍卖会上,因而得以购回长留故宫。

但若论年代,东晋王珣的《伯远帖》(见下图)还要早几百年。因其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此帖与西晋陆机《平复帖》为现今两件晋人仅存书法。1746年,《伯远帖》进入清宫内府。乾隆将此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合称三希,一起放在养心殿的“三希堂”中。希,即希世珍宝之希。

至于《上阳台帖》(见下图),则是传为大诗人李白手书于公元744年的一幅草书。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上阳台帖》为李白自书其四言诗,共25字。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启功先生认为:“此帖有李白名款,有宋徽宗亲题签和跋,用笔不循故常,天马行空,吻合于李白诗风豪迈不羁,宜为太白真迹。”

同为草书,宋代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见下图)风格迥异,堪称一时瑜亮。这幅字是黄庭坚录写的五代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都是佛家禅语。

“诸上座为复只要弄唇嘴,为复别有所图,恐伊执着,且执着甚么,为复执着理,执着事,执着色,执着空,若是理,理且作么生执,若是事……”

黄庭坚这幅字师法怀素狂草体,笔意纵横,字法奇宕,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黄庭坚在《山谷自论》里说,自己学了三十多年草书,最终才领悟“笔法之妙”。《诸上座帖》是黄庭坚晚年所书,也是其草书的大成之作。

青铜金玉的灿烂

书画材质的脆弱,注定其无法像其他文物一样被同等对待。而其他的器具类国宝,展陈时间就可以延长许多。

这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莲鹤方壶本为一对,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大墓中出土,另一件如今藏于河南博物院。两件的不同,只在高度上有毫厘之差。

高122厘米,宽54厘米,重64公斤 图据故宫博物院

方壶形体巨大。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镂空的双龙耳较大。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

方壶局部 图据故宫博物院

而“大圣遗音”古琴,则是唐朝肃宗元年(756年)时由四川斫琴世家雷氏为皇室斫成的古琴,现仅存两床。其中一床原为王世襄所藏,2003年以891万人民币成交,是当时拍卖价最高的古琴,后在2011年以1.15亿人民币的价格再次拍卖。另一床即为此次的展品。

琴长120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3.4厘米。龙池两侧刻“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 图据故宫博物院

该床琴自唐朝以来没有经过大修,传世琴中十分难见,而其发现的过程也堪称传奇:这张琴在清宫南库中因久无人打理而积满水锈,清宫善后委员会清点时标记为“破琴一张”,编号崑字一〇七号。几十年后的1947年,被正于此任职的王世襄发现,从此才转入故宫珍宝库。

此次展出的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

故宫的这只金瓯永固杯,制造于1797年。三足鼎形、夔龙耳、以象头为足、杯身点翠,浮雕纹饰。杯口一面铸“金瓯永固”,另一面铸“乾隆年制” 图据故宫博物院

清朝元旦开笔仪式始于雍正年间,乾隆时期形成定制,每逢元旦在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举行,金瓯永固杯是仪式中必有的御用酒杯之一,用以盛屠苏酒;“金瓯”则寓意国家政权。

无缘一见的国宝

若说遗憾,便是有些书画珍品此次未能展出,首推《千里江山图》和《韩熙载夜宴图》。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锦绣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乾隆在此画上方题诗,第一句是“江山千里望无垠”,于是此画被称为“千里江山图”。

请横置手机观看

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这种画法被称为“青绿山水”。而春晚舞台上的《只此青绿》,灵感即由《千里江山图》而来。

《韩熙载夜宴图》则为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现存为南宋摹本。全画为三米长卷,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各个情节,五个段落之间以屏风、帐篷等相隔:第一段“听乐”,图中人物有新科状元郎粲、善舞少女王屋山等;第二段“观舞”,韩熙载亲自击鼓伴奏,王屋山翩翩起舞;第三段“歇息”,画面由动入静,韩熙载坐在榻上与侍女聊天;第四段“清吹”,韩熙载右手持扇,正在欣赏乐队吹奏;第五段“散宴”,众人依依不舍。

请横置手机观看

设色工笔画,高28.7厘米,宽333.5厘米

画中的韩熙载不仅形象逼真,画家通过画笔对其内心进行深刻挖掘,更真实再现了韩熙载的立体化性格。

至于书法,则《平复帖》和《中秋帖》均无缘一见了。《平复帖》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私人信札,也是书法史上传世法帖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书写年代距今已超过1700年。

《平复帖》文字释读繁难,此为启功释读版:“彦先赢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〻(此)已为庆。承使隹(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踌),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执(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1956年,张伯驹将《平复帖》、杜牧《张好好诗》卷、蔡襄《自书诗》卷捐献给政府,《平复帖》从此入藏故宫博物院。它享受最高级别的文物待遇,至少间隔5年才能展出一次。

王献之的《中秋帖》仅22字,现存此帖一般认为是宋代米芾根据《十二月割帖》所作的不完全临本。

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及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流散民间,后与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周总理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

此外,还有《挥扇仕女图》《步辇图》等精品书画也未列入展出名单。

只是有遗憾才有期待。故宫百年大展,决不失为难得一见的文物盛宴,既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聚,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千年对话。

排队虽久,确实值得。

来源:谈资有营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