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癌症免疫治疗!南开学者新成果,提供创新方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7:45 1

摘要:近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丁丹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相关研究,开发出肿瘤微环境激活型共价抗原捕获纳米平台。

近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丁丹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相关研究,开发出肿瘤微环境激活型共价抗原捕获纳米平台

南开大学丁丹教授、科研助理辛景瑞和博士后赵记亮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开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毕业博士生高志远、南开大学医学院已毕业博士生苗志钊和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贾劭蕊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癌症免疫治疗中,肿瘤相关抗原(TAAs)疫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对抗肿瘤,但其疗效依赖抗原呈递细胞高效捕获TAAs。传统抗原捕获纳米材料存在两大瓶颈:一是需局部瘤内注射,无法适配位置不确定或者深部的肿瘤;二是多依赖疏水、静电等非共价作用结合TAAs,易受血液中血清白蛋白竞争干扰,捕获效率低、稳定性差。此外,体外提取TAAs还存在抗原代表性不足、易变性等问题,开发可全身给药、肿瘤微环境(TME)特异性激活的高效共价抗原捕获平台,成为突破免疫治疗瓶颈的关键

丁丹教授团队开发出的肿瘤微环境激活型共价抗原捕获纳米平台,以两亲性聚合物DSPE-PEG2000为骨架,修饰过氧亚硝酸盐(ONOO⁻)响应的氟乙基苯硼酸酯,并封装光敏剂偶联的光激活雷西莫特(R848)前药,可实现全身给药后在肿瘤部位特异性激活,高效捕获TAAs并增强免疫应答,无需依赖局部注射,显著降低脱靶效应。

a)非激活型与肿瘤微环境激活型抗原捕获纳米平台的示意图

b)经全身给药和光照后,肿瘤微环境激活型抗原捕获及增强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示意图

综上所述,该抗原捕获纳米平台通过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共价抗原捕获与光控免疫激活协同,有效解决了传统抗原捕获材料给药局限与结合效率低的问题,为全身给药的精准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创新方案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创立于1993年,其历史可追溯至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初成立的生物学门和1922年成立的生物学系。生命科学领域的许多院士在此学习或任教,包括李继侗、殷宏章、娄成后、匡廷云、钱前、张泽民、饶子和、曹雪涛。学院教学条件优越,是“国家基础生物科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有“生物学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学院持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生物学科“本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拔尖计划2.0”和“强基计划”,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018年10月25日,饶子和院士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长文,首次阐明了呼吸链系统醌氧化与氧还原直接偶联的分子机制,首次揭示了抗结核候选药物Q203作用靶点的结构特征,对优化Q203及开发更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9年7月19日,曹雪涛院士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长文,首次发现了细胞核内天然免疫识别病毒DNA的sensor——hnRNP-A2B1,系统全面地阐释了细胞核蛋白分子参与天然免疫识别及其信号转导的新机制,对细胞核内针对病毒DNA的天然免疫识别机制做出了重要发展和完善,开辟了天然免疫与炎症研究领域的新方向,也为抗病毒治疗与炎症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药物研发新靶标。

……

生命科学关乎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是当今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前沿学科。百年生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和学界精英。新百年、新征程,南开生科实施“追求卓越”和“国际化”战略,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来源:南开大学本科招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