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土生土长的葫芦岛人,我爸在化工厂干了一辈子,三十年前一个月挣三百多,现在涨到四千来块,可手里头真没攒下多少家底。身边好多叔叔伯伯都跟我爸一个样,守着东北的重工业国企过了大半辈子,混口饱饭不难,可真想富起来,那比登天还难。咱东北的“穷”,从来不是资源不行,是
咱东北人说实话啊,咱这“穷”,真不是因为咱不努力,实在是产业结构把咱普通人的出路给卡得死死的。
我是土生土长的葫芦岛人,我爸在化工厂干了一辈子,三十年前一个月挣三百多,现在涨到四千来块,可手里头真没攒下多少家底。身边好多叔叔伯伯都跟我爸一个样,守着东北的重工业国企过了大半辈子,混口饱饭不难,可真想富起来,那比登天还难。咱东北的“穷”,从来不是资源不行,是这产业结构,把咱普通人想往前奔的道儿给堵得差不多了。
东北的产业底色太“重”了。你看啊,长春的一汽、鞍山的鞍钢、沈阳的沈飞,那都是撑起大城市的骨架子。就算是葫芦岛这种三线小城,也到处都是船厂、化肥厂、化工厂[__LINK_ICON]。这些重工业国企,以前那可是东北的骄傲,最风光的时候,东北的物资供应能占全国的五成到八成。可这辉煌背后,藏着个要命的问题:重工业门槛太高,咱普通人根本迈不进去,想自己创业?那更是想都别想。
你在鞍钢干上十年,能攒够钱开个钢铁厂不?没个几百亿,想都别想。可在浙江就不一样了,在袜子厂打个三五年工,几个人凑点钱就能开个小作坊。诸暨大唐那一个镇,就有六千多个袜子厂,好多老板都是从打工仔一点点拼出来的,住别墅开豪车都不新鲜。这就是东北和南方最实在的差距:不是说企业谁强谁弱,是咱普通人有没有赚钱的机会。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种结构还催生了恶性循环。东北国企工人工资普遍就三四千,老百姓手里没钱啊,饭店要是贵一点,没人去吃;酒店价高一点,没人去住,那物价只能压得低低的。做小生意的没利润,想赚钱只能挤破头往国企或体制内钻,可这些岗位早就满了——进银行得找人,当个小学体育老师都得托关系。咱普通人没门路,只能去端盘子、加油站加油,收入自然高不了。
你再看南方,轻工业私企多,带来了老多选择。打工的能挑老板,哪儿工资高就往哪儿去;有经验的能自己创业,从小作坊慢慢做成大工厂。老百姓手里有钱了,各行各业都好做,饭店涨价有人消费,酒店提价有人买单,形成了越挣越敢花、越花越能挣的好循环。就连现在火的直播电商,南方有义乌小商品、广州服装城当货源,咱东北呢,大多只能卖地瓜土豆这些利润低的农产品,根本没法比。
更让人无奈的是,东北的重工业大多还停在初级加工阶段。就像赵儒煜教授说的,把木材劈成柴卖,只能赚点小钱,做成工艺品才能卖高价。可咱东北的资源型产业,长期就停在“卖柴禾”的阶段。矿产、木材这些初级产品,利润本来就低,就算产量再高,GDP也上不去,咱普通工人的工资自然涨不动。
这些年“振兴东北”的口号喊了一遍又一遍,国务院也出台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可对咱普通人来说,这改变来得太慢了。辽宁刚出了政策,说要降物流成本,帮特产电商和小加工厂减轻负担,可这些好政策还没真正落到咱实处。更多年轻人等不起啊,只能揣着一肚子乡愁往南走——宁波的东北菜馆里,一半吃饭的是东北人;上海的格子间里,好多都是东北年轻人。他们都说“家里好”,可回了家,真不知道能干点啥。
东北从不缺人才,辽宁、吉林每十万人里,接受大专教育的人数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可留不住人成了常态。2010到2020年,东北三省人口少了一千多万。不是年轻人不爱家,是没产业就没岗位,没岗位就没盼头啊。
有人说东北冬天太冷,可再冷的天,也冻不住想赚钱的热情;有人说东北人懒,可往南走的东北人,哪个不是拼命干活?咱东北缺的不是勤劳,是能让普通人靠努力富起来的产业环境。啥时候东北能有更多让普通人踮踮脚就能够着的机会,啥时候“振兴东北”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而现在,对很多东北年轻人来说,那张南下的火车票,依然是最现实的选择。只是心里总盼着,哪天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也能拼出一片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东北振兴 #东北产业 #东北年轻人 #南北差异 #家乡发展
来源:煊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