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虾仁”牵出上海中小学供餐“巨头”违法行为,上海绿捷的“傲慢”从何而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6:15 1

摘要:近日,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战火从西贝“预制菜”风波,烧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的餐盘里。9月初,有学生家长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称发现孩子学校的午餐中,有发臭的虾仁。随后,该餐食的供应方——日配送50万份学生餐的“隐形巨头”上海绿捷被扒出,揭开了学生餐供应背后资本力量的冰山

事件回顾:

近日,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战火从西贝“预制菜”风波,烧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的餐盘里。9月初,有学生家长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称发现孩子学校的午餐中,有发臭的虾仁。随后,该餐食的供应方——日配送50万份学生餐的“隐形巨头”上海绿捷被扒出,揭开了学生餐供应背后资本力量的冰山一角。

上海绿捷校园供餐事件时间线

9月15日

· 9:40: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派驻静安区某小学的经理孙某某发现,配送至该校的3箱虾仁解冻焯水后,其中一盆(约18公斤)内有虫,随即报告公司品质部负责人钱某。随后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指令业务经理对供应211所学校(含分校区)的虾仁原料及菜品全部下架并就地销毁。

· 中午:多校家长反映虾仁炒蛋“发臭”或“有沙”,部分学校临时停供并发放面包等替代餐食。

9月16日

· 绿捷公司对外统一口径称下架原因为“虾肠外溢,有泥沙”,而非虫体污染。

· 市场监管部门和教育部门接到舆情后介入调查,发现161所学校回收了相关原料,但50所学校在接到通知前已完成供餐。

9月17日

· 家长在社交媒体持续反映学生食用虾仁炒蛋后出现呕吐症状,质疑企业未如实上报虫体问题,涉嫌瞒报行为。

9月18日

· 上海市教委通报称涉事菜品留样及原料已送检,预计一周内出具结果。

9月19日

· 绿捷公司回应称“不是所有批次有问题”,但家长质疑检测结果与实际体验不符。

· 绿捷公司在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的超保质期冷冻肉品溯源记录被全部删除。

9月22日

· 市场监管部门再次对同批次库存虾仁原料抽样检测,挥发性盐基氮等指标仍符合国家标准。

9月23日

· 上海市公安局、市监局、教委三部门联合通报,确认绿捷公司涉嫌瞒报食品安全信息,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通报披露涉事虾仁为进口冷冻南美白虾虾仁,供应链涉及上海翰霖实业和上海优合鲜供应链。

· 上海市级联合工作组入驻企业,市属国企临时接管供餐。

· 面对舆论压力,上海绿捷发布了一份仅有两句话,共48个字的声明,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傲慢的道歉信”。

9月24日

· 媒体曝光绿捷公司日供餐量达50万份,覆盖上海500多所学校,其“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模式被指存在垄断风险。家长披露部分学校应急餐单营养不达标,学生出现头晕症状。

· 15:30: 免费午餐发起人、前调查记者邓飞在微博上曝光,绿捷公司中标,仍在继续供餐,有学校老师强制学生吃供餐。

9月26日

· 采招网信息显示,绿捷公司在被立案侦查同日仍中标上海市西南位育附属实验学校食堂项目,引发舆论争议。

9月28日

· 有媒体曝光,绿捷公司上海绿捷实控人张国华的妹妹张美华全资持有品测(上海)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疑似供餐和供餐检测业务不分家,“既当裁判又当选手”。公司股权结构背后牵出新希望刘永好家族、厚生投资、淡马锡等资本力量,引发舆论争议。

网友评论

该事件登上网络热搜后,引发网友批判,不少网友强烈呼吁监管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

荣誉累累OR劣迹斑斑?

公开信息显示,绿捷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9日,前身为1999年创立的上海绿捷快餐有限公司。绿捷公司曾多次获得荣誉:上海市名牌企业、上海市著名商标企业、中国团餐百强企业、全国商业质量奖获奖单位、“大上海保卫战”突出贡献单位等。此外,“绿捷食品”还获评全国中小学生营养餐领域代表品牌,并在第三届全国团餐大会中获得最高奖项“特金奖”。

然而,这家“上海市重点龙头企业”实则劣迹斑斑,其曾涉及多起健康权纠纷诉讼,包括2021年霉变鸡腿、2022年农药残留等事件

招标条款“量身定做”,每餐成本仅6-8元

绿捷公司在上海各中小学食堂招标中,表现亮眼。企查查信息显示,2025年1月以来,该公司有101条中标记录,其中仅8月份就有70条中标记录,覆盖20余所学校

多份中标公告中的推荐理由为:评审小组根据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进行综合评审,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得分第一。针对绿捷的招投标文件被曝存在“量身定制”条款,如要求供应商“具备为进博会供餐经验”等不合理条件

有家长直言:“上海现在是AB餐选餐,一餐18元”,但菜品质量令人失望。18元的单餐定价显然也不是完全流向了绿捷公司。绿捷某项目合同显示,其每餐成本仅6-8元,却要覆盖冷链运输、人工等环节。倒逼企业压缩成本,牺牲餐食品质。

实控公司在境外,最终指向新希望

随着事件发酵,家长们发现这家炮制臭虾仁的供餐企业,包揽了全市600所中小学、幼儿园的餐食供应。而绿捷实业隶属于境外公司Kilcoy Global Foods, Ltd.(下称“KGF”),其背后复杂的股权链条,最终指向饲料巨头新希望集团及其创始人刘永好家族。这家餐饮企业已颇具规模,在港上市折戟后,近期尝试赴美上市。

根据企查查信息,绿捷公司当前董事长为陶煦,名下控制企业10家,在外任职企业23家(其中10家企业已注销或吊销)。股权结构上,绿捷目前由香港一家私人股份有限公司GreenExpress Foods, Limited完全控股。

该香港公司三名董事分别为张天笠、王航、陈云仪,三人同时在厚生投资任职。厚生投资创立于2010年,是中国专注食品消费市场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其委派代表王航,还兼任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

绿捷公司现任董事长陶煦曾任正大集团财务主管,也是前新希望六和总裁。公司总经理葛均锋(法人)也与新希望关系紧密。这意味着,绿捷公司实际上已被新希望系背景的高管团队全面接管

相关法规

上海绿捷事件中,涉事企业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行为主要违反了以下法律法规

1. 《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

瞒报食品安全信息:绿捷公司在发现虾仁原料存在虫体后,未按规定向监管部门报告,反而统一口径谎称“虾肠外溢,有泥沙”,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第47条关于食品安全事故报告义务的规定

销毁证据: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指令对涉事原料及菜品全部下架销毁,进一步妨碍了监管部门调查,违反《食品安全法》第123条关于不得隐匿、伪造、毁灭证据的规定

2. 《刑法》相关罪名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刑法》第143条):律师分析指出,绿捷公司明知虾仁存在虫体污染风险仍继续供应部分学校,可能构成该罪名,因其行为“足以造成严重食源性疾病”。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9条之一):公司高层故意隐瞒真相,谎报下架原因,延误事故处置,符合该罪“谎报事故情况”的构成要件。

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绿捷公司未向学生家长及公众如实披露食品安全问题,剥夺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第18条

4.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未履行企业主体责任:作为校园供餐企业,绿捷未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追溯和风险防控机制,违反《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19条关于企业主体责任的规定

此外,绿捷公司相关行为也违反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出的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的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

媒体点评

当前案件正在侦查。公众在期待“虾仁事件”后续信息的同时,不得不问一句,上海绿捷此前多次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被起诉,那么,该公司涉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是否仅限于“虾仁事件”?

食品安全大过天,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值得严肃对待,学校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上海三部门通报提到,该市各区将全面核查学校餐盒供应招投标情况,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按程序终止合同并重新招标。通报还提到,将扩大家长陪餐范围,每学期开展学校餐食满意度全覆盖匿名调查。

相比绿捷公司的“诚挚道歉”,通报提出的解决方法才算是真有诚意。希望这些措施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地。

——潇湘晨报《媒体评:上海绿捷道歉所谓的诚挚何在》

本社观点

当绿捷公司用“虾肠外溢”的谎言掩盖虫体污染的真相时,其践踏的不仅是食品安全红线,更是公众对校园供餐“零容忍”的信任底线。作为直接关系青少年儿童健康的民生工程,校园餐食本应是安全与责任的代名词,但绿捷的瞒报、销毁证据等行为,暴露出资本逐利与公共责任的严重失衡。

在负面舆情应对上,涉事企业迟滞的回应与敷衍的态度,加剧了公众愤怒。真正的危机公关不是统一话术,而是直面问题、透明溯源。事件处置需做到三方面:一是彻查供应链全链条,严惩责任人;二是建立家长参与的常态化监督机制;三是推动校园供餐“去资本化”,重构公益属性。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下一个绿捷”的出现。

来源:方鉴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