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说,他常常觉得现在的自己真的很幸福。能被大家认识,要感谢哥的无私托举,还有一些朋友的认可,在他眼里,那是一种爱意的浇灌。
昨天,“与辉同行”的主播董董,在自己的抖音号上发了一段不长的视频。画面不复杂,背景也很简单,但配文很走心。
他说,他常常觉得现在的自己真的很幸福。能被大家认识,要感谢哥的无私托举,还有一些朋友的认可,在他眼里,那是一种爱意的浇灌。
这段话没什么华丽的辞藻,但能看出他是真情实感在说。情绪落点也不在感谢粉丝这些惯常表达上,而是把笔墨放在了“托举”这个词上。
如果只看几个热度高的主播,很容易把“与辉同行”的爆红,简单理解成董宇辉的个人影响力带动了整个团队。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一点,会发现这家公司背后的发展轨迹挺值得细看。
从2024年1月9日第一次直播开始,“与辉同行”至今还不到一年。最初的直播间总共就70多号人,现在团队已经扩展到了600人以上。
包括董董在内的多个主播,从一开始也都是不太被关注的“新人”。当时董宇辉自己也说过,不确定这个团队能不能“撑过3个月”。
但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几个月过去,直播间规模越做越大,团队节奏越来越稳。几个主播迅速被大家记住,不光是靠业务熟练,也因为在镜头里就是“是个活人”,个性鲜明,反应真实,讲品也走心。
再到后来,不只是台前的人,连直播背后的工作人员,比如运营组、导演组、摄像师,也逐渐成了“主角”。观众知道这些幕后是谁,也愿意看、愿意互动。就像很多人说的,跟播“与辉同行”,不仅在买东西,有时候也像在“看一群人的生活”。
这一切不是刷流量能制造出来的结果。
董宇辉自己也不是没机会把这件事变成一个人的舞台。但他的选择更像是刻意后退了一步。
你能看出来:直播间做得再大,他一直在把焦点往外推。有意识地介绍新的主播模板、有分寸地减少自己的露脸密度,也鼓励团队每个位置都有人能独立站起来。
很多网友把这个归纳为“去辉化”,但直播间内部的状态可能更贴近共生。不把光都聚焦在一个人身上,反而让整体走得更长。
说到底,“托举”这种事,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很难。
它不是随便让一两个人出出镜,分点资源那么简单。而是愿不愿意,在格局、节奏、位置感上,都主动做一个“踏板”,而不是“盖子”。
董董昨天发那条视频的时候,没有特别多花字包装,也没有套用什么团队故事的格式。但能看得出来,他是真的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被承接”的感受。
在互联网这个靠流量驱动的环境里,这种感受挺难得的。
从平台说起,“与辉同行”的走势算得上是行业里的少数样本。从个人角度来看,董董这段话也不是单纯的“感言”,而是一种提醒。
它让人有机会看到一家公司怎么在“让人变得重要”这件事上,做出了一份自己的答案。
来源:明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