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城市群,国家为何只选5个?是偏心还是另有原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7:42 1

摘要:提到城市发展,几乎所有人都会问:全国19+2个城市群,为啥国家偏偏把重点放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这5个身上?是其他区域不够重要,还是以后非核心城市都会慢慢“边缘化”?

提到城市发展,几乎所有人都会问:全国19+2个城市群,为啥国家偏偏把重点放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这5个身上?是其他区域不够重要,还是以后非核心城市都会慢慢“边缘化”?

其实要是跳出“谁被偏爱”的单一想法就会发现,选这5个城市群,从来不是“放弃16个”的无奈取舍,而是中国应对全球竞争、突破发展瓶颈的“战略破局”。

既要打造能跟世界抗衡的“尖刀”,也要守住区域平衡的“底盘”,更要给普通人铺一条适配的发展路。

“我的城市不在这5个里面,以后是不是就没机会了?”“要不要拼一把,举家搬到长三角去?”聊起城市群,类似的焦虑听太多人说过。

但说实话,对咱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纠结“城市是不是核心”真不如琢磨“我跟这个区域合不合拍”——核心城市群机会多,可代价也高;非核心区域节奏慢,未必就没有专属的好处。

你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都快赶上韩国了,2024年长三角GDP破了33万亿元,规模跟整个英国差不多,粤港澳大湾区出口增长10.1%,拉动全国进出口增长1.9个百分点,高端岗位确实多。

但对应的,房价、生活成本也高得吓人:在上海陆家嘴做金融,月薪可能是三四线城市的5倍,可每天通勤两三个小时、房租占工资一半的压力,也不是谁都扛得住。

深圳的科技企业多,想进华为、腾讯这样的公司,学历、技术、经验的门槛,比普通岗位高好几个档次。

这种地方,更适合有明确目标、能扛压力的人——比如想做芯片研发的工程师,去南京、合肥的产业集群区,机会肯定比非核心城市多;想做跨境电商的创业者,粤港澳大湾区的物流、政策优势,能让起步少走很多弯路。

而非核心城市的优势,恰恰在“性价比”和“特色机会”上。

比如中西部的一些城市,生活成本低,房价可能只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1/5,对想安稳过日子的人来说,在当地找份稳定工作,反而能有更高的幸福指数。

东北的部分城市,虽然高端产业机会少,但冰雪旅游、绿色农业的潜力正在释放,懂文旅运营、会做农产品深加工的人,反而能在这里找到别人抢不走的赛道。

就像有人在杭州做直播电商年入百万,也有人在云南的小县城开民宿实现财务自由——城市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更关键的是,核心城市群的发展不是“封闭的”,它会慢慢往外辐射,比如长三角的智能制造技术成熟了,就会往周边省份转移配套产业;粤港澳大湾区的外贸经验,也能帮中西部城市更好地对接国际市场。

未来的机会,可能不在“挤破头进核心城市”,而在“抓住核心城市辐射的红利”——比如在长三角周边的地级市做零部件配套,在成渝周边做电子信息产业的上下游服务,这些都可能成为普通人的新出路。

“资源都往5个城市群跑,剩下的14个该怎么发展?”这是很多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但要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非核心城市群的出路,从来不是“照着长三角、粤港澳的样子抄”,而是“找到自己独有的价值,给核心区域做补充”。

回顾咱们国家40年高速发展,前半段确实是“全面铺开、村村点火”,西部大开发修了更多公路铁路,振兴东北建了不少产业园,中部崛起也引入了很多制造企业,很多区域都实现了GDP增长。

但现在不一样了,咱们人均GDP已经破了1.3万美元,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节点:再靠“修基建、引低端产业”的老办法,根本没法实现产业升级。

要是每个区域都想做“高端制造、金融创新”,反而会因为资源分散,导致“样样都做,样样不精”,最后一起陷入平庸。

就像东北振兴20年,旅游、农业确实有亮点,但高薪岗位还是少,核心原因就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赛道,反而非要对标沿海的产业模式,结果既没竞争过沿海,又丢了自己的优势。

其实非核心城市群的价值,正在于“填补核心区域的空白”。

比如一些农业基础好的区域,可以聚焦“农产品深加工”,给核心城市提供高品质的食品供应——就像山东的蔬菜、河南的粮食,要是能延伸出预制菜、有机食品这些产业链,反而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犯不着跟长三角抢芯片项目。

一些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做“生态文旅”,当核心城市居民的“后花园”——比如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青海的湖光山色,只要把配套服务做好,就能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当地就业。

一些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可以承接核心城市群的“中游制造环节”,比如给长三角的汽车企业做零部件加工,给粤港澳的电子企业做组装配套,既能解决就业,又能慢慢积累产业经验。

日本的北海道就是个好例子:它不跟东京、大阪抢核心经济资源,却靠冰雪旅游、优质乳制品成了全国的“特色名片”,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居民收入水平也不低。

未来中国的非核心城市群,也会走向“各有特色、互相配套”的格局——不是所有城市都要当“经济中心”,有的可以做“农业基地”,有的可以做“文旅胜地”,有的可以做“制造配套区”,只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就能在全国经济版图里找到一席之地。

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国家为啥一定要重点发展这5个城市群?答案其实很明确:当一个国家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国际竞争的核心从来不是“全国均衡发力”,而是“超级城市群的单点突破”——这是全球都在遵循的规律,也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从全球来看,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都是靠“超级城市群”撑起来的,美国靠纽约都市圈掌控全球1/3的金融资产,靠旧金山湾区聚集苹果、谷歌这些科技巨头,两个区域就撑起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日本70%的GDP都集中在东京、名古屋、大阪组成的城市走廊,东京一座城市就有上百家全球500强企业。

欧洲几十个国家各有特色,可金融要看伦敦,工业要看莱茵河流域,其他区域更多是配套角色。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超大型城市群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的聚集——顶尖人才愿意去机会多的地方,资本愿意流向效率高的区域,技术突破需要产业链的协同。

就像旧金山湾区,只有1500万人口,却聚集了全球顶尖的科技人才,芯片、软件、新能源等产业链高度集中,才能诞生特斯拉、英伟达这样的企业,这种聚集效应,分散发展根本做不到。

对中国来说,选这5个城市群,更是“精准匹配需求”的结果,长三角要当“全球经济枢纽”——上海的金融、杭州的数字经济、苏州的制造形成合力,既能对接全球资本,又能守住产业根基。

粤港澳大湾区要当“对外开放门户”——深圳的科技、香港的金融、珠海的高端制造互补1/3的全国外贸额让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

京津冀要当“科技安全底盘”——北京 6.58%的研发经费占比(远高于全国2.69%的平均水平)、中关村的数千家高新企业,能在芯片、人工智能这些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而成渝和长江中游,要当“内陆增长引擎”——成渝9874.50万人口能把西部的人口红利转化为经济动能,武汉的科研实力、长沙的工程机械出口优势,能避免资源过度向沿海集中。

这5个城市群,有的负责“跟世界竞争”,有的负责“稳国内基本盘”,少一个都不行。

更重要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咱们的优势,从“两弹一星”到高铁、5G,再到航母、大飞机,中国只要把资源聚焦在一个领域,就能在短时间内冲到全球第一阵营。

城市群发展也是如此:把资金、人才、政策向这5个区域集中,先打造出能跟纽约、东京抗衡的“王牌”,再通过它们带动周边发展,比“21个区域齐头并进”效率高得多。

毕竟在全球竞争里,只有先有“能打的拳头”,才能守住发展成果,这不是“偏心”,而是对国家未来的负责。

说到底,中国城市群的“21选5”,从来不是“谁赢谁输”的游戏,而是一场“精准布局”:对国家来说,是打造全球竞争力的“战略破局”;对非核心区域来说,是找到特色定位的“转型机会”;对普通人来说,是匹配自身需求的“选择空间”。

未来的城市格局,不会是“核心城市独大”,而是“核心引领、特色补充、互相赋能”的生态——那些能看懂趋势、找准定位的区域和个人,终将在这场发展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机会。

来源:珠玑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