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僧”又上热搜了,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念经,而是他在短视频里蹦迪——袈裟一甩,背景音乐起,评论区齐刷刷刷“御弟哥哥别跳了,悟空喊你回西天”。
“唐僧”又上热搜了,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念经,而是他在短视频里蹦迪——袈裟一甩,背景音乐起,评论区齐刷刷刷“御弟哥哥别跳了,悟空喊你回西天”。
点进去一看,播放量八百多万,比很多小鲜肉的新歌都高。
同一时间,另一条消息几乎被淹没:迟蓬为了演阿尔茨海默老人,在养老院住了三个月,把自个儿熬得眼窝深陷,金鸡奖提名公布那天,她正在给老太太们剪指甲,手机关机,经纪人急得满世界找人。
两件事摞在一起,像两盘菜端上桌,一盘麻辣鲜香,一盘清汤寡水,筷子往哪伸,全看食客当下想解馋还是养胃。
很多人替徐少华不值,说“最帅唐僧”怎么混成了短视频达人,天天靠重复一句“女菩萨”讨打赏。
可人家自己倒看得开,去年在央视后台跟六小龄童叙旧,他端着保温杯乐呵:“以前觉得拍戏是艺术,现在明白了,艺术也得先买票进场。
”一句话,把旁边马德华逗得直拍大腿。
转头他就在账号里卖起“通关文牒”文创,九十九块一份,附赠亲笔签名,评论区骂声与订单齐飞,他照单全收——“观众愿意花点钱乐一乐,不比把剧照塞仓库落灰强?
”
迟蓬那边完全是另一个节奏。
她演戏三十多年,微博粉丝还没徐少华一个零头,自传《素履以往》印了三次,加一起卖不过人家一场直播的打赏。
可圈里人提起她,口气统一——“迟老师演戏,是拿命换。
”拍《春归》那回,她连续七十二小时不睡觉,就为了把老人那种“时间被偷走”的恍惚感牢牢攥在手心。
杀青那天,她坐在片场门口,一边啃冷包子一边掉眼泪,说“不是苦,是怕演假了,对不起那些真得病的人”。
后来片子入围金鸡,记者问她最想干啥,她想了想:“回养老院,把指甲给老人剪完,之前答应的。
”
一个把角色过成日子,一个把自己过成角色,两条路,都走得踉跄,却都踩出了自己的脚印。
有人算账:徐少华一场商演报价六位数,迟蓬拍一部文艺片片酬还不够他跳两场“唐僧摇”。
可另一边,文旅部刚发布的景区收入报表里,徐少华参与策划的“西游主题路线”半年拉动了八个亿的周边消费;而迟蓬的表演工作坊,报名名单里排着一堆流量明星,他们肯推掉综艺,乖乖坐在小剧场里练“如何像老人一样呼吸”,学费不高,但得交作业——回组后得给年轻演员做分享,把“慢”和“真”传下去。
这么一看,所谓“高开低走”与“低开高走”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一个把经典IP拆成零件,卖给想怀旧的、想猎奇的、想打卡的;一个把表演拆成毛细血管,把自己扎进生活最皱巴的角落,再带回聚光灯下。
卖票和卖命,没有高低,只有方向不同。
观众最容易犯的错,是把“情怀”和“清高”绑在一起,把“变现”和“堕落”画上等号。
其实市场从来不欠谁一张奖状,它只负责把选择摆上台面:有人愿意为三分钟的快乐付一块大洋,有人愿意为两小时的沉默掏五十块电影票,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真正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发现原来“坚持”和“和解”可以同时发生——迟蓬可以拒绝高片酬烂剧,也能坦然走红毯;徐少华可以穿着袈裟带货,也能在后台认真提醒工作人员“别把金箍棒道具磕了,那是章老师的命”。
再过俩月,孔子文化节开幕,官方海报上,迟蓬和徐少华的名字并排躺着,一个“传统文化传承大使”,一个“西游文化推广大使”。
消息一出,两边粉丝互撇嘴:一边嫌“唐僧”太闹,一边嫌“文艺奶奶”太闷。
可组委会的人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了——“孔子还周游列国收腊肉当学费呢,谁说传播非得端着?
”
想想也对。
戏台上,一个敢在养老院熬鹰,一个敢在短视频里蹦迪,看似南辕北辙,其实都绕不开同一条老路:先把自己扔进人海,再让人海告诉你,哪块石头能激起浪花。
至于浪花之后是变成浪花债,还是浪花金,那得看潮水退不涨,风给不给面子。
所以,下次再刷到“唐僧摇”,别急着皱眉;看到文艺片排片少,也别立刻叹气。
有人把经典熬成糖稀,甩成糖花,卖给想甜一口的人;有人把日子腌成老卤,小火慢炖,端给愿意品苦的人。
糖花和苦卤,都是人间烟火,谁也甭瞧不起谁。
毕竟,戏还没散场,幕布后面,迟蓬可能正帮徐少华对台词——“御弟哥哥,你这一跳,可别忘了回头的路。
”徐少华双手合十,笑出一脸褶子:“女菩萨,回头是岸,也是码头,咱得先让船靠岸,才能接下一波客。
”
来源:浩然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