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明明是中药材旺季,市场却“冻”住了。各大药市多数品种缓慢下行,就连往年能撑住行情的大宗品种,今年也扛不住了。到底是什么拖垮了行情?
9月明明是中药材旺季,市场却“冻”住了。各大药市多数品种缓慢下行,就连往年能撑住行情的大宗品种,今年也扛不住了。到底是什么拖垮了行情?
指数创两年新低: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9月29日跌至1605.27点,比7月的2244.13点跌了28.5%,这是2022年以来的最低值。
超六成品种下跌:1-8月,200个大宗中药材品种里,129个在跌,占比64.5%。
分类指数“跌多涨少”:亳州9月第三周数据显示,12类药材里,1类涨、6类跌、5类持平,菌藻类跌得最狠,降了2.77%,根及根茎类、果实种子类这些大宗品类也跟着跌。
就连少数涨价的品种,也多是中小类,没形成市场共识,行情撑不了多久。一句话:今年的旺季,没起来。
市场冷不是偶然,核心是“供、需、资本”三个环节出了问题,叠加在一起,把行情压得喘不过气。
1.供太多:产能过剩,有的品种多到用不完
前几年药材价格涨得猛,药农跟着扩种,结果“菜多了不值钱”。
整体过剩16%:中药材天地网监测显示,2025年384个常用大宗品种总产量约580万吨,而市场需求只有500万吨,多出来的80万吨没地方去。
单个品种更夸张:紫菀年需求不到2000吨,2024年总产量却超5000吨,是需求的2.5倍;白芷年需求3万吨,2025年产能预计10万吨,够市场用3年多。
这些多出来的药材,只能低价甩卖,拉低了整体行情。
2.需太弱:下游不敢买,需求跟不上
供应“爆棚”,需求却“缩着”,形成了“供强需弱”的死循环。
中成药企业压成本:国家集采让中成药价格降了30%-50%,企业利润被压缩,采购时只能“省着来”,不敢多囤货。
医院用量增长慢:中药饮片受临床使用限制影响,医院端的用量没怎么涨,下游需求起不来,上游药材自然卖不动。
3.资本退:炒起来的泡沫破了
前几年有些中小药材被当成“投机标的”,价格炒得脱离了实际价值,现在资本一撤,价格就“打回原形”:
猫爪草从2024年初的1200元/公斤,跌到现在约62元/公斤;
款冬花从2023年500元/公斤的峰值,落到现在260元/公斤;
连翘、冬瓜子、夏天无这些曾经的“热门品种”,也都大幅下跌。
泡沫一破,市场更难回暖。
药农丰收难增收,“好收成”变“愁收成”。甘肃渭源的药农老谢最近看着地里的党参,心情复杂。下半年雨水足,党参长得特别好,“饱满得能掐出汁”,但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党参价格一直在跌,就算收成翻倍,赚的钱可能还没去年多。这是很多药农的现状:辛苦种出好药材,却卖不上好价。
药商放弃“赚差价”,转型“三位一体”。传统“产地收、市场卖”的模式已经走不通了,现在活下来的药商,都在做“转型”:抓产地,自己建或参股GAP基地,直接掌控原料,不用再依赖别人供货;改市场,门店不只是卖货的地方,改成展示和电商发货中心,还顺带卖药食同源的产品(比如枸杞、百合);接终端,直接对接药企、连锁药店,提供“基地直供+定制加工”,跳过中间环节,赚“服务钱”。
行情不好,但头部企业反而显出韧性。比如云南白药,今年上半年中药资源事业群对外收入9.14亿元,还实现了同比增长。关键在于它们有“护城河”:稳定的供应链、可控的质量、知名的品牌。就算原料降价,也能通过管理和渠道稳住收益。
1.GAP溯源:不达标药材清仓,加剧短期过剩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现在抓得严,要求药材全程可溯源。那些没溯源证明、不合规的药材,只能赶紧清仓甩卖,短期内大量流入市场,让供过于求的情况更严重。但长期看,不合规的药材会被踢出正规渠道,“优质优价”会成为主流——能提供溯源的好药材,以后能卖上更高的价。
2.集采扩围:企业直接找基地,跳过市场
现在中成药、中药饮片的集采范围越来越大,2025年预计会有20个左右的全国采购联盟。集采压价,倒逼药企改变采购方式:不再从传统市场拿货,而是直接找产地基地合作,签长期合同,降低成本。这意味着,传统药材市场的“中介”角色会弱化,能对接基地的商家和企业,才能抓住机会。
业内普遍认为,中药材价格的底部态势可能会持续到2026年。尤其是下半年根茎类药材集中产新,更多产能释放,低价品种还会增加。但不是所有品种都没机会,市场会越来越“分化”:
1.优质药材:能卖高价,被抢着要
有溯源资质、药效好的高品质药材,会被药企、高端保健品渠道争抢,产地收购价可能比普通药材高30%-50%。
2.普通药材:转赛道,找新用途
低品质的药材,会转向农牧饲料、色素提取、化工原料这些领域,找到新的消化渠道,不会一直“烂在手里”。
3.药食同源品种:对接新需求,有潜力
茯苓、山药、百合、枸杞这些药食同源的品种,能和中药茶饮、药膳这些新兴市场结合。比如现在很多人喜欢泡中药茶,这些品种就能抓住这个需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闭环。
今年中药材市场的“旺季不旺”,是供需失衡、资本退潮、政策调整叠加的结果,短期内很难快速回暖。对药农来说,别只看产量,要关注品种的“优质化”;对药商来说,转型“产地+终端”是必走的路;对企业来说,打造供应链和品牌才是长久之计。行情虽然冷,但行业洗牌后,规范、优质、有渠道的玩家,会在未来的市场里站稳脚跟。
来源:中药材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