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华为,31亿工业软件项目落地!剑指西门子、达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7:47 1

摘要:最近工业软件圈有个大动静,南京江北新区的工业软件基地正式动工了!这项目俩特点特别亮眼,一是“拿地即开工”,效率快到超出预期;二是跟华为深度绑定,一出手就是31.4亿。

最近工业软件圈有个大动静,南京江北新区的工业软件基地正式动工了!这项目俩特点特别亮眼,一是“拿地即开工”,效率快到超出预期;二是跟华为深度绑定,一出手就是31.4亿。

别觉得这只是个普通项目,它可是中国要搞自主可控工业软件的标志性事件,意思就是,我们中国工业软件想摆脱依赖、实现突围,终于踩出了一条实打实的新路子。

要说这项目能成气候,核心引擎肯定是华为。它在这搭了个“技术铁三角”,三个核心平台,每一个都精准戳中行业的痛点。第一个是几何联合创新中心,专门盯着研发设计类软件。我们都知道,现在搞飞机、汽车设计,大多用的是西门子、达索的软件,人家垄断着这块,我们一直被卡脖子,这个中心就是要跟它们正面掰手腕。

第二个是工业仿真云实验室,不走传统老路子,靠云原生技术发力,就是想在仿真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毕竟现在云技术我们可不差;第三个是教育生态孵化基地,跟华为的“智能基座”对接,说白了就是培养能玩转国产工业软件的人。现在这行最缺的就是人才,没人啥都干不了,这个基地就是从根上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想追上西门子、达索这些老牌巨头,我们面前的坎真不少,用爱恨交织形容当下处境特别贴切。

先看市场,高端市场全被人家垄断了,利润高得很,而我们本土企业大多挤在中低端市场,赚的钱少得可怜,想投钱搞研发都没底气。

再看技术,人家是百年知识沉淀的一体化系统,从设计到生产能无缝衔接,我们呢?大多是缺乏协同的单点工具,这个软件管设计,那个软件管生产,互相不搭界,效率差一大截。

最后说生态,国外早形成了“软硬件闭环”,软件和设备配得严丝合缝,我们国内的软件想适配不同设备,难上加难,生态是散的,根本形不成合力。

面对这些难题,南京的实践正在摸索一套组合拳,核心就是打造“生态合力”。

第一,是技术路径上的“高低搭配”。 在华为这样的巨头攻坚“卡脖子”技术的同时,另一种“技术普惠”的路径同样重要。像云表平台这样的无代码/低代码工具,它不用写代码,像画Excel表格一样就能开发出ERP、WMS、MES等企业管理软件。

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把软件开发的权力交还给了熟悉业务流程的一线人员。一个生产主管,经过短期学习,或许就能为自己车间量身定制一套生产跟踪系统,极大地缓解了企业对昂贵标准化软件或稀缺编程人才的依赖。

目前,云表平台已助力中铁十六局、富士通等众多企业快速实现了管理数字化,这种“让业务人员自己动手”的理念,与华为的高端攻坚形成了有力的高低搭配,一个向上突破,一个向下普及,共同覆盖了数字化转型的不同层面。

第二,是资本与场景的创新结合。 南京落地的10亿元专项基金,采用“场景+股权”模式,就是精准地帮企业解决“研发出来没人用”的难题,打通从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是打造“国产替代试验场”。 华为已经和广汽合作,用自主软件体系把整车研发周期从36个月压缩到了18个月。南京要做的,就是把这样在汽车行业验证成功的经验,复制到更多行业里去。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工业软件的突围,从来不是某一家企业单打独斗能完成的。 它是一场系统战役,需要技术龙头、政府效能、资本耐心与应用场景共同作用。

万亿赛道的大门已经开启,在这个浪潮里,没有旁观者,只有实干家。当高端攻坚与应用普及共同发力,形成强大的生态合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五年,在全球高端工业软件的舞台上,将会出现更多坚实的中国面孔。

对此,您怎么看?非常欢迎您在评论区补充观点或者干货。

文|胖胖


来源:云表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