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轻拂,月圆人团圆。9月25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的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河南洛阳。在重庆路街道二社区,社区居民团坐一起制作冰皮月饼,在一揉一捏中增进互动、传递关爱,绘就出一幅邻里相亲、文明和谐的温暖画卷。
秋风轻拂,月圆人团圆。9月25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的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河南洛阳。在重庆路街道二社区,社区居民团坐一起制作冰皮月饼,在一揉一捏中增进互动、传递关爱,绘就出一幅邻里相亲、文明和谐的温暖画卷。
在涧西区重三社区,退休教师蔡春芹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共享奶奶”,她手把手辅导的作业成了社区娃娃们的“选修课”;伊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毕清风戏迷班排练的曲目,在非遗展演中赢得满堂彩……
15个文明实践中心中心,3173个站点,如石榴籽般串联起洛阳的城乡。这座古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以阵地、宣讲和服务为支点,正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理想,落地生根,拼凑出向阳而生的幸福图景。
一刻钟生活圈 服务触手可及
走进涧西区长二社区,由废旧仓库改造而成的“网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散发着青春气息。这里不仅开设了新华书店,打造了小型图书馆,还引入了本土咖啡品牌“西城十二咖”,成为群众最爱去的场所之一。
“过去这里是堆杂物的库房,现在年均服务人次突破5万。”长二社区党委书记高瑞兵介绍,通过“空间换资源”模式,将商户运营与居民自治结合,实践站实现了水电和基本维修自给自足。
洛阳市通过“三级书记”主抓机制,建成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17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3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形成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网络。
“大门常开、居民常来、服务常在”不仅是承诺,更是现实。洛龙区将文明实践标语融入唐风建筑;偃师区打造172个文明实践广场,开展“偃艺夜八点”等特色活动;栾川县的道德积分超市让村民能用参与环境整治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洛阳持续推进邻里中心、养老中心、健身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和市集等社区“4 1”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六大基本公共服务进基层。文明实践阵地已不局限于物理空间,而是融入“家门口”的服务,成为群众推门可见、触手可及的幸福体验。
创新宣讲,理论飞入万家
今年2月,偃师区缑氏镇李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院,一场戏曲下乡活动吸引400余人观看。偃师区委党校青年教师杨道宾走上戏台,从说文解字里的“忠”“孝”讲起,深入剖析日常孝道对家庭的影响。这种“田埂上的宣讲”把抽象理论变成易懂土语,把枯燥说教变成走心唠嗑。
在瀍河区塔东社区,居委委员石磊洋创新“宣讲 服务”模式:组织文艺队将理论融进节目、将政策凝成曲艺;策划“红色电影进社区”活动;发起“爱心义剪”项目,3年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200余人次。
洛阳构建的“1 15 N”宣讲矩阵充满创新活力:专家教授、基层干部、群众能人“三军合力”,形成分层次多样化宣讲体系;青年宣讲员用脱口秀解读新发展理念;驻村第一书记用民宿经济案例诠释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人边做面塑边讲文化自信。
特别是“E起学理”网络传播行动推出的690条微视频,让理论宣讲突破时空限制。当理论宣讲遇上河洛大鼓、豫西梆子这些“最洛阳”的表达方式,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全民参与,共建美好家园
“过去社区搞活动要靠干部求人参加,现在得用报名小程序‘抢名额’。”涧西区洛铜社区党委书记岳媛的感慨,折射出“三自组织”培育工程带来的深刻变革。目前,全市培育的4320个自治组织、7654个自乐组织、8100个志愿组织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
群众从“旁观者”变“当家人”。在重二社区,“共享奶奶”项目让退休教师接送双职工家庭孩子,该项目去年受邀参与河北卫视跨年晚会录制;洛龙区“龙瑞大叔”文明督导团,让小区文明水平实现大幅提升。
创新服务融入生活场景。“洛小青”志愿者手把手教老年群体使用智能手机;天元社区推出的“时间银行”存储志愿服务时长,已有个人储户超3000人,催生出1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
群众智慧催生特色项目。在中泰花城社区,78岁居民李花竹创立的“心灵手巧缝补站”已完成衣物缝补超1000件;伊川县人民检察院的“萱草花”沉浸式普法项目,以“短视频”“剧本杀”为载体开展创新普法。
截至目前,洛阳市稳定实施一年以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达2300余个,不断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文明新风,浸润日常生活
在伊川县鸣皋镇杨海山村的道德积分超市里,村民杨团彬用参与环境整治积攒的120积分兑换了一桶食用油。这个积分体系将61种文明行为量化赋分,已有1200余名村民注册账号,周登录使用率超50%。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偃师区甄庄村以“乡愁”“好家风”为主题,在绵延近1公里的民居外墙上绘制墙画,使外墙变成美观又会“说话”的“宣传员”;老城区贴廓巷红色文化步行街开展“沉浸式党课”,让数万名参观者在革命文物前接受精神洗礼。
品牌活动绽放异彩。首届城市文明生活季培育的162名文明推介官,开设“洛阳文明那些事”等板块,以短视频推介文明资源;“洛城有爱 暖心有我”为民服务品牌,通过2700余场活动惠及23.5万名群众。
志愿服务温暖人心。第41届牡丹文化节期间,3.6万余人次参与文旅志愿服务;春节期间“爱在洛城”免费接送游客行动,超500位私家车车主参与;洛阳市注册志愿者超120万人,约每6人中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有困难找红马甲”成为新俗语。
打造模式,彰显洛阳特色
今年元宵节,洛阳市“社区邻里日”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主会场活动在伊滨区中央公园举行。民俗展演、非遗文创、美食摊位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千余人到场。
“一月一主题”是洛阳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亮点。偃师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孟津区开展“黄河岸边是我家”主题活动,老城区通过“文明 文艺”创新形式传播正能量……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路”。
如今,行走在洛阳城中,文明实践的印记清晰可辨:老城十字街的“诚信商户”挂牌折射商业文明提升,地铁站里的“牡丹文化主题车厢”彰显城市美学追求,社区广场上的“家风家训墙”记录德善传承。
持续四年的“社区邻里日”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主题活动,累计举办3600余场活动,发动3.2万名志愿者服务96.9万人次,让“钢筋森林”里重现“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
当文明实践的种子在河洛大地上生根发芽,古都洛阳正焕发出新时代的文明光彩。
来源:精彩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