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夜刷手机,被一段10个月娃拍妈妈背的视频整破防——娃看见妈妈磕到桌角,眼泪还没掉下来,他先爬过去,小手一下一下拍,嘴里“啊噗啊噗”哄人。
半夜刷手机,被一段10个月娃拍妈妈背的视频整破防——娃看见妈妈磕到桌角,眼泪还没掉下来,他先爬过去,小手一下一下拍,嘴里“啊噗啊噗”哄人。
抖音2.3亿播放,微博5.8亿阅读,我盯着那小肉手,忽然明白:我们拼命鸡娃,娃却先学会了心疼人。
@小豆芽妈妈 后面发了一段文字,说品牌排队送钱她全拒了,就想让儿子好好长大,不被广告包围。
评论区一堆“姐姐清醒”,我反而被她的“怕”戳中:怕孩子一睁眼就是镜头,怕“流量”俩字压垮那点子天生的温柔。
原来当妈以后,最怕的不是没钱,是娃的纯真被拿来换流量。
心理学会的大佬补刀:娃10个月就能读脸读情绪,说明孕期妈妈情绪稳,娃出厂配置就高。
我立刻想起我怀孕那会儿,天天被老板@,地铁里哭成狗,难怪我家娃现在只会“妈!
给我买玩具!
”——根儿上输了一截。
专家让孕妇每天冥想30分钟,我转给闺蜜,她回一句:先给老板冥想个不加班试试。
笑完又有点酸,原来娃的暖心,是妈妈用“不生气”攒出来的。
合肥妇联顺势搞“温暖育儿瞬间”征集,说要把拍到的娃哄爸妈、娃给奶奶捶背剪进新手家长教材。
我看了一眼活动规则:上传、点赞、评委会,还是那套流量玩法。85后父母拍娃情感视频比十年前多了四倍,我们这一届爸妈,镜头比尿布用得还勤。
拍的时候感动,发出去等点赞,娃的共情成了社交货币,谁还记得当时娃是不是真担心,还是只是学大人拍拍?
我翻回自己相册,去年娃递给我半片他啃过的苹果,我顺手拍了发圈,收获37个赞。
视频里小豆芽拍妈妈背没配乐、没滤镜,却能让一堆成年人泪目。
差距在哪?
我拍的是“我家娃真乖”,人家拍的是“娃在爱”。
前者是秀,后者是看见。
所以这事火到8亿次曝光,不是娃多神奇,是我们太久没被纯粹地安慰过。
成年世界的关心都带着价签:红包、转账、一句“多喝热水”。
突然冒出个小人儿,不给解决方案,就给你拍背,原来“我懂你疼”比“我帮你解决”更值钱。
研究机构说新一代爸妈更会记录娃的情绪,我反倒想问:记录完呢?
是存进硬盘,还是学会像娃一样,先放下手机,给身边的人拍拍背?
流量过去,品牌散去,娃终会长成会滑手机的少年,到时候他看见世界冷漠,会不会想起自己10个月时那股子傻乎乎的疼人劲儿?
若他还保留那个动作,我们就没白被这段视频戳一次。
别急着拍下一个爆款,先学娃:看见眼泪,别问原因,拍拍背,再说。
来源:德才兼备可乐J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