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某对崔丽丽评论,看大人物对底层人的傲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5:21 1

摘要:某人对崔丽丽事件的评论,折射出部分上层人物对底层的道德要求“可以被肆意玩弄,反抗要道德模范”,只允许去法院控诉,不允许公共场合侵害事实。他们为什么会在公共议题中暴露出的话语权傲慢,到底想维护谁的利益?这种傲慢并非简单的阶层对立,而是权力位阶、认知偏差与舆论操控

某人对崔丽丽事件的评论,折射出部分上层人物对底层的道德要求“可以被肆意玩弄,反抗要道德模范”,只允许去法院控诉,不允许公共场合侵害事实。他们为什么会在公共议题中暴露出的话语权傲慢,到底想维护谁的利益?这种傲慢并非简单的阶层对立,而是权力位阶、认知偏差与舆论操控欲望的综合体现。

一、质疑逻辑中的双重标准

项立刚在评论中反复强调崔丽丽“未及时报警”“丈夫态度异常”等细节,并断言“事出反常必有妖”。这种质疑看似基于常识,实则隐含对受害者的完美化苛求。心理学研究表明,性侵受害者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具有多样性,可能表现为延迟报警、记忆碎片化或行为异常 。但项立刚选择性忽略这些专业解释,转而以“常理”为标尺进行道德审判,本质上是将自身经验凌驾于受害者的真实处境之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项立刚的质疑与他对其他事件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例如,他曾力挺华为在技术封锁下的突破,认为“封锁徒劳,只有开放才能进步”,但在崔丽丽事件中,却对司法程序和受害者的举证过程表现出极度不信任。这种选择性理性暴露了其言论背后的立场驱动——当议题涉及弱势群体时,他更倾向于用怀疑论制造对立,而非用同理心推动问题解决。

二、言论背后的权力结构隐喻

项立刚作为通信行业专家、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其公众身份赋予了他天然的话语权优势 。这种优势在他对崔丽丽的评论中转化为知识权威的暴力:他以“大V”身份对案件细节进行定性,却回避了自身在法律、心理学领域的专业性缺失。这种“跨界裁判”的行为,实质是将公共讨论降维为个人观点的宣泄场。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项立刚的言论折射出精英阶层对底层叙事的解构倾向。崔丽丽作为年薪百万的企业高管,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底层”,但其维权过程中暴露的职场权力不对等(如老板利用出差机会实施性侵)、司法举证困难(如生物证据灭失)等问题,本质上是弱势群体在制度性压迫下的普遍困境。项立刚对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忽视,转而聚焦于受害者的“动机不纯”,实际上是将复杂的社会矛盾简化为个体道德瑕疵,从而消解了对权力体系进行反思的必要性。

三、舆论操控与流量焦虑

项立刚的评论风格与其过往争议言论高度一致。例如,他曾因称“不看新闻联播的是下等人”引发轩然大波,后又多次发表对院士、学者的攻击性言论。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达方式,本质上是通过制造争议获取流量的策略。在崔丽丽事件中,他延续了这一模式:先抛出“有预谋”的指控,再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放大争议,最终将公众注意力从案件本身转移到他的个人观点上。

这种行为背后,是自媒体时代注意力经济对公共讨论的侵蚀。项立刚深谙“质疑比共情更易传播”的流量密码,因此选择用阴谋论替代理性分析,用道德审判替代制度反思。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受害者,更毒化了舆论环境——当公众习惯于用怀疑论看待弱势群体的维权行动时,真正需要声援的人将更加沉默。

四、对傲慢的解构与反思

要破解这种话语权傲慢,需从三个层面进行反思。

1. 专业边界的回归:公众人物在跨界评论时,应明确自身知识局限,避免以“常识”替代专业判断。例如,项立刚若能引用法律专家对性侵案件举证难度的分析,而非仅凭个人经验质疑受害者,其言论的可信度将大幅提升。

2. 受害者叙事的重构:社会需摒弃“完美受害者”的刻板印象,承认创伤反应的多元性。崔丽丽在庭审中穿“战袍”、怒怼网友等行为,本质上是对传统受害者形象的突破,这种突破不应成为被攻击的理由,而应被视为个体在极端压力下的生存智慧 。

3. 公共讨论的理性化:媒体和公众应警惕“观点极化”的陷阱,避免将复杂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例如,在崔丽丽事件中,舆论完全可以同时关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完善职场性侵的预防和救济机制,二是如何平衡受害者的维权诉求与公众知情权。

项立刚对崔丽丽事件的评论,是自媒体时代话语权异化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在公共讨论中,权力位阶的差异可能导致弱势群体的声音被系统性边缘化。要打破这种困境,不仅需要公众人物的自律,更需要全社会建立起对多元叙事的包容、对专业知识的敬畏,以及对结构性问题的深度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让“大人物的傲慢”成为压垮弱势群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源:晓华影视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