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个世纪,四代传承”“月下品‘玉禾’,天涯共此时”……中秋前夕,记者一进入石家庄市藁城区黄庄村,就看到街头巷尾高挂着“名片条幅”。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沿街排成长队,烟火气与节日感瞬间“拉满”。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张艺萌 李皓 武新杰)“半个世纪,四代传承”“月下品‘玉禾’,天涯共此时”……中秋前夕,记者一进入石家庄市藁城区黄庄村,就看到街头巷尾高挂着“名片条幅”。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沿街排成长队,烟火气与节日感瞬间“拉满”。
中秋节将至,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来到黄庄村,在门店前排成长队。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艺萌 摄
黄庄月饼为啥这么火?其实,黄庄村做月饼的手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萌芽。最初是几户人家守着小烤炉,凭着“酥皮裹甜馅”的老法子,给邻里街坊做中秋吃食。“印奶奶月饼”作为黄庄月饼的“领头羊”,正是从那时起就扎下了根。
老一辈黄庄人靠着实在用料,在十里八乡攒下好口碑,近几年,黄庄月饼又在短视频平台刷屏出圈,成为中秋佳节的热门IP。
黄庄村街头巷尾高挂着“名片条幅”。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艺萌 摄
记者走进“印奶奶月饼”制作工厂探究黄庄月饼的“美味秘诀”。只见和面间、开酥台、馅料间、成型区、烘焙线“一气呵成”,工人将油酥反复擀压卷叠,饼坯入炉后金黄微鼓,出炉冷却再经称重、封口,整套流程紧凑有序。
月饼口感,关键在皮。“‘皮酥而不散’,关键在糖浆比例、油温火候和开酥层数。”“印奶奶月饼”总经理蔡红星在车间里向记者介绍,糖浆必须在稳定温度区间内使用,油酥与面皮的含水率要“对上口径”,开酥层数既要保证层理清晰,又要避免烘烤后外酥内韧的失衡。
蔡红星告诉记者,“一口皮,两口馅”,月饼好不好吃,咬两口就足以评判。“为了适应大多数人口感,我们把馅料的甜度做了‘减法’,以豆沙、山楂为基础,叠加坚果或果干的复合香气,让口感‘不甜不腻’。”
“咱们这行,面皮是‘骨架’,馅料是‘灵魂’,火候是‘呼吸’。”蔡红星说,每年中秋前后,外地车排满街,很多老顾客会拿着手机里的笔记找“上一年的那家店、那口味”。自己要做的是让顾客今年再吃到还是那口熟悉的香。
“印奶奶月饼”制作工厂。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皓 摄
“印奶奶月饼”第四代传承人朱营超告诉记者,目前已开发出20多种馅料,除了五仁、山楂、椒盐等传统口味,还上线了芋泥、奇亚籽、红豆咖啡等新组合。“年轻消费者更偏好清爽口味,我们把茶类、谷物、坚果做成可搭配的‘小配方’,让同一款皮能匹配多种风味。”
老手艺如何跑赢新需求?朱营超给出三个“关键词”:一是标准化,把经验值沉淀成参数表,比如糖浆温度、皮馅配比、烘焙曲线;二是产品力,用“低糖、轻油、清配料表”回应健康诉求;三是服务触达,以直播、小程序团购、异地冷链的组合,满足异地客户看得见、买得到、收得快的体验。
“印奶奶月饼”销售门店陈列20多种口味的月饼。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皓 摄
过去几年,黄庄月饼凭借酥香口感与亲民价格走红网络,形成了“月饼一条街”的产业集聚和“线上+线下”的双轮驱动,带动了周边就业与配套物流、包装等行业发展。
“现在黄庄村几乎家家户户做月饼。”黄庄村村委委员李常浩介绍,截至目前全村已有83家工厂,涉及月饼相关行业从业人员2000多人。中秋节前这段时间,全村平均每天销售月饼约150吨,旺季线上线下销售总计6000多万元。“村里正研究建立统一的质量分级和公共品牌形象,既守住祖辈手艺,也对接现代市场。”
热气腾腾的月饼从黄庄的烤炉飘向四面八方,也把团圆的味道送进了无数家庭的中秋餐桌。
来源:长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