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叶刀-发现科学》(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是一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包括柳叶刀旗下eBioMedicine, Part of 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和eClinicalMedicine, P
《柳叶刀-发现科学》(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是一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包括柳叶刀旗下eBioMedicine, Part of 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和eClinicalMedicine, Part of 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涉及的领域包括基础医学研究、转化医学研究、临床研究和卫生系统研究。这组期刊发表重要的初期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发现可能改善全世界人们健康和福祉的新机会。柳叶刀特别推出eClinicalMedicine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
论文精选
1
根据临床表型分析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EXIT-SEP试验的事后分析
东南大学邱海波及其同事开展的EXIT-SEP试验事后分析纳入了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中国45家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760例脓毒症患者,其中878例接受血必净注射液(XBJ)治疗,882例接受安慰剂。根据 SENECA分类法及19个变量,采用共识K均值聚类方法,患者被分为四种脓毒症表型(α:28.2%,β:24.0%,γ:28.9%,δ:18.9%)。其中,α表型的28天死亡率最低,δ表型的28天死亡率最高,达32.5%,并表现出酸中毒、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凝血功能障碍和休克等特征。β表型与高龄、慢性病和肾功能障碍相关,γ表型则与呼吸功能障碍相关。XBJ治疗在γ表型(p=0.003)和δ表型(p=0.033)中均与较低的28天死亡率相关,尽管治疗与表型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接受XBJ治疗的δ表型患者较α表型患者具有更多的无呼吸机天数和无ICU天数(两组p均本项研究证实了四种脓毒症表型的存在,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同时,研究发现,XBJ可能对γ表型和δ表型患者有益,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2
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后经口手术治疗可切除口咽部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鳞状细胞癌:一项单臂、双中心、Ⅱ期试验
本项单臂、双中心、Ⅱ期临床试验由甘肃省肿瘤医院王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树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宋明及其同事开展,旨在评估新辅助免疫化疗联合经口手术治疗可切除口咽部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鳞状细胞癌(HPV+OPSC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分期为T2-4N0-3M0的患者每3周接受1次信迪利单抗、顺铂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共进行2个周期,随后接受经口手术,包括经口机器人手术(TORS)。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病理学缓解(MPR),定义为原发灶中残留存活肿瘤≤10%。2022年4月13日至2023年11月17日期间,共入组27例患者,所有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均达到部分缓解。25例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21例TORS,4例经口手术)。其中,24例(96%)患者实现MPR,17例(68%)实现病理完全缓解(pCR)。27例患者中有24例(88.9%)发生1-2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其中皮疹(12/27,44%)、脱发(10/27,37%)、恶心(8/27,29.6%)、疲劳(8/27,30%)和疼痛(8/27,30%)最为常见。1例患者(4%)发生3级TRAE,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事件。2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为96.0%(95%CI:88.6-100.0)。大多数患者在术后3个月报告包括疼痛和吞咽功能在内的症状改善,且在6个月至1年间保持稳定。循环肿瘤HPV-DNA清除率在pCR患者中呈现上升趋势。总体而言,新辅助免疫化疗联合序贯经口手术在可切除的HPV+OPSCC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可行性,并显示出令人鼓舞的肿瘤学和功能学结果。
3
降阶梯新辅助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吡咯替尼和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富集型乳腺癌(NJMU-BC01):一项多中心、单臂、II期试验
本项多中心、单臂、Ⅱ期临床试验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聪、丁强、王水、周文斌及其同事开展,旨在评估降阶梯新辅助方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吡咯替尼和曲妥珠单抗)在ⅡA-ⅢC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受试者在每3周为1个周期的第1天接受吡咯替尼(400 mg,单次)、曲妥珠单抗(负荷剂量8 mg/kg,维持剂量6 mg/kg)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60 mg/m²),共6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BluePrint HER2富集型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病理完全缓解(tpCR),定义为乳腺原发灶及所有取样腋窝淋巴结中侵袭性肿瘤的完全消失。2022年12月3日至2024年6月6日期间,共入组74例患者。在43例BluePrint HER2富集型肿瘤患者中,23例达到tpCR(53%,95%CI:38-69),28例达到乳腺病理完全缓解(bpCR;65%,95%CI:49-79)。在23例非HER2富集型亚型患者中,7例达到tpCR(30%,95%CI:13-53),10例达到bpCR(43%,95%CI:23-66)。中位随访时间为19.9个月(IQR:15.5-25.4),未观察到复发、转移或死亡事件。17例患者(23%)发生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其中腹泻(14%)最常见。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或因疾病进展导致的治疗中断事件。研究结果表明,该降阶梯新辅助治疗方案在BluePrint HER2富集型乳腺癌中具有前景,并为HER2阳性乳腺癌的疗效评估及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4
孕前母体身体质量指数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影响:一项针对涉及5000万妊娠人群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与剂量-反应meta分析
本项剂量-反应关系meta分析由四川大学孙鑫、谭静及其同事开展,旨在探讨孕前母亲身体质量指数(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关联。截至2023年10月,研究共检索四个电子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OVID Embase和OVID Medline),纳入评估孕前或早孕期BMI及相关高血压结局的队列研究。采用非线性或线性剂量-反应模型,分别汇总未调整和调整后的效应值,并进行亚组分析、元回归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共纳入157项队列研究,涉及51,813,975例妊娠。其中58项研究关注妊娠期高血压,92项研究关注子痫前期,6项研究关注子痫,84项研究总体高血压疾病。研究发现显著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BMI每增加5个单位,妊娠期高血压的未调整相对风险(cRR)为1.73(95%CI:1.65-1.81),调整后比值比(aOR)为1.82(95%CI:1.74-1.90)。子痫前期(cRR:1.63,95%CI:1.58-1.69;aOR:1.70,95%CI:1.61-1.80),子痫(cRR:1.40,95%CI:1.28-1.53;aOR:1.36,95%CI:1.20-1.53)及总体高血压疾病(cRR:1.68,95%CI:1.63-1.74;aOR:1.75,95%CI:1.68-1.82)亦呈现类似关联。亚组分析显示,相较于美洲和欧洲人群,亚洲人群中BMI升高与更高的风险相关。敏感性分析证实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总体而言,孕前BMI升高显著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凸显了在受孕前维持健康体重对保障母体健康的重要性。
5
基于常规MRI预测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婴儿(6-24月龄)脑性瘫痪模型的开发与验证: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本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健及其同事开展,旨在开发并验证一种基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的模型,用于预测6-24月龄伴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婴儿的脑性瘫痪风险。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是婴儿最常见的脑损伤类型,也是导致脑性瘫痪的主要原因。研究纳入建模队列(191例婴儿,其中122例诊断为脑性瘫痪)、外部验证队列(115例婴儿,75例脑性瘫痪)和测试队列(77例婴儿,46例脑性瘫痪)。数据收集时间为2013年4月至2018年9月,随访至5岁。2018年10月至2021年1月期间,由九名放射科医师和两名儿科神经科医师评估MRI特征以检验模型性能。五项MRI特征与脑性瘫痪显著相关:内囊后肢异常信号(OR:16.52,95%CI:5.78-52.67;p
6
一线治疗后癌症疫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临床与安全性结局评估:一项系统性综述与meta分析
本项系统性综述和meta分析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培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克终、王军、邱满堂及其同事开展,旨在评估癌症疫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后的疗效与安全性。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和Embase从建库开始至2024年12月27日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涉及3228例患者。这些研究涵盖癌症疫苗作为一线维持治疗、二线或三线治疗的应用。主要结局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癌症疫苗可改善总生存期(HR:0.85,95%CI:0.78-0.92;p这项meta分析证实了癌症疫苗在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后具有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尤其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更为显著。免疫应答成为潜在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支持癌症疫苗在此类人群中的临床应用。
7
溶瘤病毒疗法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比较:一项系统性综述、meta分析及贝叶斯网络meta分析
本项贝叶斯网络meta分析由南方科技大学张江林与中南大学刘虹及其同事开展,旨在评估溶瘤病毒治疗在癌症患者中的临床结果。研究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截至2025年4月30日的研究,共纳入186项研究,涉及6,979例患者。主要终点为不良事件、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亚组分析和元回归用于评估预后变量的影响。与溶瘤病毒相关的常见不良事件包括疲劳(1.98%)、发热(2.16%)、发烧(3.32%)、寒战(1.6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07%)和淋巴细胞减少症(0.71%)。溶瘤病毒单药治疗(溶瘤病毒 vs. 免疫治疗,OR:2.45,95%CI:1.60-3.76)及联合治疗方案(溶瘤病毒联合化疗vs. 溶瘤病毒单药,OR:8.53,95%CI:1.97-37.03)均与更高的DCR相关,但相较于传统疗法毒性风险较高(溶瘤病毒vs. 免疫治疗,所有级别的不良事件RR:2.07,95%CI:1.75-2.44)。包含化疗(RR:1.10,95%CI:1.02-1.18)或放疗(RR:1.53,95%CI:1.27-1.84)的联合方案也会增加不良事件风险。相比之下,溶瘤病毒联合免疫治疗较联合化疗严重不良事件更少(RR:0.32,95%CrI:0.15-0.66),且DCR更优(OR:0.08,95%CrI:0.02-0.33)。疗效差异根据治疗策略(p=0.040)、病毒分类(p=0.0027)、给药途径(p=0.0080)和患者年龄(p=0.0008)而异。这项分析结果表明,溶瘤病毒治疗在癌症治疗中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与免疫治疗联合时,展现出更优的安全性与疗效特征。
8
关于用于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死亡率的新型预后模型的开发与验证:一项全国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本项回顾性、全国性队列研究由中山大学郭志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凌琪及其同事开展,旨在开发并验证一种预后模型——“HALT”,用于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肝移植(LT)术后1年死亡率。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受首次肝移植的668例成年HBV-ACLF患者,分为建模队列(418例,来自浙江两家中心)和外部测试队列(250例,来自两省共八家中心)。主要结局为肝移植后1年生存率,次要结局包括术后28天、90天、3年和5年生存率。通过单变量Cox回归识别与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并将由Lasso分析筛选出的变量(年龄、器官衰竭数量、动脉乳酸、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和冷缺血时间[CIT])纳入多变量Cox模型。该模型表现出优于其他八种现有模型的区分能力(C指数为0.791,其余模型C指数范围为0.529-0.627;所有p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超过55岁、存在3个或以上器官衰竭、动脉乳酸≥2.5 mmol/L或接受高风险移植物(DCD或CIT>10小时)的患者,其1年死亡率的估算高达85.6%。HALT模型在预测性能上优于现有工具,有望辅助肝移植候选者的筛选和供肝分配,但仍需进一步前瞻性验证。
来源:柳叶刀TheLanc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