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文化的精神意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4:09 1

摘要: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要求全省上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安康龙舟是安康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蕴含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凝聚着300万秦巴儿女的集体情感,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要求全省上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安康龙舟是安康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蕴含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凝聚着300万秦巴儿女的集体情感,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在赓续历史文脉中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创新发展,是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动安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千年传承

源起荆楚——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汉江在境内流长340公里,是全省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丰富的水系构成了天然的龙舟赛场。春秋战国时期,位于秦头楚尾的安康“朝秦暮楚”,为龙舟习俗播撒下最初的火种。据民俗学者考证,安康龙舟由荆楚传入,兴起于东汉,至今已有1900余年历史。其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明末,方志学家刘应秋在《一砚斋集·五日》中描绘“儿伴欢相唤,龙舟已过矶”的竞渡场景。明清时期,龙舟活动成为安康重要节俗,龙舟竞渡频载于方志诗文。清道光年间,得益于舟楫之利,安康城区已有兰州、两广、山西、京冀等会馆30余个,南北交融的经济文化活动为安康龙舟的演变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汉江水运仍是陕南区域走出山门的重要通道,会馆、客商、商铺为了保证自己的财产在航运中不受损失,往往通过赛龙舟选择水性好的掌舵人、船工、划手。

汉江上的龙舟赛 李宝成/摄

薪火相——安康龙舟根植于乡野,融合生产劳动与竞技娱乐于一体,是一项群众基础深厚且社会影响广泛的传统民俗活动。历经时代演进,形成官方深度参与、干群双向奔赴的生动局面。清康熙二十六年《石泉县志·风俗》载:“官僚尉具席于楼船,敦请长令观龙舟竞渡”;清康熙三十四年《兴安州志·风俗志》载:“端阳,官长率僚属观竞渡,谓之踏石”,有力说明了龙舟竞渡已超越单纯的民间娱乐,成为政民互动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纽带。1958年端午节,西安电影制片厂现场拍摄安康汉江龙舟赛事,制作的纪录片《庆丰收·赛龙舟》全国发行,安康龙舟名扬全国。20世纪80年代末各地陆续恢复龙舟赛后,安康除政府组织龙舟赛外,沿江群众自发的龙舟竞渡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多以龙舟队“龙头儿”民间集资方式保障赛事进行,比赛时“一江两岸”观者如云、皆为塞途。

守正创——2000年,安康借中西部第十五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之机设立“安康龙舟节”。2002年定名“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通过陕西卫视首次向全球转播,开启国际化传播征程。2006年以后,安康龙舟队先后参加湖北、湖南、四川等十余省市的龙舟竞赛,深受观众喜爱。作为省政府批准安康保留的唯一一项节庆活动,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25届,得到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中央媒体持续深度报道,已成为安康对外文化交流、招商推介、商贸合作、文旅融合的重要窗口。新世纪以来,安康汉江龙舟节龙舟竞赛先后被列入“中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荣获“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康汉江龙舟节先后获得“中国十大节庆”“中国十大魅力节庆”等殊荣。

一缕血脉

忠诚爱民——家国情怀是初心。安康龙舟与楚地龙舟同源异流,核心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作为中国古代爱国诗人的典范,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品格,“哀民生之多艰”的深挚情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执着,均以龙舟竞渡的形式被民众所追思和推崇。安康汉江龙舟节的赛前祭祀、诵读骚赋、洒酒祭江等环节,深刻彰显了安康儿女崇贤尚德、忠贞爱国的精神追求。

汉江穿过安康市区 视觉中国/供图

奋楫争先——勇立潮头是本色。安康传统龙舟竞渡最具特色的形式是“两只龙舟”结冤家对头,认定一个对头连年对划,一年落了下风也毫不气馁,来年重整旗鼓力争反超。精髓是永不言败,输了的不服气,赢了的就难以脱身,反复较量,常会出现“举火夜赛”的场景。民间素有“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之说,生动诠释了安康儿女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底色。

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是基石。安康端午几乎囊括了南北各地所流行的端午节俗活动,安康龙舟有“真龙”“假龙”“混江龙”等多种形制,无龙头龙尾的小划子稍加装饰亦可同台竞技。同时,有“划对头”“直线对岸赛”“环绕赛”“上下水赛”等八种不同赛制,“文下水”“武下水”“阳下水”“阴下水”等六种下水形式,充分反映了安康南北交融、开放多元的文化特质,鲜活映照了安康儿女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品格。

时代焕新

“龙舟+文化”打造人文之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龙舟习俗作为被民众普遍接受的价值认同,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有力抓手。一是立足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深入挖掘龙舟相关的历史、民俗、技艺,探索打造非遗保护、传承、开发“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将龙舟打造为安康最具活力的“文化因子”,切实增强城市人文底蕴和精神归属。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系统阐释安康龙舟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安康龙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幸福安康建设提供有力的价值引领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三是把龙舟竞渡中的团队意识、指令意识、争先意识、规则意识,融入干部队伍锻造和城市文明建设日常,营造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奋发向上、遵德守礼的群众精神文明风尚。

龙舟赛中的“抢鸭子” 视觉中国/供图

“龙舟+体育”打造健康之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龙舟竞渡作为一项融合力量、速度、协调、耐力等多要素,具备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安康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地的最佳载体。坚持政府主导,通过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示范带动,将龙舟运动全面融入全民健身体系,引领政府机关、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龙舟运动,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激发城市运动活力,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坚持群众主体,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探索构建覆盖传统龙舟、标准龙舟、娱乐体验龙舟的全域全时全民产品供给体系,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持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安康丰富的自然水域资源,以龙舟赛事为引领,带动游泳、桨板、皮划艇等多种类水上运动项目高质量发展,逐步将安康建设成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

“龙舟+节庆”打造开放之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安康汉江龙舟节作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是展现安康开放形象、促进经贸合作、深化人文交流的亮丽名片。一是深化“群众的节日、开放的盛会”办节理念,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容,通过IP打造和品牌塑造,持续擦亮安康汉江龙舟节“金字名片”,使安康汉江龙舟节更具人气、更有水平、更显魅力。二是以安康汉江龙舟节为核心平台,推动与文化、体育、旅游、商贸等多领域融合发展,精心打造集龙舟竞渡、民俗展演、美食体验、经贸洽谈、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实现“一节带动、多业联动”的乘数效应。三是深化与主流媒体、头部平台、知名网络达人的合作,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加强与中省龙舟协会的交流合作,积极申办、参加高水平龙舟赛事,不断提升安康汉江龙舟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龙舟+产业”打造活力之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龙舟竞渡兼具民俗活动和全球性的体育运动等特性,是促进文体旅融合的潜力所在。一产方面,结合端午传统习俗,系统开发糯米、粽叶、艾叶、菖蒲等特色农产品,推动富硒产品、蚕丝制品等土特产融入龙舟文化元素,提升传统龙舟制造技艺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二产方面,充分发挥安康新型材料、毛绒玩具等重点产业优势,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制造适用于现代水上运动装备的高性能、轻量化复合材料竞技龙舟,救生设备、专业服装、配套装备等水上运动衍生品。三产方面,推出龙舟主题旅游线路,建设龙舟体验基地,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研发龙舟主题文创产品,打造“排子席”“龙舟宴”等特色美食,完善“观赛—体验—消费”全链条服务,构建覆盖装备制造、赛事运营、培训教育、场地服务、旅游开发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培育新增长点,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龙舟+保护”打造生态之城。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考察调研时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龙舟运动让优质汉江水变为可触可感的运动介质、城市产业经济活力的源泉,是保护汉江水质的最佳注脚。一是自觉将安康发展置身于全国全省大局中思考谋划,在落实和服务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等国家战略中发挥自身优势,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二是将“两山”理念融入龙舟文化之中,以龙舟赛事与文化传播为契机,向外界生动地展示安康“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生态画卷,让“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自觉与亲水爱水护水的行动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强化龙舟运动与汉江生态保护协同推进,聚焦水域生态治理与沿岸景观提升,持续开展水资源保护、河道清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行动,规范水上运动管理,巩固“一江两岸”治理成效。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生态志愿服务,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