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心理咨询工作里,见过不少讨好型人格的人。就拿在一家咖啡厅发生的事儿来说吧,有个女孩和朋友一起喝咖啡。朋友提议换个口味的咖啡,其实女孩心里并不想换,但她还是马上点头答应了。之后朋友又说想换个位置,女孩依旧毫不犹豫地配合。她始终带着微笑,不过我还是能从她眼神里
我在心理咨询工作里,见过不少讨好型人格的人。就拿在一家咖啡厅发生的事儿来说吧,有个女孩和朋友一起喝咖啡。朋友提议换个口味的咖啡,其实女孩心里并不想换,但她还是马上点头答应了。之后朋友又说想换个位置,女孩依旧毫不犹豫地配合。她始终带着微笑,不过我还是能从她眼神里偶尔闪过的一丝不情愿察觉到她内心的想法。
从这个场景就能看出讨好型人格在生活里的体现,而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取悦症》里提到了取悦三角形的恶性循环,首先是认知错位。讨好型的人总觉得只有满足别人的需求,才能获得认可和喜爱。就像那个女孩,她可能觉得如果不顺着朋友,朋友就会不喜欢她。这种认知直接导致了行为上的妥协,不管自己心里愿不愿意,都会去答应别人的要求。久而久之,情感就被压抑了。女孩明明不想换咖啡和位置,却都选择了顺从,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藏了起来。时间一长,这种压抑的情感会不断累积。
在发展心理学里,这种讨好行为可能和童年经历有关。有些孩子在童年时,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会去迎合父母的期望。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安静乖巧,孩子就会压抑自己活泼好动的天性。这种童年期形成的适应性行为,到了成年后,就很可能演变成人际障碍。
了解了讨好型人格的心理机制,接下来看看它在四大生活场景里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在职场中,有个员工总是对同事的请求有求必应。同事让帮忙做个报表,他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就去做。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他好说话,什么事都找他。他自己的工作却堆积如山,还经常加班。而且,因为他总是轻易妥协,在专业上的威信也降低了,大家不再重视他的意见,这就形成了“老好人陷阱”。
从职场场景过渡到家庭场景,在家庭里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位妻子总是把家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家里人说想吃什么,她就马上去做;家人说家里要怎么布置,她也照做。可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却没人在意。时间长了,她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越来越没有存在感,内心充满了委屈。
友谊方面也是如此。有个男孩为了维护和朋友的关系,总是顺着朋友。朋友说去看电影,他不想去也会去;朋友说去吃某家餐厅,他不喜欢也会跟着。慢慢地,朋友越来越不考虑他的感受,而他自己也觉得这份友谊让他很累。
在亲密关系里,有对情侣,女孩总是在关系里退让。男孩说要养宠物,女孩虽然有点害怕但还是同意了。男孩说要换个城市生活,女孩也跟着妥协。最后,男孩变得越来越自我,女孩却在这段关系里失去了自我,甚至男孩还开始情感剥削她,觉得女孩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既然讨好型人格在这么多场景里都有危害,那该怎么重建心理防线呢?我有三步训练法。第一步是边界设定,就好像给房子建一道围墙。可以从每周拒绝三件小事开始,比如同事让帮忙拿快递,你可以说自己有事不方便。通过这样的小拒绝,建立起自己的“心理边界防护网”。
完成了边界设定,第二步就是价值重构。要明白自己的价值不是通过满足别人来体现的。可以每天花点时间写日记,记录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比如自己做了一顿好吃的饭。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
最后一步是关系重塑。在和别人相处时,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比如和朋友一起吃饭,你可以说自己想吃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别人的意见。当你开始改变时,你会发现有些关系会变得更健康,而那些只看重你讨好的关系,可能会慢慢疏远,但这其实也是一种筛选。
有个咨询者,之前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通过这三步训练法,她慢慢改变了自己。她跟我说,现在她能勇敢地表达自己了,感觉生活轻松了很多。她不再是那个总是委屈自己的人,而是开始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重要的位置。
不再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活,而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和成长去生活。当你摆脱了讨好型人格的束缚,你会发现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能真正享受每一段关系。
来源:概念集中营B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