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捅破窗户纸:房价普涨已结束,未来赚钱逻辑变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3:26 1

摘要:近日,一则央视《面对面》对朱民的专访在财经圈刷屏。这位曾任央行副行长的权威专家,在谈到房地产时,没有含糊其辞的官方套话,而是给出了一个再清晰不过的判断:“房地产的需求会减少,房地产的估值会下降。” 当被追问房子是否还能涨起来时,他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很难。”

过去房地产红利期的时候,闭眼买房就能赚钱的时代,彻底一去不返了。

近日,一则央视《面对面》对朱民的专访在财经圈刷屏。这位曾任央行副行长的权威专家,在谈到房地产时,没有含糊其辞的官方套话,而是给出了一个再清晰不过的判断:“房地产的需求会减少,房地产的估值会下降。” 当被追问房子是否还能涨起来时,他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很难。”

这番话从央视这样的权威平台播出,信号意义极强。它无异于官方对“房地产黄金时代”的一次郑重告别,也为所有普通人的财富思维,敲响了换轨的警钟。

一、为什么房价“很难涨”了?两大铁证,无法反驳

朱民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两个无法逆转的宏观事实:

1. 人口结构的根本转变。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新增人口减少,这意味着房地产的“接盘侠”基数在萎缩。过去房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力——源源不断的刚需,正在减弱。

2. 住房存量已接近饱和。 朱民指出,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42平方米,这已追平许多欧洲发达国家水平。但关键在于,我们的人均GDP还远未达到同等水平。“房子已经够住了”, 这个基本面决定了市场已经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

一个生动的案例是: 某新一线城市郊区的新盘,三年前开盘价2.5万/平,一度被炒到3万。如今,开发商推出特价房重回2.5万,却依然门庭冷落。相反,市中心的优质学区房价格依然坚挺。这正印证了“普涨神话”破灭,未来楼市分化将是主流。

二、国家“换锚”:资源正从水泥钢筋,转向科技创新

访谈中一个更深刻的信号是,朱民在谈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制造业时一度激动哽咽。他自豪地宣布,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已超30%,相当于美、日、德、韩四国总和。

这番动情的对比,道破了天机:国家的战略重心和金融资源,正在彻底转向。

过去,经济依赖房地产这根“支柱”,信贷和社会财富大量沉淀于楼市。

现在与未来,国家正不惜重金押注科技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这从近期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定力就可见一斑——尽管外部降息,我们并未大水漫灌来刺激楼市。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与其继续吹大房地产泡沫,挤压国民其他消费,不如壮士断腕,培育真正能参与全球竞争、带来持续增长的产业。

三、你的信心,不该再栓在房子上

面对这种巨变,许多人的心态崩了,尤其是那些仍幻想靠房子实现财富暴击的投资者。主持人也担忧地问:“这会不会影响信心?”

朱民的回答一针见血:“如果你买房子还想像90年代一样涨100倍,你一辈子没有信心,你的孙子都没有信心。”

这句话点醒了我们:我们的信心,不应该建立在一个不切实际的旧梦上。真正的信心,来源于何处?

来源于清晰的认知: 接受房子正从“暴利资产”回归“耐用消费品”的属性。它主要提供的是居住价值,而非投资价值。

来源于个人的成长: 未来的财富机遇,将更多与个人的技能、知识和能否融入新兴产业挂钩。投资自己,比投资一套不断贬值的房子回报率更高。

· 来源于多元的配置: 把家庭财富全部押注于房产,无异于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正在晃动的篮子里。学习金融知识,进行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才是现代人的理财正道。

结语:告别旧神话,拥抱新逻辑

朱民的这次访谈,是一次官方的、坦诚的“风险提示”。它告诉我们,靠房价上涨维系的社会财富幻觉已经结束。

但这并非悲观的理由,而是一个回归理性、重新出发的起点。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时候从“买房就能赚大钱”的旧梦中醒来,将目光和资源,投向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对国家未来新增长点的洞察上。

时代的列车已经换轨,我们的思维绝不能还在旧站台等待。

来源:朱晓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