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当“开放记录”明码标价时,个人还有一点隐私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3:28 1

摘要:当个人隐私被拆解成“身份证信息180元”“银行流水6800元”“开房记录12800元”的商品明码出售,我们不得不警惕:数字时代的隐私防线,正在被一条黑色产业链悄然击穿。

“花12800元,就能买到一个人5年的开房记录,连同住人信息都能查”——山东陈先生的遭遇,不是某部悬疑剧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电商平台上的“生意”。

当个人隐私被拆解成“身份证信息180元”“银行流水6800元”“开房记录12800元”的商品明码出售,我们不得不警惕:数字时代的隐私防线,正在被一条黑色产业链悄然击穿。

这场隐私贩卖的闹剧里,最讽刺的莫过于不法商家的“遮羞布”——打着“律师调取”“网上立案”的旗号,用“法律咨询”的营业执照作掩护,干着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勾当。

正如律师马林冰所言,正规律师调取信息需持合法手续、受职业道德约束,而这些商家所谓的“服务”,不过是借法律之名行违法之实。

更令人心惊的是,从武汉那家仅成立半年的商务公司,到各大平台上遍地开花的“信息查询店”,这条产业链已然形成规模化运作:有人负责招揽客户,有人负责向上家购买信息,有人负责包装“合法”身份,层层分工之下,公民的身份、住址、消费记录甚至开房信息,都成了可随意流通的“商品”。

平台的监管缺位,更是让这条黑色产业链有了滋生的土壤。记者能轻易找到此类商家、顺利下单并拿到准确信息,足以说明平台的入驻审核、内容监管存在明显漏洞。

即便客服回应“建议举报、会审核处理”,但“事后补救”远不及“事前防范”——若平台能对“信息查询”“律师调取”类店铺进行重点筛查,对含糊其辞的服务内容严格把关,或许就能从源头阻断不少非法交易。

毕竟,当“查隐私”成为公开售卖的商品,平台不能只做“甩手掌柜”,更该承担起守护用户权益的责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个人信息买卖早已不只是“牟利工具”,还衍生出“开盒挂人”这样的网络暴力利刃。

百万粉丝主播小玲的个人信息被曝光至境外群组,800余人的隐私被公开浏览超400万次,这些案例都在证明:当隐私被非法获取并公之于众,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生活的困扰,更是精神层面的恶意攻击。

而中央网信办的专项整治、法院对柯某、周某等人的判刑,虽彰显了“零容忍”的态度,但要彻底铲除这一乱象,仅靠事后打击远远不够。

守住数字时代的隐私,需要一场“全链条”的守护战。对不法商家,要撕掉“法律咨询”的伪装,不仅追究直接贩卖者的责任,更要深挖信息泄露的源头,斩断上下游利益链;对电商平台,需建立更严格的入驻审核和动态监管机制,让“查隐私”的店铺无处遁形;对每个普通人,要提高隐私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身份信息,更不能因好奇或猜忌购买他人隐私;而法律层面,需进一步细化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加大对非法买卖行为的量刑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当我们在数字世界里留下足迹,不该担心这些痕迹会变成刺向自己的“利刃”。唯有各方合力筑牢隐私防线,才能让“明码标价的个人信息”彻底消失,让每个人都能在数字时代安心前行 。

来源:雨林随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