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花1.28万网购开房记录,背后隐私黑产令人胆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3:32 1

摘要:更吓人的是,只需要一个手机号或微信号,就能顺藤摸瓜查到身份证号,再一路挖出你住过哪家酒店、和谁同行、甚至外卖送到哪。这哪是查人?简直是“数字扒皮”。

最近,网上一条新闻让很多人脊背发凉。
山东一位陈先生发现,女友花了12800元,竟从网店买到了他近五年的开房记录。

知见局看到这消息,心里一紧。
开房记录、快递地址、银行流水……这些本该锁在保险柜里的隐私,居然能明码标价,在网上随便买?

更吓人的是,只需要一个手机号或微信号,就能顺藤摸瓜查到身份证号,再一路挖出你住过哪家酒店、和谁同行、甚至外卖送到哪。
这哪是查人?简直是“数字扒皮”。

有人说,这是情侣间的信任危机。
但知见局认为,问题远不止于此。
当隐私变成商品,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

你可能觉得:“我又没做亏心事,怕什么?”
可一旦信息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轻则被骚扰、被勒索,重则被“开盒挂人”——名字、住址、照片全网曝光,生活瞬间崩塌。

网上有位百万粉丝的主播小玲,就遭遇过这种事。
她的个人信息被挂到境外群组,评论不堪入目,最后不得不报警。
而像她这样的案例,绝非个例。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早已出手。
今年5月,中央网信办专门发文,要求各大平台对“开盒”行为“零容忍”。
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都被点名,必须严查这类黑产。

法律也划清了红线。
律师明确指出:查他人信息,必须通过合法途径,比如委托执业律师、走司法程序。
那些网店打着“法律咨询”幌子卖数据?纯属违法!

知见局想提醒大家:
保护隐私,不能只靠“不乱点链接”这么简单。
更要警惕那些披着“调查”“验证”外衣的灰色服务。

信任,不该建立在窥探之上。
感情里有疑虑,面对面沟通才是正道。
花一万块买真相,不如花一小时好好谈心。

更关键的是,我们要对这类黑产说“不”。
看到售卖个人信息的店铺,请立刻举报。
你的一个举动,可能就阻止了下一场隐私灾难。

如果你也被这类问题困扰过,或者身边人有过类似经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你的声音,或许能唤醒更多人的警惕。

觉得这篇文章有用?
请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也别忘了关注头条号“知见局”,我们一起守护数字时代的安全感。

来源:爱球者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