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病凭什么被全网围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3:16 1

摘要:近日,上海的李女士收到朋友转发的一条视频,视频内容是她在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经过。尽管这条公开发布的视频对李女士的面部做了马赛克处理,但朋友还是通过衣着、声音和病史等信息一眼认出了她,这让李女士感到既尴尬又愤怒。她对视频拍摄的事一无所知,更没想到会被作为科

评论

近日,上海的李女士收到朋友转发的一条视频,视频内容是她在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经过。尽管这条公开发布的视频对李女士的面部做了马赛克处理,但朋友还是通过衣着、声音和病史等信息一眼认出了她,这让李女士感到既尴尬又愤怒。她对视频拍摄的事一无所知,更没想到会被作为科普素材公开传播。


在自媒体日益普及的时代,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不少医生都在自媒体平台开设了个人账号,通过真实病例分享的形式开展科普,一方面可以增强科普内容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导流”作用,不少患者慕名求诊。然而,这种科普内容创作形式在患者隐私保护方面很可能存在漏洞——视频拍摄是否经过患者同意?隐私保护措施是否完善?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泄露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此外,在医师法、侵权责任法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中也有关于患者隐私保护的类似规定。

李女士的经历说明:一些医生法律意识淡漠,认为科普属于公益事业,在对患者就诊过程进行拍摄时存在简化程序或淡化知情同意的问题,对患者隐私未能采取完善的保护措施;许多医院尚未将患者信息使用的伦理合规纳入日常管理,缺乏对医务人员以职业身份开展的社交媒体行为的明确指引与监督;尽管许多平台都有“下架”机制,但补救措施往往滞后于内容传播速度,对患者造成的精神伤害已经难以挽回,即便患者后续展开维权,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

事实上,“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背后是不可推卸的沉甸甸责任和不可辜负的殷切期待。保护患者隐私对培养和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诊室里未被说明身份的围观者、悄然运转的拍摄设备、公开发布的就诊细节,都在侵蚀着医患信任的基石。当流量凌驾于患者隐私保护之上,消耗的不仅是个体的信任,更是整个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前不久,中央网信办等4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网站平台、医疗机构以及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和审核职责,为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信息发布传播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供了指引和依据。

期待未来建立起多方共治的全链条保护机制,通过推行标准化知情同意流程,明确科普视频拍摄、使用及公开患者信息的权限与范围,做好完善的隐私保护措施;通过普及法律与伦理知识,强化医务人员隐私保护意识;通过全面的监管与审核,把好内容发布的最后一道关卡;通过对违规行为的高效严厉问责,避免患者陷入维权难的困境。

医疗科普的温度,不仅体现在传播健康知识上,更体现在对患者的权利保护中。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来源:健康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