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网络“黑嘴”的种种恶劣行径不断涌现,手段愈发多样,令人防不胜防。他们或是毫无根据地编造虚假信息,恶意诋毁民营企业的产品质量,误导消费者,使企业多年积累的良好口碑瞬间崩塌。或是操纵“网络水军”,在网络上掀起恶意攻击企业的舆论风暴,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歪曲
近年来,网络“黑嘴”的种种恶劣行径不断涌现,手段愈发多样,令人防不胜防。他们或是毫无根据地编造虚假信息,恶意诋毁民营企业的产品质量,误导消费者,使企业多年积累的良好口碑瞬间崩塌。或是操纵“网络水军”,在网络上掀起恶意攻击企业的舆论风暴,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歪曲解读,唱衰企业发展前景,动摇投资者信心,阻碍企业的融资与扩张进程。甚至以舆论监督为幌子,对民营企业进行敲诈勒索,若企业不满足其无理要求,便会变本加厉地发布更多负面信息,使企业陷入舆论漩涡,无法正常经营。这些乱象不仅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挫伤了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网络“黑嘴”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背后有着复杂的深层次原因。从违法成本来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使得“黑嘴”们能够轻易隐匿身份,他们只需在键盘上敲下寥寥数语,便能掀起轩然大波,而相关部门在追踪调查与惩处时,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导致其违法成本极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企业的维权之路却布满荆棘。维权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与财力,收集证据、聘请律师、应对诉讼,即便最终胜诉,企业所遭受的声誉损害与经济损失也往往难以完全挽回。这种违法与维权成本的巨大落差,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网络“黑嘴”的嚣张气焰。
此外,部分网络平台在信息审核与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与不足,未能充分履行应尽的责任。一些不良自媒体与营销号,为了追求流量与利益,不惜违背道德与法律底线,肆意发布抹黑民营企业的信息。而平台未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为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使得网络“黑嘴”的言论得以迅速扩散,造成更大的危害。
面对网络“黑嘴”对民营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整治行动刻不容缓。国家网信办果断出击,组织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明确将恶意抹黑诋毁攻击企业、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恶意营销炒作、泄密侵权等四类行为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彰显了打击网络“黑嘴”的坚定决心。在专项行动的强力推进下,一批长期活跃的网络“黑嘴”账号被依法封禁,相关违法违规人员受到应有的惩处,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
为了从根本上铲除网络“黑嘴”滋生的土壤,还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治理机制。立法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黑嘴”行为的法律界定与惩处标准,让执法部门在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强大的执法合力,对网络“黑嘴”及其背后的黑色产业链进行深挖彻查,严厉打击,使其不敢再肆意妄为。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枢纽,必须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信息审核机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对涉企信息进行严格筛选与甄别,及时发现并拦截恶意抹黑民营企业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平台内自媒体账号与营销号的管理,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对发布不实信息、恶意攻击企业的账号,采取限流、封禁等严厉措施,净化平台网络环境。
民营企业自身也应增强维权意识,积极主动地应对网络“黑嘴”的攻击。当遭遇恶意抹黑时,要及时收集证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与舆情管理,通过积极正面的信息传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提高企业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