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大地,是打翻的调色盘。东北黑土地上,玉米棒子裹着金壳垂向大地;江南水乡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田埂;西北高原上,枸杞红得像火苗,马铃薯堆成小山包……当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大幕拉开,这些带着泥土香的丰收图景,正通过直播镜头、丰收市集、民俗展演,从田间地头涌
九月的大地,是打翻的调色盘。东北黑土地上,玉米棒子裹着金壳垂向大地;江南水乡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田埂;西北高原上,枸杞红得像火苗,马铃薯堆成小山包……当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大幕拉开,这些带着泥土香的丰收图景,正通过直播镜头、丰收市集、民俗展演,从田间地头涌向全国。这一天,9亿农民是绝对的主角,他们的汗水被看见,他们的收获被喝彩,他们的故事被讲述。
丰收节的意义,远不止于“庆祝”。它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感恩仪式”。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颗子”,从刀耕火种到智慧农业,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14亿人的饭碗重量。今年,全国夏粮再获丰收,总产量达14973.8万吨。秋粮作物长势良好,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这些数字背后,是农民们凌晨五点的下田、暴雨天的抢收、烈日下的除草,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科专家、“把直播间搬到地头”的新农人的坚守。丰收节用一场全民参与的“丰收礼赞”,告诉所有人:中国人的饭碗,端得稳是因为有人拼尽全力。
它更是激活乡村活力的“发展引擎”。今年的丰收节,“土特产”成了关键词。陕西洛川的苹果在电商平台上卖出了“水果界爱马仕”的身价,云南元阳的梯田红米通过直播被城里人抢空……各地依托丰收节打造“展销+体验”新模式,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连“云端”,让农民从“种得出”到“卖得好”。更令人欣喜的是,丰收节不再局限于“卖产品”,更在“卖文化”,贵州的苗绣搭着丰收节走向国际,浙江的龙舟赛因丰收多了几分喜庆,河南的豫剧在打谷场上唱起了新词。当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消费场景碰撞,乡村的“文化资本”正转化为“发展资本”。
它还是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话。多位‘90后’‘00后’新农人展现了智慧农业成果:有人通过北斗导航实现无人农机精准作业,降低人工成本超三成;有人利用物联网+AI技术优化菌菇种植,缩短周期、提升产量;还有人开发农田管理小程序,助力农机调度效率翻倍……这些正是当下农业数字化转型中涌现的青年力量。这些项目的落地,让“会种地”变“慧种地”,也让丰收节成了新农人与政策的“双向奔赴”,他们用数据、代码和菌包,在田野里种出中国农业的智能未来。
暮色中的田野,丰收的喜悦仍在蔓延。有人捧着新收的稻谷笑出了皱纹,有人举着手机直播“晒秋”,有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新麦做的馒头……这一幕幕温暖的场景,构成了中国最本真的模样。它不只有高楼大厦的繁华,更有万家灯火的温暖;它不只是科技的浪潮奔涌,更有土地里生长出的希望。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当每一粒粮食都被珍惜,当每一位农民都被尊重,当每一片乡村都被激活,我们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就又近了一步。这,或许就是丰收节最珍贵的意义。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