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的湖畔嘉苑社区科普馆,孩子们围着一台“声音明信片”仪器,录制自己的笑声并打印成声波卡片,一位小孩举着卡片笑道:“原来声音是震动波,这比手机好玩多了!”。在这个回迁社区的二楼藏着一个小小科普馆,这个科普馆没有宏大主题,而是聚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发电小实验“
周末的湖畔嘉苑社区科普馆,孩子们围着一台“声音明信片”仪器,录制自己的笑声并打印成声波卡片,一位小孩举着卡片笑道:“原来声音是震动波,这比手机好玩多了!”。在这个回迁社区的二楼藏着一个小小科普馆,这个科普馆没有宏大主题,而是聚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发电小实验“等生活小知识,全年举办35场科普活动,以平实行动诠释科普月的烟火气——让科学褪去高冷外衣,成为邻里的日常谈资。
科普馆的互动区里,“声音明信片”装置成了人气王。居民对着麦克风说话,机器实时生成声波图谱并打印成明信片,孩子们在游戏中理解频率、振幅等概念。青年歌唱团成员小陈用它录制民谣,在读书会上分享:“声音像水波扩散,难怪能传那么远!”。这种设计拒绝复杂术语,只用一张卡片唤醒好奇,让居民在笑声中学到物理常识。
像这样的科普活动,还有很多,从社区到学校,从公园到商场,科普的触角正不断延伸。在小学的科技课上,“静电吸附”实验让孩子们惊叹于自然力量的奇妙;在市图书馆的科普角,孩子们们围坐一起,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结构……这些活动不追求高深理论,而是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科学的魅力,让居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乐趣。它们像一盏盏小灯,照亮了人们探索世界的道路,让科学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人可触、可感、可谈的话题,让科普的魅力在“小”中见大。
科学不必高深——当孩子用手摇点亮小灯泡,在光亮间感受能量转换的奇妙;当老人通过之智能设备俯瞰山水岩画,在触摸中感受文化传承的温度;当社区居民用节水装置浇灌绿植,在点滴行动中践行生态保护的理念。这些融入日常的“科学微光“,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邻里互助的纽带、代际沟通的桥梁,让社区治理充满智慧与温情。从湖畔嘉苑的小小科普馆到全国科普月的惠民浪潮,科学正以最朴实的姿态扎根生活土壤,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探索中收获成长,在实践中凝聚力量,共同绘就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美好图景。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