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儿园工作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家长在孩子自主性培养上犯难。就拿我班上的轩轩来说吧,有一次妈妈送他来幼儿园,给他穿了一双蓝色的鞋子,轩轩突然就闹起来,大喊“我不要这双鞋”。妈妈又着急上班,无奈之下强硬地把轩轩抱进了教室。结果轩轩一路上哭个不停,一整天情绪都不高。
在幼儿园工作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家长在孩子自主性培养上犯难。就拿我班上的轩轩来说吧,有一次妈妈送他来幼儿园,给他穿了一双蓝色的鞋子,轩轩突然就闹起来,大喊“我不要这双鞋”。妈妈又着急上班,无奈之下强硬地把轩轩抱进了教室。结果轩轩一路上哭个不停,一整天情绪都不高。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情况,孩子说“我不要”的时候,真让人纠结,到底该妥协还是坚持呢?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明白一个核心原则,也就是找到安全底线与自主空间的黄金分割法。根据相关理论,3 - 6岁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但对危险的认知还不够。所以啊,家长要分清楚“必须坚持的底线”和“可放手的空间”。像在马路上遵守交通规则,这就是必须坚持的底线,孩子绝对不能随意乱跑;而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袜子,这种事儿就属于可放手的空间。
弄清楚这个原则后,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三个培养孩子自主性的实施策略。
首先是选择权分级,我把它变成了ABCD决策模型。A类是完全自主选择,比如孩子在几种水果里选自己想吃的。就有一回,我让小朋友们选下午加餐是吃苹果还是香蕉,孩子们都特别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B类是有限选择,家长给出两个选项,让孩子选一个。就像穿衣服的时候,问孩子穿红色外套还是蓝色外套。C类是在家长引导下选择,要是孩子想玩游戏却不知道玩啥,家长可以推荐几个合适的游戏让孩子选。D类是家长决策,但要给孩子解释原因,比如孩子想去危险的地方玩,家长得直接拒绝并告诉孩子为啥不行。
有了选择权分级的方法,第二个策略就是探索缓冲区。在安全边界内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就好比厨房是禁区,但在厨房外面,孩子能自己去取水杯喝水。我班上有个叫悦悦的小朋友,她对家里的小花园特别感兴趣,总想摸摸花草。悦悦妈妈就在花园里给她划出一小块地方,让她自己种些小花小草。悦悦可高兴了,每天都去照顾自己的小植物,变得越来越有主见。
有了探索缓冲区,第三个策略就是家庭议会制,也就是通过家庭规则共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睡前流程,像先刷牙洗脸,再听故事,最后睡觉。我认识一个家庭,他们每周都会开家庭会议,一起讨论这周家里发生的事儿,制定下周的计划。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表达想法,也更愿意遵守家庭规则。
在日常和孩子互动时,难免会有冲突,这里有一些冲突化解话术和日常训练游戏。当孩子说“我不要”的时候,家长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不想做这件事,但我们先把这个做完,就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儿了”。日常训练游戏可以是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扮演孩子,体验不同的角色。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是个长期的过程。从幼儿自主到少年自理是个良性循环,当孩子在幼儿时期学会自己做选择、探索世界、承担责任,长大后就会更独立、更自信。我相信,只要家长掌握好方法,孩子们一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育儿宝宝岁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