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网9月30日讯今年来,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始终将文化社区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构建“厚植文化+拓展实践+创新驱动”融合新模式,让社区成为居民精神的栖息地、幸福的落脚点,绘就了一幅邻里和睦、文明和谐的文化社区新图景。
鲁网9月30日讯今年来,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始终将文化社区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构建“厚植文化+拓展实践+创新驱动”融合新模式,让社区成为居民精神的栖息地、幸福的落脚点,绘就了一幅邻里和睦、文明和谐的文化社区新图景。
厚植文化根基,凝聚社区精神认同
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区治理的“灵魂工程”,通过搭建平台、传承文脉、打造品牌,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搭建多元载体,让文化传承“触手可及”。推动各社区建成集非遗体验、图书阅览、文艺展演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将剪纸、扎染、面塑等传统技艺引入社区课堂,举办非遗扎染16期、手工编织、手工制作28期,让居民在亲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本土文化认同感。融合节日元素,让价值引领“润物无声”。以“我们的节日”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活动,通过写春联、包粽子、猜灯谜等沉浸式体验,让居民在节庆氛围中接受精神滋养,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双向融合。打造特色品牌,让文化自信“落地生根”。鼓励社区挖掘自身文化基因,培育“社区文化故事会”“民俗展演月”等特色活动品牌,通过居民自编自导自演、邻里共赏共议,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文化格局,累计开展特色文化活动45余场次,居民文化自信持续增强。
拓展实践路径,助力社区协同发展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依托,通过品牌化运作、典型化引领、精准化服务,让志愿服务成为社区治理的“活力源”。建强文明服务队伍。探索创新“文明实践+”工作体系,吸纳爱心商家、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为“文明合伙人”,组建文明实践服务队,搭建活动平台,采取“公益+低偿+市场”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专业化、品质化服务,构建起群众家门口的多彩“文明幸福圈”。擦亮文明实践品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一老一小一特殊群体为重点,设置幸福食堂、医养超市、阅读小书屋等站点,构建全周期性文明实践活动圈。擦亮“徐家讲堂”宣讲品牌,创新开展“小马扎课堂”“支部书记讲节气”等场景化宣讲40余场,让文明实践“接地气”“冒热气”。开展身边典型培树。深入开展“发现闪光的你”等栏目,挖掘推荐新峪社区红色物业管家周生玉、灵芝社区网格长杨雷涛、万家庄村好儿媳周娟等基层典型,通过故事分享会、事迹展播、媒体报道等形式放大榜样效应,常态化开展家风家教宣传,以家庭“小细胞”激活社区“大文明”。
创新驱动引擎,共建社区共享家园
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分类施策、活动牵引、多元联动,让治理创新成为社区活力的“催化剂”。精准对接需求,让服务“覆盖全龄”。推行分群体、分年龄教学服务模式,开展寒暑假托管服务,依托“四点半课堂”提供儿童托管290余课时,缓解130余个双职工家庭照料压力;开设妇女再就业、户外劳动者急救、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等定制化课程19余次,“红色议事会”提出高质量建议38条,采纳实施25条,实现“民有所需、我有所应”。激活活动载体,让参与“全员覆盖”。培育“文艺志愿服务队”等群众自治组织,累计组织文艺演出50余场,服务居民超过3000人次。还依据居民喜好,牵头成立“霞光太极”志愿服务队等多支特色文化团队,居民社区归属感显著提升。深化睦邻互动,让社区“充满温情”。连续举办楼里文化节20余场,以百家宴、公益服务等形式搭建邻里交流平台,推动党员群众、共建单位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广动员、齐参与”的治理格局,社区文化凝聚力持续增强。
通过“文化、实践、创新”的有效融合,徐家楼街道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居民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受惠其中,共同营造了邻里和睦、向美向善、和谐共享的美好家园。(本网记者)
来源:今日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