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美国如何打赢下一场战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1:45 1

摘要:2025年9月,美国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发布的《打赢下一场战争:克服美国空军的能力、实力与战备危机》报告,以前所未有的警告揭示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致命短板:今天的美国空军是其历史上规模最小、装备最老、战备最差的时期。报告通过对比冷战巅峰时期(1987年)与当前

徐秉君

2025年9月,美国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发布的《打赢下一场战争:克服美国空军的能力、实力与战备危机》报告,以前所未有的警告揭示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致命短板:今天的美国空军是其历史上规模最小、装备最老、战备最差的时期。报告通过对比冷战巅峰时期(1987年)与当前的空中力量,指出美国空军在战斗机数量、轰炸机规模、训练水平和盟友协同能力上已全面落后于潜在威胁,并滞后于主要对手的军事现代化进程。这使得其在全球战略竞争中的优势逐渐丧失。尤其是在东欧冲突持续、中东乱局蔓延、南海局势紧张、伊朗核问题悬而未决的背景下,美国空军的衰退不仅削弱了其威慑能力,更可能导致“下一场重大冲突中的人员和物质损失将是巨大的”。

美国空军的危机与战略紧迫性

美国空军的危机并非突发,而是长期战略短视和资源分配失衡的结果。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曾享受了一段“和平红利”时期,大幅削减军事预算和空军规模。然而,随着新兴强国的迅速崛起,美国再次面临大国竞争的挑战,而此时的空军却已今非昔比。报告指出,美国空军的规模、能力和战备水平均已降至历史最低点,这不仅威胁到其在潜在冲突中的作战能力,也可能动摇美国全球霸权的根基。

美国空军的全球角色与当前挑战。报告认为,美国空军的使命是通过空中优势、全球打击和快速投送能力,确保美国及其盟友在冲突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当前的战略环境对美国空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伊朗在中东的不稳定行为,以及朝鲜的核武影响,都对美国的全球利益构成了直接威胁。面对这些多重挑战,美国空军的战备水平和作战能力却明显不足。

战略紧迫性:潜在冲突的风险。报告强调,美国空军的衰退已经使其在面对潜在的大国冲突时失去了战略优势。主要对手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尤其迅速,其空军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提升。相比之下,美国空军的第五代战机(F-22和F-35)仅占其战机总数的28%,且生产速度远低于中国。报告指出,这种能力差距使得美国在潜在的中美冲突中面临重大风险。

美空军冷战巅峰与今日衰退的对比

冷战时期的美国空军是全球最强大的空中力量,其规模、能力和战备水平均达到了巅峰状态。然而,今天的美国空军已今非昔比。报告通过对比1987年冷战时期的空军实力与2025年的现状,揭示了美国空军在过去几十年中的衰退轨迹。

●冷战时期的空军巅峰:1987年,美国空军拥有1941架作战在编战斗机(含F-15、F-16等第四代机型),平均机龄仅14年,任务能力率(MC率)高达81%。这些战机分布在81个现役中队中,其中43个前沿部署于欧洲和亚太,可在冲突首日出动2843架次。此外,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和预备役还能在60天内增援1389架战机,与北约盟友协同后每日可生成11442架次,有效抵消了苏联4567架战机的数量优势。

美国空军的训练与战备水平同样碾压对手:美国飞行员年均飞行200小时,远超苏联的120小时,且训练强调战术自主性与实战化演练(如每两年一次的战备检查)。轰炸机部队则保持77%的MC率,B-52、FB111等机型可每日出动219架次,配合“24小时核警戒”战略,形成对苏联的双重威慑。

●2025年美国空军的衰退现状:与冷战巅峰相比,今日美国空军呈现“三降”趋势:

规模骤降:作战在编战斗机仅1184架(较1987年减少39%),且2026财年计划退役260架、仅采购45架,进一步加剧短缺。轰炸机数量从325架减至140架,平均机龄46年,MC率暴跌至52%。

技术代差缩小:仅28%的战斗机具备第五代特性(隐身、先进传感器等),而主要对手已经大量装备第五代战机。

战备危机:战斗机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间仅140小时(冷战时期200小时),2023年数据显示部分中队每周仅能出动1.2架次,低于苏联冷战水平。弹药库存同样告急,如LRASM反舰导弹仅56枚,在与潜在对手冲突中或撑不过一周。

当前能力、实力与战备的三重困境

美国空军目前面临能力、实力和战备的三重困境,尤其是核心装备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严重削弱了其在全球战略竞争中的优势。报告从战机数量、技术优势、战备水平和人员训练等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危机。

●战斗机力量的萎缩与老化美国空军的战斗机总数已从冷战时期的4253架减少至2025年的2026架,减少了一半以上。现役战斗机中,出现代际断层,F-22仅187架(原计划750架),F-35采购进度滞后,第五代战机仅占28%。其余仍为第四代战机,这些老旧战机的维护成本高昂,如F-16平均机龄26年,备件短缺导致MC率仅59%。在面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先进防空系统和第五代战机时,生存能力大幅下降。

●轰炸机与ISR平台的困境美国空军轰炸机部队的规模和能力也大幅下降。冷战时期,美国拥有325架轰炸机,而2025年这一数字仅为140架,且平均机龄已达46年。其中,B-52轰炸机的机龄超过60年,B-1和B-2轰炸机也已服役多年,维护成本和故障率不断攀升。如B-1仅有51架具备任务能力,MC率仅47%。

侦察机部队同样面临老化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情报、监视、侦察(ISR)能力退化:RC-135、E-3等机型平均机龄50年,MQ-9无人机虽需求激增,但高强度部署导致损耗率上升,2025年已损失20架。

●战备水平的严重下滑战备水平是衡量各国空军作战能力的关键指标,而美国空军的战备水平从“随时能战”到“捉襟见肘”,已降至历史最低点。报告指出,美国空军的战机MC率仅为59%,而冷战时期这一数字超过80%。

飞行员的训练强度也大幅下降。自2011年《预算控制法案》实施以来,美国空军仅以飞行时间需求的80%~87%拨款,导致战斗机飞行员的平均飞行小时数从每年200小时减少至140小时,2023年数据显示,战斗机飞行员每周仅能飞行1.2架次,难以维持战术熟练度。轰炸机飞行员的飞行小时数更是不足。这种训练不足直接削弱了飞行员的作战能力和反应速度。

武器系统维持(WSS)账户资金不足导致备件匮乏:2025年仅获188亿美元(仅为需求的87%),导致F-22因发动机短缺停飞,F-35妥善率长期低于65%。

此外,部署能力减弱与盟友协同存在局限性。首先是基地与后勤脆弱:印太地区仅有5个前沿中队(140架战机),且距离目标过远(如关岛距台湾超过3100千米),导致单机每日出动架次从冷战时期的5次降至2次。其次是盟友贡献有限:日本、韩国等盟友虽拥有1221架战机,但50% 需用于国土防御,且弹药库存依赖美国对外军售,难以快速补充。

危机根源:战略短视与资源错配

美国空军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战略短视和资源分配失衡的结果。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单极独霸,认为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从而大幅削减军事预算和空军规模。然而,随着大国竞争的重新崛起,这种短视策略的后果逐渐显现。

●战略短视:“和平红利”的陷阱与代价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和军方普遍认为,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时代已经结束,和平红利将为美国带来长期的稳定与繁荣。这种乐观预期导致了军事预算的大幅削减,尤其是对空军的投资。1989年至2001年间,美国空军采购预算减少了52%,而海军和陆军的削减幅度仅为32%和36%。这种资源分配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空军规模的缩减和能力的衰退。

●资源错配:研发与采购的失衡报告指出,美国空军的预算分配长期存在结构性问题。大量资金被用于研发和测试(RDT&E),而采购和战备维护(O&M)的资金却严重不足。例如,B-2隐身轰炸机的生产计划从132架削减至21架,F-22战斗机的生产也从750架削减至187架。这种“牺牲现役能力以换取未来技术”的策略,使得空军的战备水平和作战能力长期处于低位。

●“退役以投资”策略的失败

为了缓解预算压力,美国空军长期采用“退役以投资”(Divest to Invest)的策略,即通过退役老旧战机以腾出资金用于新战机的采购和现有战机的维护。然而,这一策略并未取得预期效果。退役的战机并未为新战机的采购提供足够资金,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空军规模的萎缩。例如,2003年退役的33架B-1轰炸机并未显著改善空军的采购能力,反而将作战任务的压力转移到了剩余的老旧战机上。

●地缘战略与资源分散报告认为,从地缘战略与资源调配上看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全球部署的透支:反恐战争中,美国空军在中东长期维持高强度部署,20年累计出动超100万架次,导致装备损耗加速、训练重点偏离大国竞争。

其二,多线威胁应对乏力:面对世界各地多线挑战,美国空军被迫“拆东墙补西墙”,如将驻欧F-35调往亚太,削弱对俄威慑。

重建空中优势的解决方案

面对严峻的危机,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建美国空中优势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包括增加空军预算、调整预算分配、加速战机采购、提升战备水平和加强盟友合作。这些措施旨在恢复美国空军的规模、能力和战备水平,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战略挑战。

●增加空军预算与调整预算分配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和国会应大幅增加空军的预算,以满足国家防御战略的需求。具体而言,空军的预算应优先用于采购和战备维护,而非过度集中在研发和测试上。例如,F-35战斗机的年采购量应从当前的42架增加至72架,B-21轰炸机的年采购量应从6架增加至21架。此外,空军应停止“退役以投资”策略,保留所有可服役的战机,直到新战机完成采购和部署。

●加速战机采购与技术创新为了快速恢复空军的作战能力,报告建议除了加速第五代战机的采购外,空军应继续推进第六代战机(NGAD)的研发,并确保其在2030年前具备初始作战能力。此外,无人机和协同作战飞机(CCA)等新兴技术也应成为采购重点。

●提升战备水平与人员训练提升战备水平是恢复空军作战能力的关键。报告建议,国会应全额资助战机的武器系统维护(WSS)账户,并将飞行小时数的资金增加55%,以确保战斗机飞行员每年飞行超过200小时,轰炸机飞行员每年飞行超过100小时。此外,空军应重新建立独立的战备检查团队(ORI),以评估作战单位的实战能力。

●加强盟友合作与全球部署美国空军无法单独应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因此加强与盟友的合作至关重要。报告建议,美国应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关键盟友加强军事合作,共享情报、技术和资源。重点是深化盟友装备互操作性:推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采购F-35A、JASSM-ER等美制装备,确保数据链与弹药通用。再就是联合训练与库存共享:建立“亚太弹药库”,储备LRASM、AMRAAM等关键弹药,允许盟友在危机中快速调用;定期举行“多国联合战备演习”,提升协同出动能力。同时,空军应优化全球基地部署,特别是在印太地区,以提高作战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结语:美空军重建的矛盾困局与趋势特征

米切尔研究所报告揭示,美国空军正处于历史转折点,其重建进程面临着多重结构性矛盾的制约,这些矛盾不仅关乎军种自身的发展,更将深刻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地位。

核心矛盾制约集中于三方面:一是战略需求与资源投入失衡,多线威胁要求大规模资金支撑装备更新与战备提升,但国防预算框架与军种竞争下,额外数百亿美元拨款在财政压力与政治极化中难以落实,空军不得不在现代化、战备和人员福利等多个关键领域之间艰难平衡,这种零和博弈的资源分配模式严重制约了其全面复兴;二是短期战备与长期现代化冲突,当前需优先保障飞行时间、备件补给等战备需求,却可能挤压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B-21等长期研发项目资源,陷入“顾此失彼”困境;三是规模扩张与效能提升脱节,扩大战机采购规模需同步解决人员招募、训练及体系融合难题,单纯堆砌平台可能导致“有量无质”,难以适应“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作战需求。如果不能解决效能问题,即便规模扩大,也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战斗力优势。

后续影响呈连锁效应:空中优势持续萎缩将削弱对潜在对手的威慑能力,盟友对美安全承诺的信任度可能动摇,进而冲击美国主导的盟友体系;在印太地区,若无法快速部署足够先进战机并维持高强度出动架次,将难以应对区域拒止挑战,导致关键海域与空域控制力减弱。

未来趋势呈现阶段性特征:短期将优先争取预算倾斜,重点保障F-35、B-21等关键装备采购及现有部队战备恢复,同时退役老旧装备以“腾笼换鸟”;中长期需重振国防工业基础、优化资源分配,并深化盟友合作(推进装备互操作、联合训练及弹药储备共享),以分担战略压力。

由此看来,美国空军重建成败不仅决定着美国空中力量的未来,更将对21世纪国际战略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报告提示,失败的代价是美国无法承受的,美国能否打赢下一场战争,取决于是否有重塑空军的决心与行动。“如果美国挫败对手的努力失败,地区联盟甚至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推动空军的全面改革与重建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首要的任务。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