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卖货价格低,市民买货价格高,中农产品“进城难”如何破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1:31 1

摘要:当抖音电商一年送出102亿单农特产包裹,当山东烟台苹果、广东荔枝通过直播间走进千万家庭,这些数字背后,是近2亿农业劳动者“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重构。长期以来,农产品进城面临“链路长、标准缺、信息堵”的三重困境——农民守着好货卖不上价,市民捧着钱难买新鲜,中间环

当抖音电商一年送出102亿单农特产包裹,当山东烟台苹果、广东荔枝通过直播间走进千万家庭,这些数字背后,是近2亿农业劳动者“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重构。长期以来,农产品进城面临“链路长、标准缺、信息堵”的三重困境——农民守着好货卖不上价,市民捧着钱难买新鲜,中间环节层层加价却难担“保鲜责任”。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长期维持在15%-20%,远超发达国家5%的水平;传统分销模式下,农民实际收益仅占终端售价的30%-40%,“产销价差”成为制约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关键堵点。

随着直播电商、产地仓、区块链溯源等数字化工具的渗透,农产品进城正在告别“靠天吃饭、靠中间商传话”的传统模式。本文以“症结分析-路径拆解-案例落地”为逻辑,结合抖音电商3年200亿单农特产的实践经验,探索如何用数字化打破“中梗阻”,让农民增收、市民得惠、农产品流通更高效。

一、农产品进城“步履艰难”的3大核心症结

(一)流通链路冗长,“多层分销”吞噬利润

传统模式下,农产品需经过“农民→经纪人→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商超/菜场→市民”5-6级分销,每级加价10%-30%。以山东烟台苹果为例,农民地头价约2.5元/斤,经层层流转后,市民在超市购买价达8-10元/斤,中间环节溢价超200%,且流通周期长达7-10天,损耗率高达15%-20%(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

(二)标准化缺失,“优质难优价”

多数农产品无统一分级、包装、品控标准,如广东荔枝因大小、甜度差异,收购价从3元/斤到10元/斤不等,但消费者难以通过外观判断品质,导致“好货卖不上价,差货拉低口碑”。同时,缺乏溯源体系,消费者对农残、种植环境存疑,进一步限制溢价空间。

(三)产销信息错位,“盲目种植”与“需求错配”并存

农民多凭经验种植,难以及时获取市场需求变化。例如某产区曾因前一年大蒜涨价,次年大规模扩种,导致产量激增50%,收购价从3元/斤暴跌至0.5元/斤,大量大蒜滞销;而城市消费者需要的有机蔬菜、地理标志产品,却因信息不通畅,面临“想买买不到,想卖卖不出”的困境。

二、打破“中梗阻”+解决“价差”的4条实操路径

(一)缩短流通链路:构建“产地直连消费端”的数字化渠道

1. 直播电商+产地仓模式:参照抖音电商“农特产102亿单”的实践,在烟台苹果、广东荔枝等核心产区建立“产地仓”,实现“采摘-分拣-包装-发货”一体化,通过直播间直接对接消费者。例如烟台某果农合作社通过抖音直播,将苹果从地头价2.5元/斤提升至4.5元/斤(农民收入增加80%),市民购买价降至6元/斤(较超市低25%),且流通周期缩短至2-3天,损耗率降至5%以下。

2. 社区团购+农超对接:针对生鲜农产品,与社区团购平台合作,推出“预售模式”——提前3天收集社区订单,农民按订单采摘,次日配送到社区团长处,跳过批发商环节。如湖南某蔬菜基地通过该模式,生菜地头价从0.8元/斤提升至1.5元/斤,市民购买价从3元/斤降至2元/斤,实现“农民增收87.5%,市民降价33%”。

(二)建立标准化体系:让“好产品”有“好标准”

1. 分级+包装标准化: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农产品分级标准(如苹果按直径、甜度分为特级、一级、二级),配套统一包装(标注产地、生产日期、溯源码)。例如广西沃柑通过“直径70mm以上为特级”的标准,特级果收购价从2元/斤提升至4元/斤,消费者也能清晰识别品质,愿意为优质品支付溢价。

2. 溯源技术赋能: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每批农产品生成“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可查看种植过程(施肥、打药记录)、检测报告,解决“信任难题”。如山东寿光蔬菜通过“区块链溯源”,有机蔬菜售价提升30%,仍供不应求。

(三)打通信息壁垒:用数据指导“精准种植”

1. 平台数据反哺产地:借鉴抖音电商“货架场景农特产成交额增长54%”的数据分析能力,向农民开放区域消费偏好(如北京消费者偏爱甜度18°以上的苹果,上海偏好小包装有机蔬菜)、价格波动趋势,指导农民调整种植品种和规模。例如广东荔枝产区通过抖音提供的“妃子笑更受北方消费者欢迎”的数据,调整品种结构,妃子笑种植面积增加30%,销量同比增长419%。

2. 建立“产销对接会”机制:由政府组织,每年举办2-3次农产品产销对接会,邀请电商平台、商超、餐饮企业与农民面对面沟通,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如河南某小麦产区通过对接会,与某面业企业签订协议,约定收购价2.8元/斤(高于市场价10%),农民按企业需求种植强筋小麦,避免盲目扩种。

(四)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撑:筑牢“进城”保障

1. 补贴产地仓与冷链物流:政府对产区建设“产地仓”给予30%-50%的资金补贴,对冷链运输车减免高速通行费,降低流通成本。例如内蒙古某牛羊肉产区,在政府补贴下建成5个产地仓,冷链运输成本从0.8元/斤降至0.3元/斤,农民售价提升15%,市民购买价降低20%。

2. 培育“新农人”数字化能力:联合电商平台开展“新农人培训”,教授直播带货、短视频运营、品控管理等技能。如抖音电商的“助农培训计划”,已累计培训10万名新农人,其中80%实现销售额翻倍,如山东某花生油创业者(对应B01案例),通过培训掌握直播技巧后,单场直播销售额从5万元提升至50万元,花生油地头价从8元/斤提升至12元/斤,市民购买价从20元/斤降至16元/斤。

三、案例:广东荔枝数字化进城全流程(2025年实操范本)

广东荔枝作为“生鲜娇客”,曾因保鲜难、流通远、产销错配陷入“增产不增收”困境。2025年通过“数字化+全链条升级”,抖音电商平台广东荔枝订单量同比增长1509%,茂名荔枝占比近7成,实现农民地头价提升40%、市民购买价降低25%、损耗率从18%降至5%的三重突破,其全流程可分为五步:

(一)种植端:数据指导精准生产

1. 需求预判:抖音电商提前3个月向茂名、高州等主产区输出数据报告,显示“妃子笑因耐储运受北方消费者青睐,订单占比将达65%;桂味偏好长三角高端市场,需严控甜度18°以上”。产区据此调整种植计划,妃子笑种植面积增加30%,并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果实糖分。

2. 标准化种植:农业部门联合企业推出“荔枝种植白皮书”,明确施肥、打药的数字化标准,荔农通过手机APP记录农事操作,数据同步至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后续可扫码查看。高州市官岭村荔农苏高爱表示,“按标准种出的荔枝,收购价每斤多卖1.2元”。

(二)采摘端:田头预冷锁鲜“最先一公里”

1. 错峰采摘:根据电商预售订单,荔农凌晨5点开始采摘,避开正午高温,每筐荔枝标注采摘时间、地块编号,确保“鲜度可追溯”。

2. 移动预冷:采摘后5分钟内,C类田头智慧小站(升级版冷链运输车)抵达果林,将荔枝送入移动冷库预冷,1小时内将果心温度从35℃降至5℃,储藏时限延长3倍。高州收购商朱焱宗的冷链车每天往返果林4趟,“以前靠冰块降温,损耗率15%,现在预冷后只剩3%”。

(三)分选端:智能设备实现标准化分级

荔枝被运至产地仓后,进入全自动化处理流程:先经气泡清洗杀菌,再通过图像识别与光谱分析系统,按“直径27mm以下为三级、27-32mm为二级、32mm以上为一级”标准分选,同时检测甜度、表皮成色,分级后的数据同步至电商平台。小蜂嗡嗡公司负责人黄其超介绍,“智能分选让一级果溢价30%,还能精准匹配不同渠道需求——直播电商发一级果,社区团购发二级果”。

(四)销售端:多场景数字化触达消费者

1. 溯源直播造势:抖音电商启动“夏日味道在抖音”专项活动,组织网红深入荔枝园开展“从枝头到舌尖”溯源直播,现场演示采摘、预冷过程,直播间挂载“带溯源码的一级妃子笑”链接,单场直播最高销量达10万斤。鹤山市供销社组建专业团队拍摄短视频,带动荔枝销售10万斤。

2. 全渠道覆盖:除直播外,在抖音商城设置“广东荔枝专区”,通过搜索推荐定向推送至北方消费者;针对长三角用户,推出“桂味礼盒+冷链包邮”组合,货架场景成交额同比增长95%。

(五)物流端:全程冷链保障“最后一公里”

1. 专业打包:分级后的荔枝进入恒温打包车间,底层铺冰袋、中层用保湿保鲜袋封装、外层套防震泡沫箱,一级果还会放入树枝装饰提升品相。

2. 极速配送:产地仓旁设快递揽收点,荔枝打包后1小时内装入冷链车,发往机场通过“荔枝专机”空运,全国多数城市实现“48小时达”,新疆、东北等偏远地区也能72小时内送达。全程冷链使荔枝抵达消费者手中时,果心温度仍保持在10℃以下,新鲜度与枝头采摘时基本一致。

四、总结:从“价差”到“共赢”的关键

农产品进城难的核心是“链路长、标准缺、信息堵”,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用“数字化缩短链路、用标准化建立信任、用数据化匹配供需”。正如抖音电商“3年200亿单农特产”及广东荔枝的实践所示,当农民能直接对接消费者,当好产品有了好标准,当种植能跟上需求,就能实现“农民卖价高、市民买价低、农产品不滞销”的三方共赢。

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本质是乡村价值与城市需求的“对接一公里”。从广东荔农凌晨采摘的身影,到产地仓里运转的智能分选机,再到消费者收到包裹时的新鲜体验,每个环节的数字化升级,都在重构农业的“价值分配逻辑”——让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回报,让消费者享受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让优质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成为连接城乡的“新纽带”。

未来,随着5G、物联网、AI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应用,农产品进城将从“单点突破”走向“全链升级”,更多像广东荔枝这样的案例,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而这一切的起点,始终是对“农民增收、市民得惠”初心的坚守,是对“让好产品遇见对的人”朴素愿望的践行。

来源:耀中品牌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