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2025年6月份,去法国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巴黎古典相机交易会”,留下颇深印象,回来写的见闻录,引发很多人兴趣,私下找我了解情况,甚至相约明年一起去看看。这让我也对法国,乃至欧洲的古典相机交易和收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和更大兴趣。
我在2025年6月份,去法国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巴黎古典相机交易会”,留下颇深印象,回来写的见闻录,引发很多人兴趣,私下找我了解情况,甚至相约明年一起去看看。这让我也对法国,乃至欧洲的古典相机交易和收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和更大兴趣。
8月末,朋友丁再次约我去法国,他说在9月初离巴黎不远处,有个叫“里尔”的地方,举办一年一度的“大集”,叫“里尔旧货节”,每年9月的第一个周末举办,在欧洲据说也是最大的,每年都有两三百万人参加,规模特别大。
他还特别强调,这个跳骚市场是可以“捡漏”的,特别是古典相机,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说摄影术是法国人发明的,而达盖尔的摄影术专利被巴黎政府买断后,向全社会公开,结果带来摄影器材的发展和欣欣向荣,早年法国富裕,不仅产生了大量的摄影器材生产厂家和作坊,也在民间积存了很多的古典相机和器材,往往会流向旧物市场,而这个“大集”是最好的机会。
被他说动了,决定再走一次法国,虽然十余个小时的飞行折磨令人却步,但一想到诱惑又情不自禁了,这旧货节太让人期待了。
到法国的早上,当地华人阿明前来拜访,并约请我们去他家吃饭,闲谈中问我是不是奔着“沙特尔”相机拍卖会来的?因为丁已经介绍我是古典相机行家,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他说刚好两天后法国有场规模很大的古典相机拍卖会。
这让我非常有兴趣,我问他们怎么知道这场很专业的拍卖会的,阿明妻子告诉我,有个朋友委托他们给拍一些古典相机,但他们又不懂,希望我能帮忙。她又说朋友委托他,尽管大胆拍,没有什么限制,只要是古老的、有特点的、有趣味的,有收藏价值的,而委托人因为不在法国,无法到现场,任凭她来做。
阿明说他们虽然给人到买过一些老相机,但还是门外汉,这种专业的拍卖,他们把握不了,希望我能帮助去现场拍。
这让我太感兴趣了,自九十年代开始,参加过各种形式的相机拍马会不下二十场,有的是正规的专业拍卖,也有各种临时场合的即兴小拍,可以说经验丰富和乐趣无穷,有这样的机会怎么错过呢?
但是在国外拍,我还是第一次,难免心里打怵,朋友说要陪我去,我不会法语,但是阿明夫妇精通,而且对法国的拍卖场也熟悉。他们虽然没有拍过相机,但是古玩、瓷器和其他拍卖场是常客,对于法拍的形式是非常了解的,到时我看好了举牌就可以了,只要把握一下价格尺度,毕竟他们对这方面不熟悉。
然而有件事让我们有些为难了,我们是来参加一年一度“里尔旧货节”的,时间和拍卖会是一天,但这两地又都不在巴黎,而且是一东一西,两个方向,我们只能任选其一了。最后商定兵分两路,阿明开车带丁去“赶集”,而我和阿明媳妇乘城际列车去沙特尔参加相机拍卖会。
我们前一天买好了火车票,六点多就赶到了火车站,为了赶时间,这一晚我干脆住到了阿明的家里,天不亮我和阿明媳妇就赶到了火车站,登上了第一班去往沙特尔的班车。
七点多我们就到了,出火车站打了一辆出租车,告知地址后,司机说这里不远啊,走着去就可以,但我们人生地不熟,不想找来找去的耽误时间,出租车绕了一个圈,就停车了,他说到了。果然,凭感觉直线距离也就几百米啊,但是起步价也要20欧元,这里的打车太贵了。
此时沙特尔似乎还在睡梦中,整个小镇都静悄悄的,街道上看不到行进的车和行人,而我们要去的拍卖地似乎是一座古老的教堂,大门半掩,里门关着,没有人,我怀疑是这里吗?阿明媳妇说肯定是这儿。
她说九点开始预展,十点开始拍卖,我们来早了,可以转转,不远有座教堂可以看看。
仅转了一个街道,眼前就一亮,或者说我被震惊了!
面前的这个教堂可太漂亮、太高大、太不可思议了!
赶紧查资料,这才知道“沙特尔”大教堂是法国四大教堂之一,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这个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啊!我这么轻易的就和它“撞”上了。
我迫不及待的用手机和相机拍摄。
太阳升起了,金色的阳光慢慢的掠过教堂的顶部,阳光倾斜而下,就似一次清晨的沐浴,而我的心似乎也在被融化,前前后后围着教堂完美的走了一圈,拍下一张又一张的图片,可惜早上未开门,看不到内部的情况,这也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阿明媳妇提醒我,快九点了,我们返回拍卖的地点,但还是老样子,未开门,周围也没有一个人,我有些疑问,会不会走错了地点啊。阿明媳妇打了一个电话,门从里面打开了,一个男子走出来,他们交流几句,男人让我们进来,阿明媳妇说我是中国的相机收藏家,专门从中国赶来了,男子原来是拍卖行的经理,他特例放我们进来。
拍卖场是座圆顶建筑,不算特别大,但很高,后来知道也是有800多年的古建,以前也是教堂的,后来废弃,被拍卖公司租借成了拍卖场所。里面东西堆放很杂乱,很多旧家具、儿童玩具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而中间的桌子与柜子里,摆放着要拍卖的老相机和镜头。东西很多,有400多件拍品。
参加拍卖的人陆陆续续赶来,要了一份拍卖目录,开始关注要拍的器材,甚至拿起来仔细观看,这次拍卖虽然事先有网络发布和拍卖册子,但是到了现场发现实物与图片还是有许多差异的,我也不得不更改原来的一些想法,添加了几样必拍的东西。
参拍的东西多,放置的也杂乱,我也只是大致看了一下,一方面有委托人圈定的,另一方面也有我觉得可以推荐给委托人的。另外就是有很多老镜头、老相机片框、对焦版和古典相机附件,镜头都是三五成群的一堆堆拍,而片框和对焦版则是一箱子一箱子的杂乱放一起拍。这些倒引起我的兴趣,一方面起拍价不高,另一方面这些东西去匹配老相机太好了,各种规格都有啊!
我看到了六月份在Bievres古典相机交易会上认识的佛雷德里克先生,他是法国著名的相机商和研究学者。他告诉我,这次拍卖的是他老师的藏品,他老师是法国的著名相机收藏家,在今年4月份病故了,这次是老师的藏品集中拍卖,他理应要过来捧场的。他住在法国东部,离这里有500公里,是昨天开车和妻子赶来的,不想最后我成了他最大的对手。
我又看到巴黎著名的相机商人,也是研究学者塞巴斯帝安先生,他的店我已经很熟悉,这次来法国,我还给他带了一套杜刚先生赠送的《相机图谱》,他非常高兴,前一天还请我们吃了一顿法国大餐。他说拍卖的这位先生不仅是法国著名相机收藏家,也是古典相机的修复专家,他的一些藏品是经过修复的,要我注意一下,不要当做原件拍。
我翻看目录,果然后面的拍品已经注明了修复或者复制。当然这些修复或者复刻的都是属于经典,只有博物馆或者书中才能看见相机,如果真品的上了拍卖场,会引起轰动的。
拍卖开始了,到场的有二三十人,我环顾一下,发现基本都是“白发苍苍”啊!年轻的人仅有几位,有些老人走路似乎也都不稳了,还有一些人是外地赶来的,有妻子陪伴。
这里多说一句,我两次来法国看到欧洲相机收藏家,大部分也是老人,年轻的并不多,这给人很担忧,就是相机收藏好有没有未来,为什么中外都是老年人有兴趣?
这里面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相机收藏不同于其他收藏,历史虽然不久远,但是技术含量不低,年轻人轻易把握不了;二是相机收藏不仅需要漫长的阶段,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后盾,而年轻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普遍面临生活压力,没有闲钱来养收藏。所以只有一些有财力的人,基本是到了中年之后才会进入这个圈子,而一旦进入,则欲罢而不能。
这些老人来参拍就说明了这一点,后来的拍卖中,发现他们是奔着某一台相机来的,而且态度坚决,拍起来不手软、不松口。一旦拍完,对其它就没有兴趣,买单走人了。
参加竞拍的人先填一个表格,无非是姓名,联系方式和电子邮件,然后拿着这张纸就可以参拍了,一旦拍下,工作人员取走你的参拍表格,换给你一个号牌。
除了现场拍,也有网络拍和电话拍,后来我知道一位中国的藏家也参与了,甚至拍下了两件东西。
我在现场则是信心十足,以往参拍的习惯基本两种心态,一是往前坐,二是尽量争取拿一号牌。
当然了,第一件拍品要努力拍下,不管是什么,哪怕价格拍高了,也要争取抢下,就是要一个势头,给自己壮胆和积蓄气势。
第一件拍品是一堆老镜头(8个),50欧元起拍。我也没有具体看,反正各种形式都有。我首先举牌,几个回合下来,180欧拿下!旗开得胜,这样我顺利的拿到了“1号牌”。
接下来第二件拍品还是镜头(10个),第三件拍片也是镜头(10个),还是被我拿下,此刻,我已经汇聚了全场的目光,人们疑惑这个中国人什么来头,难道要“包场”,怎么都要呢?
而我最吸引的是拍卖师的目光,每次落槌前都要看我,后来在我参与的竞拍过程中,总要问一下“前面先生,还加不加?”
但接下来我气势弱了,虽然也参与,但没有追高,或者是人们开始警惕,都提高了自己的期望值,而我成了“搅屎棍”,每一台拍品都要举几下,即便拍不到,但把价格搞上去了,拍卖公司老板不时的看我,此刻心里最高兴的就是他了。
直到第十六号拍品是几个快门,其中有两个三号的,我都看过,是完好的,于是顶到底拍下。再然后就是成箱的木头片盒与后背带玻璃的取景器,似乎什么规格都有,价格不高,于是果断拍下,后来委托人说他都要,我原想带回国内给喜欢古典相机朋友做配件。
在接下来是一些老照片,这个我不在行,而且委托人也没有兴趣,就放过,直到出现老相机,我再次出手,一上午拍了十几件,就到了中午休息了。
趁吃午饭时间,我再次来到了沙特尔大教堂,走到里面参观,而里面的空间和结构以及装饰再次震惊了,这也太高、太大、不可思议的美轮美奂啊!
可惜我的时间不多,匆匆转了一下就出来了,这个千年的古老教堂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是不收门票,没有安检,自由出入,里面的游客也不多。
回到拍卖场,还有一段时间,我上午的表现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两位法国人过来同我打招呼,要我的联系方式,其中一位来自其他城市的收藏家说,欢迎我去他的城市,他有个相机收藏馆,希望我能去访问,我把带来一本马正康先生的《海鸥大观》送给他,他非常高兴。
下午开始又陆陆续续到了一些买家,其中就有我六月份认识的让.卢普老爷子,他依然穿着苏格兰传统服装,我对他印象非常好,给我介绍了麦氏目录的吉米先生,但是这次他坐在后边,离我比较远,而且拍卖会也不容我分神,没有过去打打招呼,可惜没到结束他就离开了,但他应该是发现我在现场,因为我频频举牌,已经是全场最靓的“仔儿”,非常引人注目了。
下午的拍卖是我委托人想要的重点,我不敢怠慢,一板一眼的跟拍,由于他需要的东西多,我可以现场自由发挥,只要价格不是超出预料,基本不会松手,所以一些器材往往是我和另外一个对手再挣,追高了很多,直到我觉得价格到了才停手,这样虽然没有拍到,但是无形中将价格提升了,也就引起了现场的目光。
这次拍卖,除了现场还有网拍和电话拍,好不热闹,最后现场拍的还是多的,但60%,而其他渠道并不知道谁在拍,完全是一场互不见面的较量。
而现场活跃的只有几位,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个年轻人,他拍走了大部分老镜头,而且都是个头大的,价值高的,还有两位活跃的就是我认识的佛雷德里克和塞巴斯蒂安。我在前面,他们在后面,而阿明媳妇不断回头看,和我通报,又是他们在争,此刻我也就头也不回的拍吧,只要在我预判范围内,没有别人了,这样不看也就没有压力。
其实参与拍卖的人还是很多的,特别是这些白发苍苍的老收藏家们,他们的底细我不知道,但是感觉他们是为了某台相机而来了,虽然大部分时候不为所动,但一到了目标,也会当仁不让,必须收为囊中,而我反倒不按套路出牌,什么都有兴趣,无所顾忌的追高,到了最后又突然放弃,如果是法国人这么做,估计他们会认为是托。
下午两点多,丁和阿明过来了,他们也非常辛苦,两头跑,半夜出发去了里尔,急急忙忙转完就往回赶,心思也在这个拍卖场啊。
由于东西多,拍卖的时间也是很长的,到了后面,开始有修复或复刻的相机,而拍卖热情并没有减退,感兴趣的人不少。但丁提醒我,这些东西是“假”的,而我是给人代拍,万一人家不认可,或者不高兴会怎么样?
我有些退却了,停止了举牌,这一时期给后面两位法国朋友机会,大部分被佛雷德里克拍走了,他应该很了解这些复刻相机历史和复刻过程,而他的老师,也是法国著名的相机复刻翻修大师,本身也是复刻非常具有价值的经典品种,原件都在博物馆啊。
忍受了一段寂寞的煎熬,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抢下”两件。而这两件,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很少有人能看出是翻新的,做的太好了。
我的最后竞拍高潮是一台美国1868年生产的行走相机,就是一个箱子里装着相机和冲洗的药水,摄影人背着他可以走乡串屯的拍摄,现场冲洗。这个设备在很多摄影书籍曾经出现,委托人想要做一个古典相机博物馆,这需要这样的实物资料。这次拍卖的是箱子里的相机和设备是原件,而木箱因为损坏了,外箱是复刻的。
这也是我本场拍卖最看中和势在必得的东西。
起拍2000欧,我马上跟上,很快被超越,我继续跟,等到了3000欧,现场无人了,只有电话拍,我当然不让,开始角斗,很快过了4000欧,此时已经超出了我的心里价位,但我不死心,继续苦撑,直到叫到5000欧,对方再加100,我此刻冷静的了,主持人反复问我“还有没有”,我摆手认输。最后5100欧成交,而我足足给对方抬高了2000欧。
拍卖会终于结束了,我大大小小也拍下了几十件东西,成为现场“最大”的买家,而重要的是这一次近乎“表演”的拍卖,让法国相机收藏界知道有一位中国人来了,似乎什么都有兴趣,一顿盲拍啊!这是相机收藏界的喜?还是忧呢?
当然最高兴的拍卖方,我不仅买东西,也成了他们不用花钱的“托儿”,把成交价提高了不少,而这次拍卖手续费是22%,他们可是买卖双方都要收取啊!最后经理很客气同我们聊天,他说以后再有拍卖提前通知我们,这些拍下的器材可以先交点押金,保留几天。
而我此刻觉得非常疲惫,毕竟早早赶来,一天的神经紧张,现在完成了任务,懈怠下来。阿明媳妇去交了押金,我们可以离开了。至于交钱和取货,我就不管了,委托人自己来吧!
我看见了佛雷德里克在在整理他拍下的东西,包装好,装在纸箱里,他今天拍了不少东西,我过去打招呼,这把翻新的手枪式相机他用2000欧拍下,这个我没有争抢,否则还会高的。这是一款名机,绝对是博物馆的东西,个人拥有,也是镇馆、镇宅之宝,这个虽然属于翻新和复刻,也是非常难得啊,拿在手上沉甸甸。
他还拍下了几个独特的东西,其中这个积家相机,比较少见的积家用了1300欧,这次有个成套包转的完美积家,各种附件和包装盒,非常唯美,最后拍出了3800欧。
回巴黎有90多公里,阿明开车来接,我们也是喜气洋洋,虽然疲惫,但这一场拍卖也算给中国相机收藏家增光,在法国最重要的相机拍卖会上,我们成了当场之星,赢了面子!
感觉这一趟法国行太值了,无心插柳,成就我个人在相机拍卖会上的一场“荣光”,让法国这个摄影术的发明地和古典相机最繁华之地,体会到中国人的能量和摄影文化、相机收藏文化的兴起与火热。
然而,这次参拍可能太过于顺利和火热,几天后我在德国科隆再次参拍,却被打脸了,山外有山,遭遇了滑铁卢,有兴趣就期待我的下一篇:战科隆!
来源:书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