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城十月的空气里,催泪弹的辛辣味还没散尽,1.5万人刚走完“团结大游行”,就被水炮冲得七零八落。
列城十月的空气里,催泪弹的辛辣味还没散尽,1.5万人刚走完“团结大游行”,就被水炮冲得七零八落。
有人把被冲歪的藏式围巾重新扎好,顺手拍了拍身边小孩的脑袋,像在说:别怕,咱们明天还来。
这一幕被路透摄影师定格,照片底下只有一句干巴巴的时间地点,却看得人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坚持”两个字,真能在零下五度的街头冒烟。
五年前,莫迪一纸公文把拉达克从“邦”打成“中央直辖区”,当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上街,是排队买火车票——想去新德里讨个说法。
结果说法没讨到,工作先丢了:原先克什米尔邦政府雇的拉达克籍公务员,一夜之间成了“编外”。
有人背着铺盖卷回列城,把行李箱往家里一扔,转身就去寺院门口挂横幅,汉语、乌尔都语、藏语各写一遍,生怕谁看不懂。
那时候大家还信“文明上访”,觉得只要理由够惨,上面总会心软。
后来才发现,心软是奢侈品,硬着陆才是日常。
2024年像被按了快进键。2月高院判决出来,年轻人把社交头像全换成黑色,结果9月就真有人躺进黑棺材——4死56伤,数字不大,但足够让每个家庭都认识其中一个。10月3日那天,老集市里的酥油茶摊提前收档,摊主把铜壶擦得锃亮,说“今天不挣钱,去挣口气”。1.5万人排成一条人河,从 Leh Palace 一路淌到巴库拉仁波切机场,口号声把军用直升机的轰鸣都盖过去。
警方通报里写着“和平驱散”,可现场视频里清清楚楚:水炮车像洗地一样来回冲,冲完催泪弹再补刀,有人被弹壳砸中眉骨,血顺着山根往下淌,像画了一条红色 Bindi。
更狠的是后面那套“经济组合拳”。2.3亿卢比发展资金被冻结,官方理由是“防分裂”,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们不是要钱吗?
先闭嘴再说。
列城到斯利那加的公路一关,土豆运费立刻翻三倍,菜市场里老太太把一把葱举到头顶问摊主“这要不要用金秤称?
”摊主苦笑得比哭还难看。
物价涨三成,工资原地踏步,原先还能靠夏天跑旅游拉客的司机,现在只能把越野车罩上塑料布,每天蹲在家门口数乌鸦。
有人调侃:以前怕打仗,现在盼打仗——至少打仗能空投方便面。
联合国发声明那天,列城网吧老板把OHCHR的英文稿打印出来贴在门口,旁边手写一行歪歪扭扭的汉字“世界没有忘记我们”。
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又念了一遍“不承认单方面改变地位”,老板赶紧把央视截图也贴上,结果派出所让他撕掉,理由是“市容整洁”。
老板一边撕一边嘟囔:整洁能当饭吃吗?
话没说完,隔壁清真寺的喇叭响了,阿訇用藏语加乌尔都语双语广播:今晚妇女老人先回家,年轻人留一步。
没人解释“留一步”要干嘛,但大家都懂——明天还要早起,继续把那条被水炮冲散的人河,重新拼起来。
最微妙的是宗教算盘。
佛教喇嘛跟穆斯林阿訇这回并肩走,46%和40%的祈祷声第一次混成同一个调。
以前寺院和清真寺之间隔的不只是街,还有“谁才是土著”的旧账。
现在可好,政府替他们算清楚了:管你念阿弥陀佛还是真主安拉,在统计表里都归成“可被冻结的那2.3亿”。
仇恨需要敌人,更需要预算,预算一没,敌人自动合并同类项。
于是出现魔幻画面:小和尚帮穆斯林大妈提菜篮子,大妈回赠一串念珠,两人一起骂物价,骂完一起骂新德里。
有人开玩笑说,莫迪才是拉达克真正的“宗教融合大使”。
可融合归融合,现实依旧像高原冬天的柴油车——打不着火。
人口26万,驻军3万,差不多每八个人背后就站一个拿枪的。
这种密度,别说革命,连谈恋爱都嫌挤。
抗议领袖们也只能走“温和狠”路线:绝食、徒步、唱国歌,怎么文雅怎么来。
不是不想砸石头,而是一砸就真给对面送“反恐”借口。
去年有人扔了个矿泉水瓶,结果整条街被断网三天,医院急诊都收不到微信转账。
现在大家学乖了,催泪弹飞来先拍照,九宫格发完再咳,咳完把口罩戴回去——流量就是子弹,得省着用。
至于未来,没人敢拍胸脯。
莫迪在集会上喊“发展是最好的解药”,可药引子被冻在那2.3亿里;年轻人把头像换成“建邦 or bust”,可 bust 的概率肉眼可见。
最现实的剧本可能是:冬天一来,大雪封山,抗议像往年一样被零下三十度按暂停键;春天解冻,国际新闻热点换了三四轮,记者的航班不再降落,只剩当地人继续把“special status”打印在横幅上,挂在同一根电线杆,风吹日晒,字迹褪成灰白。
那条横幅会变成新的景点,游客路过问“这写的啥?
”导游耸耸肩:“哦,以前我们有过一点特权,后来没了。
”语气像在介绍一块唐朝石碑,历史又轻又硬,硌得人心慌。
可就算这样,茶摊老板每天还是多烧两壶水,万一有人游行回来冷得哆嗦,能喝一口热的。
他说不出高深的政治学,只记得父亲当年讲过:拉达克的高原上,树长不高,但根会往下扎十米。
催泪弹和水炮能冲走口号,冲不走十米下面的根。
至于根什么时候发芽,老板咧嘴笑出一口烟渍牙:“反正我明天还开门,你们来早点,第一壶茶免费。
”
来源:活泼小猫TJK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