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沾益区的校园,心理辅导室里的轻声倾诉、“心灵之约” 信箱前的默默投递、团体活动中的温暖互动 —— 一幕幕温情场景,正为青少年筑起一道坚实的 “心理防护盾”。
走进沾益区的校园,心理辅导室里的轻声倾诉、“心灵之约” 信箱前的默默投递、团体活动中的温暖互动 —— 一幕幕温情场景,正为青少年筑起一道坚实的 “心理防护盾”。
沾益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广泛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依据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引导学生自我了解、探索、发展与成长。同时,开发了“情绪管理”“抗挫力培养”等特色内容,沾益区第四中学推行的“心理伙伴”计划,让各班心理委员经过培训后成为同学与心理教师之间的桥梁;其他学校也设立心理委员制度,通过倾听、反馈与组织活动,让“避风港”更坚固。
沾益区第四中学高三(4)班心理委员李钰婷说道,“作为心理委员,我会以身作则,积极沟通,认真倾听同学需求,及时向老师反馈问题,组织好班级活动,营造团结温暖的氛围。”
学校为学生建立“成长跟踪档案”和心理档案,实行“红黄蓝”三级管理与“一生一策”帮扶,由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共同记录学生变化,动态调整干预方案。针对毕业班学生,心理教师配合任课教师开展考试心理调适辅导,包括深呼吸松弛法、联想放松法、积极暗示法等,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增强临考心理素质;针对学生多样化需求,设置“一对一”辅导室,开设信件咨询、学生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及家长咨询,每周安排专职心理教师坐班,同时与专业医疗结构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评估,开通“绿色转诊通道”,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帮助。曲靖一中沾益清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顾凡林在采访中表示:“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们会通过心理测评、老师谈话、学生反馈来发现心理波动大的同学;通过课堂知识的讲解来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认知;通过心理咨询来缓解学生的心理波动;通过心理展板来进行辅助;通过家校共育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
除课程与辅导外,学校通过家长会、亲子沟通训练和线上平台引导家长关注孩子情绪健康;通过“心灵之约”信箱、校园广播、心理专栏、心理小报等渠道普及心理知识;组织团体辅导、心理互助社团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自我成长。
守护学生心灵,就是守护他们的未来。沾益区将继续以“心”为纽带,当好学子的“心灵守护者”,让每一颗心灵在阳光下自信绽放。
记者 杨超 陈书瑾 通讯员 王炜杰 张军 陈雪峰 姜瑞
编审 尹玉冰 田梦娜 李凯 肖函岑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