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毛主席为什么把贺龙调离军队去担任体育主任,原因在这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11:39 1

摘要:1949年那会儿,谁要说“新中国刚成立,毛主席要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元帅调去管体育”,身边人估计都得愣一愣——怎么还整这个?那个年代,大家手上提的,哪样不是国计民生,百业待兴,经济建设,那才是头等大事。可毛主席偏偏让贺龙,这位敢在枪林弹雨里压阵的“猛虎将军”,摆脱

1949年那会儿,谁要说“新中国刚成立,毛主席要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元帅调去管体育”,身边人估计都得愣一愣——怎么还整这个?那个年代,大家手上提的,哪样不是国计民生,百业待兴,经济建设,那才是头等大事。可毛主席偏偏让贺龙,这位敢在枪林弹雨里压阵的“猛虎将军”,摆脱了刀枪,把全部心思扑在了体育事业上。此决定一下,门口邻居都能聊一宿,说贺老总“这阵变化大,有没有啥里头?”

说起贺龙,他哪儿都带点传奇气。北方人常挂在嘴边的“铁骨铮铮”,用在贺龙身上真不算夸张。可人家打起仗来霸气,生活里却绝不是只会喊杀的土司大佬。这么说吧,他跟周围的人处着,没一点高高在上的那股劲儿。最有意思的,是他早年间的那些运动旧事。打篮球不算新鲜,贺龙却玩得花活儿多。有一年,军队转战冀中,晚上歇息时,他随口一句“咱来踢会儿足球吧!”官兵们放下步枪,改抱皮球,练习躲闪和配合,竟然能把抓战术的敏锐也带到球场。士兵们还念叨:“跟贺老总踢球,腿脚不利索都不好意思!”

其实啊,他搞体育,比谁都真心。在陕西长安一阵子,有个地带特别适合练兵,贺龙亲自布置:“既要练枪,也得抽空练跑。”他带着参谋们跑步,跑四百米,汗出了才算合格。有个小参谋跑累了,偷偷懈劲,贺龙一眼瞅见,笑了:“咱们革命成天喊要身体好,你这懒劲得改!”官兵们说,贺龙虽吓人却和气,一句话能把人心点透。

建国之后,贺龙在西南地区可没偷懒。管着军务还琢磨怎么让群众都能锻炼。他除了提倡篮球,还自己带头玩射箭。传闻有一次,他跑到成都的天府广场,临时组了个士兵射箭比赛,谁赢了就赏“一盘炸酱面”。后来有个十几岁的后勤兵射得最好,被贺龙夸了一通:“小伙子,要是再练两年,说不定能去当全国冠军!”群众看见元帅这么平易近人,孩子们都围着他叫“贺大叔”,气氛就热络起来。

那个年代,体育可谓是“边角上的事”。有位老百姓在茶馆讨论,说:“眼下吃饭都难,体育能顶啥?还能换粮票?”这种观念一时半会搬不动。但毛主席看得远,顶着压力说:“要锻炼国民!身体好才能干大事!”贺龙听了,自是叫好。他挺直了腰板,点头附和:“咱们革命不是哪家自己的家事,大家伙都该享受运动的乐趣!”

不过,习惯不是一天改成的。中国最早的田径队,在1950年代头几年,还真是东拼西凑来的人。有一回,要派代表参加国际自行车赛,当年全市找了半天,最终选上的那位队长,平时其实在邮政局送信。贺龙得知此事,笑得合不拢嘴:“没关系,咱们国家刚起步嘛,谁不是边干边学?”他亲自送行,说:“赛场上别怕输,咱们图的是气势。”

贺龙干起体育来,啥都亲力亲为。有一次,地方筹备举重队,结果没人肯报。教练急了,贺龙赶去现场,撸起袖子自己举杠铃,汗流浃背后还唠嗑说:“你们看,元帅都未瘫倒,你们怕什么!”后来十几个人跟着报名。老百姓在旁边看了直乐,传出去,大家都说:“贺元帅这人,单靠嘴皮子还真不行。”

除了带头示范,贺龙还琢磨怎么“让体育更管事”。他觉得有文化才有前途。于是,有一年,他给清华和北大写信:“让你们每年留出几个位置,专门收体育特长生。”那些进了大学的体操队员,很多后来成了运动队的教练,有的一路做到国家队管理层。贺龙常说:“咱们打下江山,不能只靠蛮力,运动员以后也得能办事!”

那些年,他还支持工人运动。比如在重庆有个老纺织厂,贺龙视察时正赶上工人组队打乒乓球。他看了兴起,自己拿起球拍下场,追着扣杀,脱了西服,露出衬衣袖子。输了也不抱怨,还奖励对方两包烟。工人们乐坏了,说:“有这样的领导,操心啥呢!”这种做派,谁见了都觉亲切。

后来,全国到处都开始建操场,村里头也能见到篮球架。贺龙还提出:“体协要扎根农村。”于是就有了那批能上树采果还能打球的“农村运动会”。连农妇都能下地干活后跟着广播学做体操,孩子们在田头石头堆里搭着比赛场——清贫里也藏着不少乐趣。

不过,说到转折,就得提“文革”。贺龙后来遇到难关,体育圈子也难免受冲击。运动员一夜之间改去工厂,教练头顶“帽子”,训练场成了讲革命的大课堂。有位长跑冠军,分到内蒙古放牧。他舍不得丢下梦想,就自编了一套跑步动作,早晨伴着羊群练。你说落寞吧,也带点倔强。有同事问:“你还跑什么?”这哥们回答:“腿不跑,心荒了可不得了。”

最奇葩的一桩,是在广西。一个游泳队的教练坚持每周让孩子们下河训练。有些“红卫兵”不满,说太“资产阶级”,硬要取消。可队伍里有个小姑娘不服气,每回偷偷去河里憋气游泳。后来又被发现,险些被罚,大家私下支持她,说:“孩子,咱们以后还是要靠你去争气。”这就是那个时代,逆风里悄悄长出来的执着。

体育事业停摆不是一天恢复的。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体育圈子一下子活跃起来。很多被打压的老运动员被召回,但大家看到设施破旧,训练不足,心里都没底。有个跳高冠军刚回来,试试助跑都气喘吁吁,家里人劝:“别太拼。”他偏偏坚持,每天钻研怎么用旧床垫充当跳高垫,终于把新纪录一点一点跳了出来。事情传开了,学校从门外窗户都挤满了来看稀奇的孩子。

等到改革开放,新故事更多。百废待兴转为百业齐心,中国体育从泥地里冒头,和世界对阵。第一次亚洲铁人三项比赛,中国队报名,选手有些连三项里哪项都分不太清,硬是在一群志愿者帮忙下,用自行车、跑步和游泳,拼出个团体奖牌。后来,有个领队感慨:“我们那代人,就是靠着贺元帅种下的劲儿。”

往后的事不用赘述,群众体育进了老百姓家门,小区里自发跳广场舞,边上大爷喊着:“运动有劲!”谁还记得当年贺龙在工厂操场上挥汗如雨?但老一辈念念不忘。这些年里,奥运金牌、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一桩桩一件件,蔓延到城市、乡镇,甚至是小山村的晨雾里。

到头回看,贺龙被派去管体育,不是“浪费武将”,也不是“治国的奇葩棋”。他身上的劲头,一直在中国体育人中流动,像那会儿在操场上吆喝的声音,你隔着半个世纪都能听到。不管后来光环有多耀眼,留在记忆里的,还是那个大嗓门元帅:“体力强,才有家国梦!”你说,这些年头,有没有做对?没人能说得准。但我们总觉得,这股子倔强可贵,也许正是贺龙留给我们的——能把生活和理想,都揉到一起的力气。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