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于文华和朱军同框那几秒,我直接愣住——当年守着电视等《综艺大观》的那批人,现在连遥控器都找不到电池了。
刷到于文华和朱军同框那几秒,我直接愣住——当年守着电视等《综艺大观》的那批人,现在连遥控器都找不到电池了。
画面里俩人头发都花白,却一个比一个精神。
于文华嗓子一开口还是清亮,朱军笑着接话,牙齿白得晃眼。
评论区齐刷刷刷“爷青回”,我盯着屏幕,突然意识到:他们居然已经并肩走了三十年。
这次聚会不是官方活动,是老同事自己攒的局,地点就在央视老楼旁边那家湘菜馆。
老板换了好几茬,包间名字还叫“潇湘”,墙纸还是九十年代的花纹。
于文华进门就点剁椒鱼头,说当年录完节目常来,鱼头越大,收视率越高。
朱军把外套往椅背一搭,露出里头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袖口磨出了毛边。
有人掏出手机拍,他下意识挺胸收腹,职业病没治。
饭桌上摆了台老式卡拉OK,话筒线缠成麻花。
于文华抢麦唱《纤夫的爱》,副歌部分朱军跟着和声,声音低下去,还是当年那个节奏。
唱完俩人碰杯,啤酒泡溢出来,像把时间也溅湿了一块。
有人提起去年朱军在中国美术馆办画展,开幕式那天于文华在外地演出,直接高铁返京,鞋都没换就冲进展厅。
朱军正给领导讲解,回头看见她,一句话没说,先递过去一瓶矿泉水。
于文华后来说,那瓶水比任何剪彩都暖。
饭局散场,他们站在路边等代驾。
夜里风硬,于文华把围巾往朱军脖子上胡乱一绕,朱军缩着脖子笑,像两个逃学的高中生。
镜头最后定格在这里,背景是央视新楼的大屏幕,正在播流量爱豆的唱跳,光怪陆离,却盖不住他们身上那股旧时光的亮。
回家路上我刷到谭梅的抖音,她晒朱军写的“福”字,纸边裁得不齐,墨却浓。
评论区有人问:朱老师还每天练声吗?
谭梅回:六点起床,雷打不动,吵得邻居狗都跟着打拍子。
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李年弹钢琴的背影,于文华在厨房熬梨水,蒸汽蒙了眼镜,她顺手用围裙擦,继续哼那段唱了三十年的旋律。
我们总以为时代把人抛下,其实人自己把根扎得很深。
朱军练声、于文华吊嗓、谭梅陪练、李年调琴,日子像旧磁带,A面播完翻B面,沙沙声里全是自己的节奏。
流量来了又走,他们留在原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时间只好让步。
纪录片《岁月如歌》要开机,名单里他俩名字挨着。
中秋晚会导演组放出风声,正撮合再合作。
网友起哄要《思念》重唱,于文华摇头:老歌唱一次少一次,得留点念想。
朱军补刀:实在想听,来家里,鱼头管够,麦随便点。
我关掉手机,客厅漆黑,窗外对面楼有小孩在背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声音脆生生的,像三十年前我们坐在电视机前,跟着他们一起笑,一起鼓掌,一起把日子过成歌。
原来怀旧不是往回走,是提醒自己别丢。
只要还有人记得剁椒鱼头的味道,老磁带就永远不会断。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