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至21日,一艘美国海军“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潜艇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试射了没有挂载战斗部的“三叉戟”Ⅱ洲际弹道导弹。
9月17日至21日,一艘美国海军“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潜艇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试射了没有挂载战斗部的“三叉戟”Ⅱ洲际弹道导弹。
五角大楼表示,此举旨在威慑对手,并在威慑失败的情况下实现美国的目标。
而根据当地居民的说法,21日晚上的一次发射试验“照亮了夜空,从波多黎各都能看到”。
舆论一般认为,美军此举是对中国本月亮相东风-61的回应。
作为现阶段人类手中的“最终暴力”,核武器自诞生之日起就对国际秩序产生着深刻影响。
尤其随着国际局势日趋恶化,核武器与核战略的意义将急剧放大,获得核武器的国家可以获得更强的战略权力,而没有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则将沦为猎物。
就以今年5月发生的印巴冲突为例,假如巴基斯坦没有核武器,印度未必肯善罢甘休,但由于印巴均是拥核国,所以每次冲突都能够“点到为止”。
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美国除了与俄罗斯发生激烈的代理人对抗外,另一只眼睛也紧紧盯住中国。
近日,兰德公司的两位学者发表了题为“The Nuclear Shadows of the Ukraine War as Seen Through a Chinese Lens(从中国视角看乌克兰战争的核阴影)”的文章。
他们认为,中国从乌克兰危机中认真学习了美俄之间的“核博弈”,目前正快速加强核力量建设,此举不仅会提升中国在核安全秩序问题上的话语权,也将提高美国军事介入中国“核心利益”冲突的门槛。
具体来说,中国至少得出了以下几点判断:
1、由于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人们已深信核武器不能使用,所以很多人觉得核威胁的功能失效,可事实并非如此;未来无法排除核大国之间发生“有限的核战争”,尤其是发生在“第三地”的战术核打击。
2、核威慑并非不使用核武器,相反,核威慑必须要有强烈使用核武器的决心,才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之时也不能使用核武器,那核武器其实就失去了意义。
3、让美国意识到/承认与中国是“核对等关系”十分重要;长期以来,美国不愿承认与中国之间存在相互确保摧毁的关系,因为美国认为中国核武器的生存能力很脆弱,甚至可以被一定规模的导弹防御系统所拦截。
4、迄今为止,围绕核威慑的国际秩序一直围绕着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形成,未来中国希望成为第三个核大国,参与形成新的核秩序。
5、在这种新的核秩序下,中国与美国升级战争的可能性会降低,有助于在台海、南海等核心利益区域行使常规战力。
6、根据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可部署核弹头数量的上限为1550枚,中国只需拥有约1000枚部署状态的核弹头,即可建立与美俄并驾齐驱的核大国地位,外界预计这一目标将在2030年前完成。
当主要核竞争者是两方时,美苏/美俄可以以一个大致对等的地位进行核裁军,在越来越低的水平上保持对等威慑。
然而在一个三角形的关系里,美国很难接受同时与俄罗斯和中国平起平坐,华盛顿可能会寻求“1+1=2”的方式,即保持美国的核力量是中俄之和。
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有很多美国战略学者在探讨这个问题。
他们认为,任何增加美国核力量以匹配中俄总和的努力都会被俄罗斯与美国保持平等的决心所抵消,并可能刺激中国进一步增加核力量,进而导致无休止的军备竞赛,甚至蔓延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
因此,如何探索中-美-俄“温和三边核平衡”的可能性,将是未来几十年里考验大国执政者的一个关键课题——事关整个人类的和平与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核威慑往往是由较弱的一方发起,而常规军力较强的一方则侧重于“建立战略护栏”。
对此,清华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达巍教授有过这样一段点评:“打个比方,假设在两个人的情境中,其中一个人有伤害另一个人的意图,他说:‘我想伤害你,但我们需要一些安全预防措施以防我们掉下悬崖’,那么较弱的一方不太可能同意与更强大的一方达成这种保障协议。”
为了更好地理解达巍教授的观点,此处我们不妨举个例子。
以当下的乌克兰局势为例,假如美国跟俄罗斯讲,我们达成一份协议吧,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不能使用核武器,大家觉得普京会同意吗?
显然不可能。
实际上,自俄乌战争升级为俄罗斯与北约的代理人战争以来,俄罗斯方面已经屡次提高核威胁的调门。
这说明在某一冲突场景下,发起更高等级威慑(比如核威慑)是弱势一方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
美国作为全球霸权,向来极少以平等的地位与对手谈判,反倒是经常把“从实力的地位出发”(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挂在嘴边。
这一立场显然是中方无法接受的,而究其原因,美国在战略威慑层面的优势是其底牌之一。
于是中国补齐战略力量短板的强烈初衷也就不难理解了。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