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11点多,52岁的刘阿姨又失眠地翻来覆去。她最近几个月总觉得后背隐隐作痛,一开始以为是搬东西时闪了腰,找了小区按摩师傅按了按,没见好。慢慢地,疼痛变得反复无常,白天、夜里都折磨着她,止疼膏、热敷、电热毯都用上了,还是不见效果。
晚上11点多,52岁的刘阿姨又失眠地翻来覆去。她最近几个月总觉得后背隐隐作痛,一开始以为是搬东西时闪了腰,找了小区按摩师傅按了按,没见好。慢慢地,疼痛变得反复无常,白天、夜里都折磨着她,止疼膏、热敷、电热毯都用上了,还是不见效果。
有次社区晨练,她和邻居大妈闲聊,没想到大家都有类似的困扰:“睡醒后脖子僵硬,做家务时膝盖像针扎。”“是不是年纪大了,都得忍疼?”刘阿姨始终放心不下,特意去医院挂了专家号,却听医生说:“不要小看反复出现的慢性疼痛,尤其是持续时间长、影响生活的那种,有时它是身体在‘报警’。有3个部位的慢性疼痛,背后可能藏着大问题,千万别只当成普通劳累!”这句话让刘阿姨彻夜难眠:慢性疼痛究竟预示着什么健康风险?哪些疼痛信号需要警惕?到底该如何分辨、正确应对?
这或许是许多中老年朋友经常忽略的“隐形健康杀手”。慢性疼痛,真的只是年龄增长的“正常现象”吗?如果你、或你身边的家人与刘阿姨一样,总有莫名其妙的身体疼痛反复缠身,特别是这些部位,不妨认真看完今天的解读,也许能帮你远离一场健康危机。
身上老是痛,到底是怎么回事?医生解读慢性疼痛背后的真相
许多人认为,慢性疼痛只是因为劳动强度大、操劳太多,殊不知,这种顽固难消、反复发作的疼痛其实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哈佛大学2022年一项涉及8657名中老年受试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4名中老年人中,就有1人长期受慢性疼痛困扰,而且持续3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和不少慢性疾病密切相关,不仅仅是“年纪大了”的表现。
临床上,慢性疼痛常常和以下几类健康问题密切关联。
心脑血管疾病信号。如胳膊、肩背莫名疼痛,是心梗、脑梗“前哨”
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常见颈椎、膝盖、腰骶部反复酸痛
代谢紊乱/神经系统异常。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足部、下肢慢性痛感
肿瘤相关疼痛。部分持续性、夜间加重的隐痛,是重要癌变线索
心理应激紊乱。焦虑抑郁也会诱发或加重慢性痛,出现“躯体化”表现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数据显示:有慢性疼痛病史的老年人,罹患心脏、肿瘤、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提升28.5%。因此,把慢性疼痛简单当作“年纪大、劳累的正常现象”极其危险,背后可能已悄悄埋下健康隐患。
坚持忽视慢性疼痛,这3个部位的反复不适,或许就是疾病“报警器”
医生门诊发现,许多中老年人的疼痛部位有迹可循。尤其是以下这3个高发部位,如果长期、无明显外伤原因的疼痛反复发作,一定要高度警惕。
胸背部疼痛:心血管系统的警告
有调查显示,60%的心梗患者曾在事发前2个月出现过胸背部不明原因疼痛,包括肩胛骨间区域、左侧肩背放射痛。这种疼痛往往不剧烈,容易与落枕、肌肉拉伤混淆。如果伴随出汗、心悸、憋气,需警惕冠心病、心脏供血不足甚至隐匿性心梗的可能。
膝关节、髋部疼痛:关节衰老与骨质问题信号
国家卫健委数据指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有43%长期膝关节慢性疼痛,不少人归咎于劳损、风湿,但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风湿免疫疾病才是底层元凶。持续性关节肿胀、压痛和晨僵,甚至影响行走和生活,要警惕早期骨质变化或滑膜炎等慢性炎症。
头面部、颈项部疼痛:脑血管/神经的隐秘信号
如果突然、反复出现一侧头痛、颈部僵痛甚至“电击感”,而且普通止疼法无效,要警惕脑供血障碍、颈椎病或三叉神经痛,这往往是卒中/中风的前奏。研究显示,有慢性头颈痛人群罹患脑卒中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21.8%。
还有一个健康细节不可忽视——持续性、夜间加重,且无法缓解的慢性疼痛,是肿瘤早期症状之一。不少恶性肿瘤,最早期就是以莫名其妙的慢性隐痛为表现,特别要引起注意。
学会科学管理慢性疼痛,这些方法有效降低风险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上总有反复发作的慢性疼痛,尤其上面提及的3个高危部位,不要盲目“硬扛”,科学管理、主动就医才是关键。下面这些方法,可以帮你有效识别和缓解慢性疼痛。
主动记录疼痛日记。建议每天简要记录疼痛出现的时间、部位、性质(钝痛/刺痛/放射)、持续时长、缓解措施及效果,坚持4周。带着详细记录就诊,医生更容易做出准确判断。
结合专业体检排查疾病根源。如果疼痛持续超过2周并且伴随夜间加重、异常消瘦、低热等症状,请不要自行用药、按摩,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推荐完善心电图、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骨密度检测等。
优化睡眠和情绪管理。研究证实,每晚增加30分钟高质量睡眠,慢性疼痛发作频率可下降14.2%。睡眠障碍、焦虑抑郁会加重疼痛,尝试冥想放松、适度体育锻炼,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适度主动锻炼,避免过度劳损。关节部位慢性疼痛人群,建议选择游泳、骑行等低冲击运动,同时避免超重、长时间同姿势劳动,每日拉伸、热敷有助于身体恢复。
科学用药、勿迷信偏方。中度以上慢性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按需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外用贴膏,绝不可自行长期服药或使用“土疗法”。对无明显原因、常规治疗无效的疼痛,一定优先排查肿瘤、免疫疾病等严重病因。
慢性疼痛不是自然老去的必然结果,科学管理、及时就医就能大幅度减少健康风险。如果你或家人有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不要犹豫、不要拖延。今天开始,记录疼痛信号,养成规律作息,关注自我身体变化,你也能远离慢性疼痛困扰。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42卷第5期
3.《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疼痛管理指南(2022年版)》
4.《哈佛大学慢性疼痛流行病学报告》2022
5.《中华骨科杂志》2022年第40卷第8期
6.《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健康数据年报2022》
7.《慢性疼痛与早期肿瘤信号监测分析》北京协和医院
8.《骨质疏松与慢性疼痛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来源:科普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