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用面粉写诗,有人用丝线编结,他们用非遗技艺祝福祖国;有人现场教群众学急救方法,有人免费请环卫工和群众吃咱河南老家的烩面,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告白祖国……
有人用面粉写诗,有人用丝线编结,他们用非遗技艺祝福祖国;有人现场教群众学急救方法,有人免费请环卫工和群众吃咱河南老家的烩面,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告白祖国……
2025年9月29日,2025年郑州市惠济区“喜迎国庆 欢度中秋”暨“国庆吃面 国泰民安”文明实践活动在该区古树苑健身主题公园举行。
在活动现场,非遗技艺传承人、急救地摊、科普小组、爱心饭馆等多个“表白”小分队集结,他们分别用独特的方式,向祖国深情告白。
用面粉写诗,端来花馍送祝福
关于花馍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五层高的大花馍,你见过吗?
花馍,在我国是一门用面粉写诗的非遗技艺。
活动当天,一个大花馍一出场,立即吸引了众人围观、拍照、叫好!
这个馍,可不一般!它出自郑州花馍非遗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刘振华之手。这个馍由她精工细作,别具匠心。
“喜迎国庆”“国泰民安”“福满中秋”,苹果、石榴、桃子……花馍上的书法和图案,表达了刘振华对祖国的别样祝福。
记者了解到,非遗传承中的刘氏花馍历史悠久,它承袭了百余年手工技艺,每一件作品,从和面、发酵到捏型、雕刻,皆由匠人匠心打造。花馍在制作过程中坚持果蔬榨汁取色,麦香浓郁。
该花馍的制作者刘振华告诉大河报记者,这个花馍的主题就是“国庆”,大花馍上的小花馍分别是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桃子(寓意长寿)造型。这个花馍是纯手工制作而成,用牛奶和鸡蛋和面,用菠菜汁、火龙果和南瓜调色,整个作品用了4个半小时完成。
活动现场,很多围观群众忍不住问一句:“能尝一口啥味吗?”
随后,这个寓意深远的大花馍,分给了环卫工和群众免费品尝,大家吃着麦香四溢的稀罕馍,连连称赞。大家一起笑着为祖国祝福。
在此次活动上,紧挨大花馍的摊位是“非遗传承·传统编结”。它以丝线、棉线为材料,不用工具,通过运用编织、缠扣、钉串等多种技法,手工编织成丰富多彩的花纹和造型。
李青是郑州非遗传统编结艺术的市级传承人。
现场,她拿起一串彩色花生告诉大河报记者,它的寓意是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急救地摊”旁,群众学艺忙
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
现在的你,遇到突发状况,是否掌握有一定的急救知识,是否有能力救人于危难?
在该活动现场,早早摆好的“急救地摊”吸引了很多群众围观。
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队长冯海河带领队员们忙活着摆摊,准备急救模具。
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很多周边群众前来取经,询问像“海姆立克”、心肺复苏等急救方法的准确操作步骤。
冯海河和队友们一起为大家详细讲解以上关键急救知识,手把手指导群众实操练习,提升群众应急自救能力。
在现场,冯海河告诉大河报记者,2025年,他们的急救地摊、急救早市、急救课堂总共举办了400多场公益活动,之所以这么积极,是因为想让每个人都能学会急救知识,都能随时随地拯救身边的人,因为每个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在他们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时,如果我们都能及时上手,他们的生命可能就会得到保障。而如果晚了,他人的生命可能就会遗憾地流逝。所以在此也呼吁大家都来学急救,以保障我们身边人的生命安全。”
“家国同庆”的温暖,写在每个人脸上
该主题活动的开场,设置有节目表演。
打击乐《中国龙》的磅礴气势,一下将现场群众带入了活动氛围。男声独唱《向往》、女声独唱《节日欢歌》、朗诵《可爱的中国》,更是吸引了周边很多群众驻足观看,共同感受节日的浓浓氛围。
国庆吃面、寓意“国泰民安”。
此次活动,来自郑州市惠济区的爱心面馆也积极参与,邀请辖区环卫工人、巡防队员、社区群众等近百人现场免费品尝河南的正宗烩面。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移风易俗新风铺”、法治咨询补给站、爱粮护粮科普站、黄河植物科普小摊、健康义诊专区、应急救护特训营等12个“文明集市”摊位,全方位为辖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体验。
在“我和我的祖国”打卡专区,很多老人抱着孩子留影,很多市民前去打卡拍照,留下“共祝愿 祖国好”的美好纪念。
记者了解到,为深入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在国庆、中秋双节来临之际,郑州市惠济区创新采用 “便民服务+文艺演出+互动体验+网络传播” 四维展现模式,融合节日氛围,营造民俗文化传承与民生便民服务空间。这样的创新活动形式,既能让群众感受到“家国同庆”的节日温暖,又能以文明实践赋能群众美好生活。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