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天后,视频冲上三百万播放,评论区吵成一锅粥:有人骂高志凯“傲慢”,有人鼓掌“终于有人敢说”。
“没有中国,你们现在可能还是奴隶。
”
多哈论坛的空调开得挺足,这句话一出口,现场却像被扔进了赤道。
津巴布韦小哥愣了半秒,镜头扫过去,他耳根子红得能煎蛋。
三天后,视频冲上三百万播放,评论区吵成一锅粥:有人骂高志凯“傲慢”,有人鼓掌“终于有人敢说”。
可吵完就散了,没人追问:到底谁给津巴布韦套过锁链?
谁又递了钥匙?
翻旧账挺累的,但数字不会装睡。
英国国家档案馆去年解密的账簿里,1960-1980 年,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的铜、铬、黄金哗哗往外运,留下一条冷冰冰的备注:本地基建支出 0.3%。
翻译成人话:挖了二十年矿,连条像样的柏油路都没给。
同一批文件里,殖民官员写信回国吐槽“黑人工人懒”,信纸背面就是当年矿工的死亡名单,死因栏统一写着“疲劳过度”。
高志凯的话糙,却像一把螺丝刀,把旧伤口撬开了。
非洲同学不是没听过“新殖民主义”这顶帽子,课堂上教授年年念,西方媒体天天挂嘴边。
可帽子扣下来之前,没人告诉他们:中国进出口银行过去十年重组了 23 笔非洲主权债,是巴黎俱乐部(西方债主)的三倍;平均利率 2.7%,比 IMF 的 4.5% 厚道一大截。
津巴布韦奇诺伊水坝提前两年还清贷款,当地报纸标题只有一句——“我们第一次提前完工,不是延期”。
有人质疑“中国只想要锂矿”,Afrobarometer 去年 12 月的民调甩出硬邦邦的数字:63% 的非洲受访者把中国当“最可靠发展伙伴”,认同“新殖民主义”说法的只剩 17%。
数据冷冰冰,但背后的故事热乎:中资企业把本地雇佣率拉到 89%,工厂食堂里中午常吃 sadza(津巴布韦玉米糊),中国师傅学用手抓,说“入乡随俗,饭才香”。
当然,也不是童话。
去年哈拉雷街头,一位本地出租车司机边开车边吐槽:“中国援建的议会大厦是漂亮,可我们更需要工作。
”
三个月后,他弟弟通过中津农业技术培训班,拿到中国专家发的拖拉机钥匙,现在给周边 120 户农民耕田,每季多收 300 美元。
司机改口:“大厦是面子,拖拉机是里子,最好两样都有。
”
论坛结束,高志凯被邀请去当 2024 年中非智库论坛的联席主席,听起来像“升官”,其实更像“接锅”——如何不让一句呛声变成新的刻板印象。
津巴布韦那名提问的学生,回学校后牵头成立了“中非关系研究会”,第一次讨论会的海报上写着:
“我们曾被定义,现在想自己写词条。
”
殖民的锁链早已不在脚踝,却可能还挂在脑子里。
有人拼命剪,有人悄悄焊。
多哈那一声炸雷,不过是提醒:历史欠下的解释,终究要还。
下次再听到“新殖民主义”四个字,不妨先问一句——“谁写的剧本?
谁给的台词?
”
故事讲到这里,没有大团圆,只有进行式。
非洲年轻人开始用中文、用英语、用绍纳语,自己填问卷、写代码、拍短视频。
他们不再满足于被代表,只想告诉世界:
“我们接过钥匙,但往哪开门,得自己说了算。
”
来源:冰面上滑行的迅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