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6年,红岭机械厂选址华县。原因其实没多复杂,柳枝那边地下断层,说穿了还是唐山地震惹的祸。厂领导们坐不住,跟四机部设计院的人过了几轮。郝贵鹏被派了去,三里河招待所里赶上梁总开会。会议说得精干,没废话,计划先参观几个厂子,最后再回北京搞正事。
1976年,红岭机械厂选址华县。原因其实没多复杂,柳枝那边地下断层,说穿了还是唐山地震惹的祸。厂领导们坐不住,跟四机部设计院的人过了几轮。郝贵鹏被派了去,三里河招待所里赶上梁总开会。会议说得精干,没废话,计划先参观几个厂子,最后再回北京搞正事。
郝贵鹏、付留根、马俊民仨人,去了北京汽车制造厂,飞机一路飞到上海又扎到南京。发动机、发电机车间里他们比别人多盯一会,还记录每个设备的来头和产地。这些细节,不光为了调研,也是为了随后设计环节稳些。有专用机床,还得有靠谱实验仪器,不然干啥都虚。参观不算长,但不少东西都被他们揣在心里,廖工全程带着老郝。俩人就像一根筋连着,设计院的同事开玩笑说他们铁哥们。
接着又是回到北京,图纸没停,从车间布局到设备选型,每步都较真。梁总给他们点了个赞,马工插科打诨,说遇着会专业的郝工和好说话的廖工,这事儿算稳了?其实谁也不敢说最后是不是一路顺利,但起码没少折腾。郝贵鹏主意多,建议差不多都被廖工采纳,设计院对他们挺服气。
五月份,工厂找人回来,接着要和西安交大一块攻克480汽油发动机。那会厂里施工刚起步,陈厂长上来给郝贵鹏腆着脸,希望能解决工地交通。问题奇奇怪怪——要不是司机晒伤雨淋厂领导才不理会。找客车图纸,不算那啥但也够愁。青岛客车制造厂那套图纸,郝贵鹏使了劲才弄回来。自己人动手造了两辆,还真用了上。
工人日夜赶进度,设备进场,有的事干脆边建边调整。建筑工人和技术员们,每天加班,睡眠不足谁管呢!工程不容易,还是1981年底才完工。新厂区那条主干道,每天卡车、工程车来来往往。大家也说不上哪一点最好,总归是热闹,毕竟比柳枝那个小地方强太多。
1982年春节一过,全体职工开始搬家。柳技龙凤山下的老厂区,一下变冷清。能抗地震的新住宅楼,暖气也有。职工医院床位扩充,医务人员添了好几位。办小学、初中、高中,都不再是难事。招待所不再是那个三十平方米的小屋子,一下子变成四层楼带食堂会议室,谁能不觉得舒坦?
篮球场、浴池、电影场、职工俱乐部这些配套,当年柳枝厂哪敢想。你说新厂区现代化吧?办公楼、车间、仓库、锅炉房,样样齐全。而且还留了不少空地,想象后头再扩展都行。设备整齐等着开工,车间里一看就新鲜,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有的机器从进口到安装,几乎没碰到大问题。郝贵鹏第一次进车间,心头一个劲冒出之前设计的光景——青岛那次要不是坚持,这会也许还在愁交通。
工作广播每天准时响起。职工们穿着厚重蓝工作服,振奋地走进厂子。歌声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次不落。大家说这是不是一种仪式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反正人情味很足,上班变得不再死板。
月月、年年,军工产品准时出厂,也不出岔子。计划总提前完成,福利没人说不好。那几年,红岭机械厂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各地的人都羡慕,不想进来的没几个。工厂职工一片自豪,觉得这才是能干事儿的地方。有人说,这种气氛没啥特别,其实错了。每个人的心气都在那儿,厂长带头冲锋,职工们一块流汗,事儿才有可能成。
陈厂长76年来接手,不说不吃基建饭,重点是把新产品开发做成了,没人敢断定他能不能带头。可事实是,从76年到81年底,工厂完成了转型。红岭机械厂变得不一样了,你说是高速发展也行,说是被时代推着跑更准确吧,但其实也有些人认为变化太快,心里不舒服——这也不是没根据。
军代表视察工厂,严肃得很。职工们有干劲儿,生产线上条理分明。可是偏偏有些小问题没人管,比如后勤供应和设备小故障,厂领导关注生产数字,对细节却常常疏忽,还真不能只夸他们到处都是优点。不想搅合矛盾,但事实总比剧情复杂。
郝贵鹏,快到八十岁了,有的事是热情,有的事是无奈。比如他怀念的陈厂长,有的职工逝去没人记得,厂里老员工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其实最早的艰难日子,谁都没少吃过苦。好事坏事都有人记,但对红岭机械厂的新厂区建设,他最终是自豪的。历史怎么评价其实无所谓,关键是当时那群人做了什么。
说到底,红岭机械厂那几年辉煌是真的,但后头也有艰难的日子,后继的变化谁能看得那么明白?你说新厂区比柳枝厂好,谁都不会否认。可太多遗憾也混在美好里,矛盾重重。郝贵鹏老人的回忆有真情实感,也有隐隐忧愁。
往事一桩,热闹和荒凉,交错着来。厂区走过鼎盛时代,如今谈起来,不知还有多少人肯拿出真心。过去的故事只剩只言片语,今后的路没人敢说彻底清楚。
这,就是红岭机械厂新厂区的全部了,也许有更多细节没人说透,但历史被这些不是很完美的回忆堆积起来,才算得上让人信服。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