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博主“文武可可”以刀郎《我的楼兰》原曲重新填词的《雪线之上》在自媒体平台迅速传播,相关话题短时间内形成讨论热潮。不同于普通改编作品的昙花一现,《雪线之上》的走红始终伴随舆情的两极分化与法律层面的激烈争论。作品一边以“刺刀挑起夜幕的星”等歌词收获
2025年9月,博主“文武可可”以刀郎《我的楼兰》原曲重新填词的《雪线之上》在自媒体平台迅速传播,相关话题短时间内形成讨论热潮。不同于普通改编作品的昙花一现,《雪线之上》的走红始终伴随舆情的两极分化与法律层面的激烈争论。作品一边以“刺刀挑起夜幕的星”等歌词收获“超越原作”的赞誉,一边因未经词作者苏柳授权陷入侵权纠纷。这一现象折射出自媒体传播中情感共鸣与争议话题的双重驱动效应,也暴露了网络音乐改编领域的法律认知困境,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
家国情怀题材的情感共振
《雪线之上》的歌词以边疆官兵的戍边生活为核心,通过“界碑已温暖融化在心底”“把自己站成不灭的烽台”等意象,构建了雪山、巡逻、守护等极具画面感的场景,精准契合了大众对家国情怀的情感需求。自媒体平台的传播数据显示,作品评论区充斥着“听得热泪盈眶”“向守护者致敬”等情感表达,这种对奉献精神的集体认同成为传播的核心动力。
在主旋律情感需求持续高涨的背景下,作品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叙事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穿透力。相较于原曲《我的楼兰》侧重的爱情隐喻,《雪线之上》的题材更易引发跨群体的价值共鸣,无论是军人群体、边疆工作者还是普通大众,都能在其中找到情感投射点,这种普适性情感为作品的病毒式传播奠定了基础。
原作IP与改编争议的话题赋能
《我的楼兰》作为累计播放量超100亿次的经典作品,本身已形成强大的IP效应,其词曲艺术价值与时代记忆属性,为《雪线之上》提供了天然的传播基础。改编作品与原作的对比成为自媒体用户天然的讨论话题,“改编版更胜一筹”“破坏原作完整性”等对立观点迅速形成舆论场域的冲突焦点。
词作者苏柳的强硬回应进一步激化了话题热度。从“这是强行尬蹭碰瓷流量”的指责到“已约律师准备起诉”的表态,其一系列言论被自媒体反复剪辑传播,形成“原作维权vs改编创新”的二元讨论框架。这种冲突性话题恰好契合了自媒体平台的算法偏好,争议内容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的正向反馈持续获得流量倾斜,推动作品从音乐圈层扩散至大众舆论场。
自媒体生态的传播放大效应
自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性极大地加速了《雪线之上》的扩散进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作品被搭配边疆风光、军人训练等画面二次创作,形成“音乐+视觉”的情感强化组合,单条视频点赞量最高达数十万量级。博主们围绕“改编是否合理”“版权归属何方”等问题发起话题讨论,进一步裂变传播路径。
粉丝群体的参与更让舆情走向复杂化。有分析指出,部分刀郎粉丝将此改编视为对苏柳此前言论的“回应”,这种群体立场的介入使讨论超越了作品本身,演变为粉丝间的立场对抗。这种多元主体的参与让话题持续发酵,形成“作品传播—争议爆发—二次创作—话题升级”的传播闭环。
法律争议:网络改编的版权边界困境
从法律层面看,《雪线之上》的改编行为直接触及著作权保护的核心问题。根据我国《著作权法》,音乐作品属于合作作品,词曲作者均享有独立的著作权,未经授权的改编与传播可能构成侵权。苏柳多次强调其仍持有《我的楼兰》歌词版权,改编行为未获得其许可,因此主张对方侵犯了其改编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
争议焦点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改编权的行使边界,即重新填词是否属于需要授权的“改编行为”;二是“非盈利声明”的法律效力,改编者标注“不可作为商演”能否构成侵权豁免;三是词曲作者的权利划分,刀郎经纪公司收回演唱权的行为是否影响词作版权的行使。法律专家指出,无论是否盈利,未经授权的公开传播已涉嫌越界,这一观点否定了“非盈利即合法”的常见认知误区。
苏柳的维权行动虽获得部分支持,但也面临实践层面的多重挑战。一方面,音乐作品的版权归属往往较为复杂,《我的楼兰》词曲作者权利划分、经纪公司与创作者的权责关系等细节尚未完全公开,给侵权认定带来难度;另一方面,自媒体传播的碎片化导致侵权证据的固定难度较大,作品的多平台扩散使得损失量化成为难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众对维权行为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网友认为苏柳“小题大做”,甚至以“100亿播放量不能代表一切”反驳其观点,这种网络舆情进一步加剧了维权困境。这种困境折射出我国版权保护从“法律条文”到“公众意识”的落地差距,也为自媒体时代的版权治理提供了现实镜鉴。
来源:九九艳阳天5831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