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在小区看到有人拉开车门就打火、挂挡、踩油门一气呵成,开维修厂的表哥都忍不住摇头。他见过太多事故,不是因为司机技术差,而是忽略了开车前的几个小习惯——明明花一分钟就能做好的事,偏偏有人觉得麻烦,没必要,最后把自己置于危险中。
每次在小区看到有人拉开车门就打火、挂挡、踩油门一气呵成,开维修厂的表哥都忍不住摇头。他见过太多事故,不是因为司机技术差,而是忽略了开车前的几个小习惯——明明花一分钟就能做好的事,偏偏有人觉得麻烦,没必要,最后把自己置于危险中。
其实开车前的准备工作,就像出门前检查门窗一样,不是多此一举,而是给安全上第一道保险。不管你是开了十年的老司机,还是刚拿驾照的新手,出发前养成这5个习惯,能避开很多看不见的风险。
第一个习惯:绕车走一圈,排查隐形陷阱。很多人觉得只有新手才需要绕车看,老司机凭感觉就行,可表哥见过最离谱的一次,有个老司机没绕车,直接开车压到了车底玩耍的小孩,幸亏及时刹车才没出大事。
绕车检查就看4样东西:轮胎有没有瘪、轮毂有没有破损,这能避免半路爆胎;车底有没有漏油漏水的痕迹,有痕迹说明车辆可能有故障;车身周围有没有障碍物,比如小孩、宠物、石块,尤其要注意车轮旁边;车门、后备箱有没有关好,有时候看似关了其实没卡紧,半路开了更危险。这一圈也就走十几秒,却能排除80%的出车前隐患,比盲目上路靠谱多了。
第二个习惯:调座椅、系安全带,别凑活。坐进车里先调座椅和后视镜,再系安全带,这顺序千万别乱。可总有人图省事,座椅还是上个人开的位置就直接走,安全带也系得松松垮垮,觉得反正市区开不快。
座椅调不好,不仅开着累,还会影响操作。正确的调法是:背部贴紧椅背,双手握住方向盘时,胳膊肘微弯;双脚踩油门、刹车到底时,膝盖还有一点弯曲,这样紧急制动时能用上力。后视镜调法之前说过,左侧看车身1/4、地平线居中,右侧看车身1/4、地平线占2/3。安全带更要系紧,别往腋下塞,也别只拉过胸前——它是保命带,不是应付检查的摆设,表哥见过太多因为安全带没系好,轻微碰撞就受伤的案例。
第三个习惯:通电自检,让车辆醒醒盹。很多人拉开车门就打火,其实正确的操作是先通电,让车辆完成自检。把钥匙拧到ON挡(无钥匙启动的按一下启动键,别踩刹车),这时候仪表盘上的灯会全亮,等3到5秒,故障灯陆续熄灭,只剩下机油、电瓶等常亮的灯,再踩刹车打火。
要是自检时发现有故障灯常亮,比如发动机故障灯、ABS灯,就别打火了,赶紧联系维修人员。这些灯亮着,说明车辆可能有问题,强行开上路,轻则抛锚,重则引发事故。表哥说,有个客户就是没自检,带着发动机故障灯开了几十公里,最后发动机直接报废,花了几万块修。
第四个习惯:调对后视镜,扫清视觉盲区。后视镜是开车的第二双眼睛,可太多人后视镜常年不动,要么看不全路面,要么只看到车身,盲区大得吓人。
除了左右外后视镜,内后视镜也得调对——坐直身体,能通过内后视镜完整看到后挡风玻璃,别让座椅头枕挡住视线。内后视镜能帮你判断后车距离,比只看外后视镜更全面。有次我开车没调内后视镜,变道时没看到后车,差点剐蹭,从那以后每次出车前都必调后视镜,再也没出过这种险。
第五个习惯:查油量、水温,别等亮灯再慌。出发前扫一眼仪表盘,看看油量够不够、水温正不正常,这能避免半路掉链子。可总有人等到油量灯亮了才找加油站,要是在高速上没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能叫救援,既耽误时间又花钱。
油量最好保持在1/4以上,尤其是跑长途,出发前一定要加满油,别心存侥幸。水温也很关键,冷车启动时水温低,这时候别猛踩油门,先怠速热一分钟车,等水温表指针到中间位置再正常开,能保护发动机。表哥说,冬天很多人冷车就猛加速,看似快,其实特别伤发动机,长期下来车的寿命都会缩短。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会说:我开了这么多年车,不做这些也没事。但安全这事儿,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那些看似没事的侥幸,只是还没遇到风险,一旦遇到,就是无法挽回的后果。
表哥修了十几年车,见过太多本可以避免的事故:要是绕车看一眼,就不会压到车底的东西;要是自检一下,就不会带着故障上路;要是系好安全带,就不会受伤那么重。这些习惯花不了几分钟,却能在无形中筑牢安全防线。
你开车前有哪些必做的准备?有没有因为没做好准备遇到过麻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更多人重视出车前的这几分钟。
来源:开朗的伍陆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