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拳坛大佬练的是擂台拳,有些拳坛大佬练的是“官司拳”。成都那支颇有名气的慈善综合格斗队,就在擂台外被一连串数字揍得够呛:22亿、5%、72.55万、54.45万……听着像下注盘口,实际上全是法院、票房和账户里那点可怜余额的组合拳。今天这篇纯八卦流水账,咱就把
有些拳坛大佬练的是擂台拳,有些拳坛大佬练的是“官司拳”。成都那支颇有名气的慈善综合格斗队,就在擂台外被一连串数字揍得够呛:22亿、5%、72.55万、54.45万……听着像下注盘口,实际上全是法院、票房和账户里那点可怜余额的组合拳。今天这篇纯八卦流水账,咱就把这些数字和角色揉成一锅麻辣烫,一口气端上来。
先来点最新辣料。青羊区那边的法槌刚敲完,四川恩波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身上多了一条54.45万的“紧箍咒”。这家公司注册资本才100万,如今被执行金额加起来比注册资本还肥,手头要是不囤着沙袋,心脏都得练成铁布衫才能扛得住。三个月前,同一家伙还被强制掏出72.55万,并且背上“高消费”封条,连机票都得挑经济舱坐。
把时间往前推到公司挂牌那一天。2016年4月,他们在工商局敲章盖印,登记本上写着:法定代表人恩波,股份百分百属于他。注册资本100万,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太少,毕竟一个沙袋一副拳击手套都得花钱。可旁边的人都知道,这家伙背后还有老底子——2012年就拉起“恩波格斗俱乐部”,说是慈善办学,给孩子们找出路,顺带往国内外擂台输送拳手,奖牌挂墙挂到钉子都顶弯了。
然而拳台上躲得过对手肘击,账本里可难防资金断粮。真正把俱乐部推到风口浪尖的是2024年11月那次“大喊冤”——他们对着警方和媒体嚷嚷,指名道姓说王宝强和他的一家影业公司“套路深”。事情得翻到更早一点:电影《八角笼中》准备开拍时,俱乐部把拳手、场地、训练器械全扔进去,听说有饭吃嘛,几百万元跟着脑袋一起往里砸。据说双方当场拍胸脯:票房拿到5%分红,打完收工。
谁也没料到银幕一开,票房一路飙到22亿,分红数字随手算就是一个惊掉下巴的金额。俱乐部说自己连一毛都没见着,还被打包票“咱翻脸不认人”。钱没进账,拳手要吃饭,房租要续费,再加上疫情那两年跌跌撞撞,俱乐部一下子像被打断腿的拳王,运营直接趴地板。
事情闹大后,王宝强工作室很快丢出一句硬气话:“合同白纸黑字,一分钱不差,承诺的支持都给到位,咱安心排队等判决。”字数不多,但意思很明确:想要拿钱,靠法律,看谁先读秒。紧跟着成都市公安局郫都区分局也冒泡,把调查大纲晾出来,告诉群众别激动,一切在流程里走。
此后舞台上出现两条线:一条是电影票房早就飞到云端,另一条是俱乐部被法院贴条的数字越滚越粗。到了今年9月底,青羊区法院说“再来一点”,于是54.45万的执行令蹦出来。算算之前72.55万,再算算被冻了三年的100万股权,这位恩波先生的现金流差不多进入“请勿触摸”模式。高消费禁令一开,别说包机出国打比赛,估计连五星级酒店自助餐都要考虑再三。
俱乐部的兄弟们并非没扛过困难。过去十来年,他们跑遍国内大大小小赛事——昆仑决、勇士的荣耀,国外也有人拿冠军腰带。可冠军奖杯再闪,银行账户的余额不撒糖,现实依旧板着脸。慈善标签很亮,可账单上数字不给情面。现在外面看客只关心一点:那5%的22亿票房到底是不是镜花水月?如果真有那笔钱,法院判决之后打到俱乐部账号,估计够他们把擂台垫高三层,拳台灯光加到炫目级别。
再把镜头拉回公司结构。四川恩波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股东名单就一个名字,恩波既是老板又是掌舵人,看似省心,其实凡事都得亲力亲为。法人代表签字多一次,责任就多一寸,执行信息里的“被限制高消费”直接套在他头上。俱乐部队员们常说老板脾气火爆,一到赛前给拳手加油像打了鸡血,现在怕是得把这股劲儿拿去跟法院文件较劲。
案子真正走到收尾还要靠法院。双方谁也不肯在公众视野里松口,俱乐部坚持说“我投了几百万元,票房爆了,结果空手而归”,王宝强一方抬头就一句“我们合同说话”。这种局面别说吃瓜群众,连法律人都要看书对标:到底是合同写得太含糊,还是当初口头协定另有一套?案卷卷进去,资料翻出来,看似简单的5%,其实背后包含演员分成、宣发扣除、税费、影院抽成等等复杂玩意。票房22亿可不是一卡车现金直接推到票台,走完分账流程,下来的净额就没那么浮夸。俱乐部要那5%,拿的是毛还是净?双方律师估计都在算盘上磕出了火星。
恩波那里账上数字继续被法院盯着。100万注册资本原本就不算庞大,对照54.45万的新执行标的,再回头望72.55万之前的旧账,外加三年冻股权,合计已经顶到注册资本的两倍多。不开玩笑,连格斗擂台对手都不带这节奏连环进攻的,今天摆个直拳,明天上个低扫,后天还要锁喉,连续技之凶残,比分牌都跟不上翻页。
这事最精彩的部分,恐怕是两个“台子”同时上演。一边是真刀真枪的拳台,高鞭腿、后摆拳轮番上,靠的是肌肉力量和意志力;另一边是法庭,律师摇笔杆、法官敲桌子,靠的是文件、条款和判例。拳台隔着八角笼,法庭隔着辩论席,本质都讲究KO对手,只不过一个拼血汗,一个拼字眼。
有人说,俱乐部既慈善又商业,日子太难。他们把留守儿童、困境青少年带进训练场,缺钱先垫,缺鞋先送,跟企业挣钱的逻辑不能同日而语。可当投入变成几百万元成本,回报却迟迟不现身,教练再讲情怀也架不住房租、物业、器材损耗。眼下那54.45万执行令就是催命符,缴也疼,不缴更疼。
电影《八角笼中》片名里那个“笼”字,如今在俱乐部老板眼里怕是别有意味:票房红红火火,可自己被执行公告、冻结股权、限制消费层层围住,俨然也在一口看不见的笼子里。而王宝强那边虽然票房喜人,也要面对一场民事诉讼,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让“翻脸不认人”这顶帽子扣下来。双方谁都不想先低头,毕竟一旦认错,不止钱袋子受损,形象也要掉血。
法院的流程不比电影剪辑,那是一帧帧把事实拼成证据链。文字里看不到拳手的上勾拳,却能看到合同里每一条条款。审计师要把票房、宣发、影院抽成、税务票据整成厚厚几大本,律师翻到最后一页再回来对比第一页,生怕漏掉一个小数点。等判决书敲定,翻盘的可能性并不大,毕竟这个领域讲究“证据为王”。
钱的问题迟早要解决,但眼下这54.45万得先掏,再加上旁边72.55万旧账,俱乐部现金流被抽成脱水模式。拳手们还要备战比赛,场地租金一天都不能欠,训练器械磨损严重得定期更新,教练工资更不是白签字条。老板要想撑住,只能找外援或者继续贷款,可股权被冻结三年,抵押都成难题。在这种时候,别说泰拳、自由搏击、MMA,连心灵鸡汤都救不了现金荒。
扳回票房分成,是俱乐部最看重的底牌。22亿票房乘5%,概念上就是十来位数,对任何民营俱乐部都能算“天降黄金雨”。一旦法院裁定他们确有权拿到那一块肉,经营状况会瞬间翻红。相反,如果判定合同本就没有这份分红,或者分红早已结清,只是双方对“分成基数”理解不同,那俱乐部就得继续咬牙硬扛,还不一定能挺过三年冻结期。
在法律面前,拳头再硬也不能直接上擂台。双方现在只能等审判,等票房分账具体数字被法院摊到桌面。当天地黑白分明,俱乐部拿不拿得到那5%,王宝强是不是全额兑付,都逃不过判决书那一串 Official 印章。等判决尘埃落定,才知道谁是真赢家,谁得背锅回去慢慢舔伤。
而今最现实的画面是:拼命训练的年轻拳手还在沙袋前挥拳,外面公告栏贴着“被执行”“高消费限制”,老板赶紧关掉手机推送,怕队员心态崩。灯光下的擂台依旧亮,可后台账本数字翻红;电影海报仍挂在墙角,却像一张没兑现的支票。拳台与法庭交叠出的阴影,笼罩着每个挥拳的背影,这份尴尬谁都想摆脱,却偏偏走不了捷径。
结局要等判决书,过程却已让人喊累。22亿票房像一颗巨大糖果,但糖纸没拆好就卡在喉咙,甜味尝不到,只剩干咳。俱乐部还在为54.45万、72.55万、冻结股权这几张清单发愁,王宝强团队则拿合同当护身符守株待兔。两边都赌一次终极读秒,看谁倒在场地,看谁站到拳击术语里叫KO,法律体系里叫“判决生效”。
擂台内外,同样的决胜时刻,不同的胜负方式。比赛终铃响过才能宣布赢家,官司盖章后才能兑现零钱。笼中搏杀有裁判读秒,法庭较量也有审判员敲槌。眼下唯一可知的事实是:执行金额在增加,票房分账在等待,拳手在训练,律师在翻卷,老板在捂心口,影帝在淡定。真正的终章,一行红色大字迟早会挂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到那时谁赢谁输,一目了然。
来源:玻璃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