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语影坛终于等来年度王炸!毕赣执导的《狂野时代》官宣定档 11 月 22 日的消息一出,瞬间刷爆影迷圈 —— 这部斩获第 78 届戛纳主竞赛评审团特别奖的作品,不仅是十年间首部在戛纳主竞赛获奖的华语片,更早在全球首映时就收获全场 10 分钟起立鼓掌,《卫报》直
华语影坛终于等来年度王炸!毕赣执导的《狂野时代》官宣定档 11 月 22 日的消息一出,瞬间刷爆影迷圈 —— 这部斩获第 78 届戛纳主竞赛评审团特别奖的作品,不仅是十年间首部在戛纳主竞赛获奖的华语片,更早在全球首映时就收获全场 10 分钟起立鼓掌,《卫报》直接盖章 “大胆而雄心勃勃的艺术杰作”,网友直呼 “11 月票房提前预定,这波必须赴毕赣的光影之约!”#毕赣#
能让戛纳评审团主席比诺什力排众议增设奖项的电影,光创意就足够颠覆认知。这位 “西南电影诗人” 这次玩起了更大的实验 —— 用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 六个篇章搭起 “感官博物馆”,镜头从黑白默片的复古质感一路穿越到赛博朋克的废墟美学,把 “人类不再做梦的近未来” 与 “意识深处的仿生残骸” 编织成莫比乌斯环般的叙事迷宫。熟悉毕赣的观众都知道,他最擅长用长镜头造梦,就像《地球最后的夜晚》里那场载入影史的 3D 梦境长镜头,而这次的长镜头更藏玄机,据说开场 20 分钟无对白的肢体叙事,仅凭光影流动就撑起了百年影史的致敬与反叛。这种把电影变成 “感官游乐场” 的野心,在当下追求快节奏叙事的影坛里,简直是逆潮流的 “狂野突围”。
演员阵容更是把 “梦幻联动” 拉到满分。易烊千玺直接挑战一人分饰五角,从青涩少年到沧桑老者,从机械精密的仿生人到觉醒人性的 “意识体”,无缝切换的表演被《Variety》评为 “对方法派演技的数字化迭代”。为了演好仿生人的僵硬感,他提前三个月研究仿生学运动模式,片场全程佩戴 20 公斤金属支架,连瞳孔震动的频率都反复打磨,难怪外媒直呼 “这是演技突破的惊艳之作”。而舒淇化身的 “梦境引路人” 更绝,与千玺的对手戏里,把理性与迷醉的矛盾感藏在眼波流转间,每一场对手戏都火花四溅。再加上赵又廷、李庚希、黄觉等实力派加盟,每个角色都像从 “感官迷宫” 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张力拉满。
但这部封神之作从戛纳获奖起就争议不断。有人怒赞 “毕赣用 8000 万成本把华语艺术片拉到新高度”,也有人尖锐质疑 “160 分钟的晦涩叙事,普通观众看得懂吗?” 确实,毕赣的电影从来不是 “轻松下饭片”,就像《地球最后的夜晚》里破碎的时空与镜像隐喻曾让观众争论不休,这次的 “六感官叙事” 更需要沉下心来沉浸其中。还有人说 “易烊千玺的‘五重人格’是顶流转型的标准化操作”,可看过他片场带伤坚持的路透就懂,从增肥演绎科学家到练出沙哑声线的黑帮大佬,这种 “毁容式表演” 从来不是噱头,而是对角色的敬畏。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部电影刚好撞上了华语电影的 “突围时刻”。一边是暑期档大导演集体翻车,观众对 “空有排场无内容” 的作品彻底祛魅;另一边是戛纳对东方美学的复杂态度 —— 比诺什盛赞它 “像天外来客般惊人”,却也有人指出这或许是西方对 “东方神秘主义” 的猎奇。但毕赣用作品给出了答案:他没有堆砌地域符号,而是用 “感官共鸣” 讲人类共通的梦境与挣扎,就像伯格曼、戈达尔这些曾获同一奖项的大师那样,用影像叩问本质。这种不迎合、不妥协的创作,恰恰是当下影坛最稀缺的勇气。
从《路边野餐》的诗意启蒙,到《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梦境实验,再到如今《狂野时代》的感官狂欢,毕赣始终在拓宽华语电影的边界。他说想拍一部 “关于电影的电影”,而从戛纳的掌声到国内影迷的期待,足以证明:好电影从不怕考验观众,而是能带着观众一起突破认知的围墙。
11 月 22 日,当灯光暗下,我们将跟着毕赣的镜头潜入这场跨越百年的感官之旅。最后想问:你敢挑战这场 “烧脑又上瘾” 的光影迷宫吗?你觉得易烊千玺能凭五重人格拿下下一个影帝吗?
来源:小娱星探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