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光经济向情感经济跃迁,冰冷景观让渡于温暖拟情。猫IP以柔软之力重构城乡空间,于快时代缔造慢旅游,在弱连接中播种治愈系。
当“猫局长”走马上任,一场静默的文旅革命正悄然发生。
观光经济向情感经济跃迁,冰冷景观让渡于温暖拟情。猫IP以柔软之力重构城乡空间,于快时代缔造慢旅游,在弱连接中播种治愈系。
这不仅是流量密码,更是现代人心灵图景的温情基建——文旅的终极战场,终将归于情感价值的丰度。
作者丨余弦
审核丨李铭玥
2025年9月20日,大香格里拉环线·乡城白色灌礼文化周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启幕。活动中,一只名为“卓喵”的中华田园猫被授予“荣誉文旅局局长”称号,成为县域文旅推广中的一次超级符号性实践。
图: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营销事件,而是乡城县自2017年起系统打造“香巴拉猫”IP的阶段性成果,折射出文旅传播策略从“景观本位”向“情感链接”的深层转向。
01.萌宠上任:流量密码的底层逻辑
2017年起,乡城县青德镇的部分村落,开启了以猫为主题的整体风貌改造。至今,猫元素已从自然存在升维为文化标识,墙体彩绘、街头雕塑、猫主题文创中心等共同构建出一套视觉与体验系统,将日常动物转化为可传播、可消费的文旅符号。
这一转变背后,是旅游消费主体结构的代际变迁。
根据《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45岁以下游客占国内客源的63.19%,青年群体正重塑旅游市场的需求范式。
他们不仅追求景观异质性,更渴望在旅途中实现情感代偿与心理疗愈。猫IP以其柔软、陪伴式的形象特质,恰好成为建立情感联结的媒介,从而成为重塑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
02.猫的进击:一场静默的产业变革
猫IP的植入不是简单的元素添加,而是一场从物理场景到情感场景的价值重构运动。
阜平“猫村”以艺术介入手法,将空心村改造为猫主题网红打卡地,形成人猫共生的情感场域,实现空间的意义再生;故宫则对“顶流代言人”御猫形象进行抽象化提炼,以历史叙事结合年轻化表达,实现了文旅IP的Z世代转译,如故宫出版社2019年推出了《故宫宫喵家族》系列绘本,并运用AR技术实现绘画过程的展示与互动,结合后续拓展的周边,形成了多维度文创产品与传播体系。
这些案例显示,猫IP的效能不仅在于吸引眼球,更在于其能够承载“情感基础设施”的功能——将观光经济升维为情感经济。
2025年《“它经济”破局,农文旅提质》文中提及,宜兴通过打造宠物友好型城市,以“萌宠嘉年华”等活动吸引25万人次参与,进一步印证“宠物+文旅”模式的黏性。猫IP之所以能破圈,正是因为它精准捕捉到情感经济时代的消费密码:
游客不再只为“看景”买单,更为“感受”付费。
03.价值魔方:内容、空间与时间
七年前,阜平东坪村还是个空心村,而依靠猫IP,它每年能吸引5万名游客,让返乡村民月增收3000元。
传统观念中,猫(单体)仅是文旅场景的点缀元素,但随着社会情境的剧烈变化,上述案例中,猫IP已经成为了核心吸引物。
从追求身心放松、文化体验、社交维系到特定场景需求,不同客群的旅游动机看似分散。然而,猫(动物)IP却是一个强大的“情感公约数”,它能精准地穿透各年龄段用户画像的差异,以其普适的亲和力,成为覆盖最广泛受众的战略支点。
猫IP的成功,依赖于对内容、空间、时间三个维度的系统性重构。
内容价值重构:从景观陈列转向情感叙事。如湖南博物院“狸猫妙妙团”IP快闪,通过剧情化设定增强互动,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1.8小时,实现从“看过”到“体验过”的跨越。
空间价值重构:打造温暖的生活场景而非冰冷的展陈空间。猫的自由活动创造“偶遇”惊喜,如小红书用户记录的五台山“灵猫引路”事件,这种非预设的互动反而强化了场所的真实感与记忆点。
时间价值重构:从短暂停留转向沉浸体验。青年群体通过“撸猫”行为投射对稳定亲密关系的想象,这种“拟情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沉淀,间接拉长游客停留周期,提升单客消费潜力。
需强调的是,动物福利保障、社区共营和内容迭代是猫(动物)IP项目必须面对的三大课题。项目需要建立科学的养护体系、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和持续的内容更新能力,否则极易陷入舆论危机。
04.未来图景:情感基建决定胜负
研究发现,旅游动机并不直接导致重游或推荐,而是通过旅行过程中的感知价值(如“认为这趟旅行很值得”)来影响最终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当代旅游消费决策中,情感需求的权重,已接近景观独特性。而猫IP通过可触摸的情绪供给,为“值得感”提供基础加分,进而影响游客的忠诚度。
从产业层面看,猫IP的成功,为文旅的发展提供了三条可复制的IP化升级路径:
文化活化路径:通过文旅IP等亲和力强的元素,降低文化资源的认知门槛,实现严肃历史文化的现代亲和转化。故宫猫的成功表明,即使是严肃的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恰当的情感纽带与当代消费者建立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链接。
乡村振兴路径:如利用文旅IP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产业形态。阜平猫村经验表明,乡村振兴未必依赖于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小而美的情感项目同样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城市更新路径:将文旅IP融入城市微更新,打造特色街区和社区品牌。多个城市的“猫街”实践显示,IP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空间的活力和辨识度,创造独特的城市名片,例如最近绵阳的“猫涂鸦墙”。
从自发涌现到自觉规划,文旅IP正在成为推动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归根结底,当代文旅IP的本质是构建一套情感基础设施,回应现代社会的三大诉求:于快节奏中提供“慢生活”的喘息,于弱关系中提供“拟情关系”的温暖,于疏离感中提供“治愈系”的慰藉。
未来文旅的竞争,也许不再是资源的比拼,而是情感设计能力的较量。猫IP案例的启示在于:真正的产业升级,发生于硬件之外的情感景观之中。
文旅产业的下一站,将是情感经济主导的时代。
本文为一致原创,未经授权禁止擅自转载
来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