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明今年30岁,在一家物流公司做着基层调度员的工作。工作不算体面,但胜在稳定,他性格内敛,话不多,遇事多半选择沉默,久而久之,同事们都觉得他是个老实人。在生活中,他也没什么爱好,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娱乐就是偶尔在周末跑到附近的球场打一场不太激烈的篮球。而在感情
赵明今年30岁,在一家物流公司做着基层调度员的工作。工作不算体面,但胜在稳定,他性格内敛,话不多,遇事多半选择沉默,久而久之,同事们都觉得他是个老实人。在生活中,他也没什么爱好,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娱乐就是偶尔在周末跑到附近的球场打一场不太激烈的篮球。而在感情上,他几乎一片空白。家里催得急,三年里父母安排了二十多次相亲,每一次都以无疾而终收场,直到2018年,他相亲遇到了吴丽。
吴丽27岁,相貌出众,笑容明亮,说话大方热情,主动提出见面,两人接触的也越来越多,但也渐渐的,赵敏的心底升起了一丝疑惑:像吴丽这样漂亮的女孩,为什么会选择自己?他曾小心翼翼地问过,吴丽坦言自己只有高中学历,只想找个踏踏实实的人,就连彩礼,也只要了两万元。赵明并不介意吴丽的学历,于是在短短一个月后,两人便草草定下了婚事。然而赵明却怎么也没想到,这段姻缘,正悄然改变着他的人生轨迹……
2018年8月,在准备登记结婚的前几天,赵明心里满是期待。他想象着自己终于要摆脱大龄未婚男的标签,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然而,婚事的筹备却让他心头泛起了一丝隐隐的不安。吴丽的父母态度冷淡,不仅没有像寻常父母那样喜气洋洋地筹划,反而主动提出不办酒宴,理由是“酒席浪费钱,倒不如省下来以后给孩子用。”赵明愣了一下,虽然也理解如今婚宴开销大,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尤其是当他几次去吴丽家中,发现她的父母对她十分疏离,几乎没有与女儿有过任何的肢体接触,甚至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抵触。
赵明心底微微一颤,但立刻给了自己一个解释:大概是他们觉得女儿年纪不小了,还没嫁人丢了面子吧。正因为这份“心疼”,他当即提出:“丽丽,咱们还是要办场婚礼,哪怕简单一点,也得热热闹闹,让你风风光光出嫁。”没想到,吴丽立刻摇头,眼神闪烁,甚至有些不自然的躲避。她说:“真的没必要,酒席就是吃吃喝喝,浪费钱,不如把钱省下来,将来养孩子更实在。”赵明心头一软,看她神情认真,也就没有再坚持,反而更加怜惜,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加倍呵护她。
很快到了登记结婚的前一天,赵明提出做个婚检。吴丽反应极快,从包里翻出了一张折叠整齐的检查报告,递到赵明手里,声音镇定:“我早就检查过了,都是正常的,没必要再折腾一次。”赵明接过那张报告,不疑有他,但余光却无意间瞥见吴丽袖口微微滑落,露出手臂上一道细长而不规则的疤痕,颜色较深,像是长期留下的痕迹。赵明心头一惊,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心里掠过一个念头——这不像是意外磕碰的伤,更像是反复留下的痕迹。
但他还没来得及多问,吴丽已经察觉到他的目光,迅速把袖子拉了上去,并说道:“我也相信你,没必要再检查了,今天好好休息,咱们明天还要早起去登记呢。”赵明的注意力被转移,也就没有再细想。
结婚登记如期进行,过程顺利,吴丽很快搬到了赵明的小屋里同住。她的东西并不多,几件衣服,一个小行李箱,收拾起来不到一小时就完事。赵明看着这情景,又想起吴丽父母对她的态度,心头的怜惜更浓。他觉得吴丽一定是在娘家过得不被重视,所以才渴望一个温暖的家。于是,他下定决心不让她受半点委屈,凡事亲力亲为,把家务全揽到自己肩上,甚至连倒垃圾、洗碗这种琐事也不让她动手。吴丽看在眼里,只是淡淡一笑,并未多说。
直到新婚的第二天晚上,赵明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一击。当时,吴丽在卫生间洗漱,她的手机搁在茶几上忽然响了起来。赵明并非有意偷看,但手机屏幕亮起的一瞬间,他下意识扫了一眼,却在屏幕顶部看到一个字眼——“艾滋病患者交流群”。赵明顿时如遭雷击,整个人瞬间僵在原地,心跳砰砰作响。他猛地站起身,几乎是弹跳过去,颤抖着拿起手机,眼睛死死盯着那几个刺目的字。点开一看,里面还有几条未读消息,群成员讨论的都是如何用药、如何注意身体免疫力之类的内容。
赵明的脸色瞬间惨白,双手都在颤抖。他无法相信,自己刚刚娶回家的妻子,竟然与“艾滋”联系在一起。这时,吴丽从卫生间走了出来,看到赵明正攥着手机,脸色阴沉如铁。她一愣,随即明白过来,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赵明声音发抖:“丽丽,这是什么意思?你……你是不是……”话还没说完,吴丽的眼神陡然变得锋利,恼羞成怒,厉声喝道:“你看我手机干什么!你有什么资格查我!”
两人瞬间爆发激烈的争吵,声音之大惊动了赵明的父母。他们慌忙推门而入,见到这一幕满脸错愕。赵明几乎带着哭腔,把手机递到父母眼前:“你们看!她……她居然是艾滋病患者!”吴丽此刻索性撕破脸,冷冷一笑,声音带着几分狠厉:“是,我得艾滋已经八年了!你们现在才知道?晚了!”赵明的父母只觉得天旋地转,整个人都僵住了,震惊与恐惧同时涌上心头。赵明更是浑身发冷,仿佛掉进了冰窟。三人面面相觑,呼吸都急促紊乱。第一反应几乎同时在他们心中炸开——必须立刻去医院做检查!
赵明与父母几乎是一夜没合眼,天亮后就匆匆赶到了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挂号、分诊、采血,一系列流程紧张而压抑。三人坐在候诊区,彼此沉默,气氛凝重到令人窒息。终于,检查结果出来了:HIV抗体检测为阴性。
医生耐心解释:“根据目前的结果,你们都没有感染艾滋。但检测是有窗口期的,如果在最近几天存在高风险暴露,比如无防护的性行为,抗体检测可能还未转阳,因此不能完全放松警惕。”
赵明紧紧攥着拳头,额头沁出冷汗。他母亲听到“窗口期”三个字,顿时头皮发麻,心里涌起难以言说的惶恐:“那……那我们是不是还会得?”父亲叹了口气,只觉得这桩婚事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心里烦躁无比,却又不敢对家人流露出更多负面情绪。
医生见他们神情紧张,便又详细讲解:“如果怀疑存在潜在暴露,可以通过服用阻断药物来降低风险。阻断药主要是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方案,在暴露后72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连续服用28天,能最大程度阻断病毒复制与整合的风险。”
赵明抬头,声音发颤:“医生,您能不能详细讲讲?”
医生点点头,写下药名,又一一解释:“阻断药的原则是早、足、全。‘早’指的是尽快服用,越早越好;‘足’是指剂量必须足够,不能随意减少或中断;‘全’则是联合用药,避免病毒产生耐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晕、胃口差,但通常可以耐受,停药后也会缓解。关键是坚持完整的28天。”
在医生建议下,三人也都抽血做了HIV核酸检测。几个小时后,结果出来:HIVRNA未检出,阴性。赵明父母终于松了一点气,但心里的石头仍未落下,想到这两天与吴丽朝夕相处,甚至有生活上的亲密接触,心中仍然惊魂未定。赵明的母亲一手按着心口,脸色煞白,声音哽咽:“这婚事,简直是害人啊……”
医生耐心安抚:“现在你们的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并且立即开始阻断治疗,风险已经降到极低。接下来,请严格遵循医嘱。”
医生郑重叮嘱他们:“在接下来的28天,你们必须严格按时按量服用阻断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保持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增强免疫力。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和酒精,不要乱用保健品和中药。性生活必须完全避免,哪怕是夫妻之间也要杜绝,以防窗口期内的潜在风险。同时,保持个人物品分开,剃须刀、毛巾、牙刷等一律独立使用,避免交叉。28天疗程结束后,要复查抗体和核酸,以确认最终安全。”
三人频频点头,不敢有任何的松懈,而回到家后,赵明当即提了离婚,吴丽勃然大怒,甚至与父母一同到赵明家里大闹。她泼辣嚷嚷,哭喊叫骂,邻居们都围在楼下看热闹,赵明还因此丢了工作,但为了送走吴丽这尊“大佛”,赵明的父母宁肯吃下这个大亏,都要从存折里取出三万元现金。吴丽这才松了口,同意了离婚,并搬走了。
赵明和父母三人如释重负,当晚彻彻底底地把屋子打扫、消毒了一遍,从床单被套到碗筷锅具,全部更换,连家具都喷了消毒液。而28天里,他们个个小心翼翼,按时服用阻断药,生活里如临大敌。赵明的母亲每天都在小本子上记录服药时间,生怕落下一次。赵明父亲每日督促儿子早睡早起,饮食一律清淡,戒掉了油炸食品和夜宵。赵明更是噤若寒蝉,天天待在家里,不再有任何的社交。
第四周,三人再次去医院复查。血液化验结果显示:HIV抗体与核酸依旧为阴性。医生微笑点头,表示疗程完整且结果良好,可以逐渐放下心来。赵明和父母终于重重吐出一口气,仿佛肩上的巨石瞬间卸下。不过他们依旧保持着改变后的习惯:饮食清淡,早睡早起,避免高风险行为,一家人原以为可以就此走出阴影,然而,命运并未因此放过他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意外,悄然在前方等候着……
10月9日,赵明正在一家小公司应聘,精神上略显紧绷,却又努力表现得稳重。但在填写资料时,他突然感觉额头发烫,汗珠沿着鬓角往下淌,整个人像被闷热的空气包裹着。他用手背擦了擦,心想大概是太紧张,没睡好导致的。可这股灼热感越来越明显,喉咙也有点干涩,他下意识伸手去解衬衫的扣子,呼吸短促。面试官递来一杯水,他急忙喝下,却仍旧觉得体内像有股火烧般的热气。回到家,他摸了摸自己发烫的额头,咕哝了一句“可能是小感冒”,便吞了两片感冒药,草草洗漱后早早躺下,没再多想。
5天后,赵明正在家里修改求职简历。他盯着电脑屏幕,突然感到脖颈处一阵瘙痒,伸手一挠,竟摸到一片小小的突起。他疑惑的走到镜子前掀开衣领,发现胸口和双臂上不知何时竟密密麻麻布满了红色斑点,有的如米粒大小,有的则略显扩散,边缘模糊,颜色鲜红。他怔住了,心跳加快,手指在皮肤上轻轻划过,斑点触感细微而粗糙。起初他以为是荨麻疹或热疹,毕竟天气潮湿闷热,容易出汗。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斑点不但没有消退,反而越发鲜明,还伴随阵阵发烫和瘙痒。他抬手想挠,却越挠越红,甚至隐隐有烧灼感。他心头一紧,但还是强行压下不安,自我安慰说:“等两天,可能就好了。”于是只是在药箱里翻出外用药膏,随意抹了些,继续低头敲打键盘。
直到10月17日,赵明的症状突然加重。他刚起床时,整个人像被重锤敲击过,浑身酸软无力,体温高得令人发慌,甚至眼前一阵阵发黑。他跌坐在床沿,抬手看自己的皮肤,红斑已经蔓延到小腿和背部,触感发硬,甚至带着轻微肿胀。他忍不住伸手去抓,却越抓越疼,指甲划过皮肤时,像是划在被火烫伤的地方,刺痛感让他倒吸冷气。喉咙像被堵住般发紧,说话时沙哑干涩。赵明抬起头,眼神恍惚中,猛地闪过一个画面——吴丽结婚前,那条手臂上若隐若现的疤痕。
一股寒意骤然爬上他的后背,冷汗与高热交织,他浑身发抖。之前所有的侥幸心理被击碎,他心里猛地升起一个无法压下的念头,不敢再拖,他颤抖着穿好衣服,拎上身份证,强撑着身体往医院赶去。医生立即安排了血液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4.1×10⁹/L,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至49%,血红蛋白126g/L,血小板158×10⁹/L。C反应蛋白28mg/L。
HIV筛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呈现抗体反应阳性。为排除假阳性,医院立即进行了HIV-1/2抗体及p24抗原联合检测,结果同样显示阳性。进一步行HIV核酸检测(RT-PCR),血浆HIVRNA含量1.2×10⁵copies/mL,提示体内已存在大量病毒复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86cells/μL,提示免疫功能已受损。所有检查结果综合,临床明确诊断:赵明感染HIV。
医生宣读结果时,赵明整个人僵住,瞳孔骤然放大,脸色在一瞬间彻底苍白。他双手紧握着检查单,呼吸急促而混乱,胸膛剧烈起伏,额头渗出的冷汗顺着脸颊滑落。
“这……怎么可能!?”赵明声音发颤,几乎要撕裂喉咙。他猛地抬起头,眼睛布满血丝,直直盯着医生,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怎么也克制不住。他的声音已经接近崩溃,沙哑而尖锐:“我……虽然和她发生了亲密接触,可我在72小时内服用了阻断药啊!而且连续吃了28天,从没漏过一次!为什么……为什么还是会这样?!”
他失控地捶打着检查床的边缘,手掌因撞击泛红,眼泪终于决堤般流下。他的脸扭曲着,夹杂着痛苦、愤怒与绝望,嘴唇颤抖,仿佛随时要窒息一般。声音里透着撕裂般的质问:“我明明都改了!清淡饮食,规律作息,不再熬夜,按时吃药……医生,你告诉我,我到底哪里出了错?!”
这时,赵明的父母得到消息也已赶到医院,听闻儿子确诊艾滋,简直难以置信。当场也做了HIV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二老盯着手里的报告单,心情五味杂陈。他们回想起这段婚姻的始末,心中只剩下一个巨大疑问:赵明比他们与吴丽的接触无疑更为亲密,可是他分明吃了阻断药,28天从未间断,连一粒都没落下过,怎么还会感染?
赵母红着眼眶,哽咽道:“他一直注意得很啊,吃药的时间都用闹钟提醒,从来没有延迟过;而且这28天,他几乎没出过门,天天待在家里,根本不可能接触其他人。怎么还会这样?”
赵明的父亲也是满脸困惑,眉头拧得死紧。他试图回忆其中可能的漏洞,但想到儿子一向谨慎,不乱来、不拖延,心里更是说不出的苦闷。赵明自己在病床上再也绷不住,失控地拨通了吴丽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吴丽也急了,言辞凌厉:“别全怪我!我虽然感染八年,但一直在坚持治疗,病毒载量是受控的!我根本没有高风险传染你的可能!”
赵明的情绪彻底失控:“我除了和你接触过,没有任何其他人!婚前感情经历一片空白,连女同学的手都没牵过。登记结婚后才和你……你说过治疗过,怎么会这样?”
医生见状,只能耐心安抚,转而再次展开详细询问。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的病例不能仅停留在“药物失效”的表面解释,于是沉声问道:“赵明,你有没有和别人共用过毛巾、牙刷等贴身物品?有没有在外面做过拔罐、针灸,或者其他可能共血的操作?”
赵明摇头,回答得极为干脆:“没有。我从小有点轻微的洁癖。结婚后,即便和吴丽同住,也从来没有共用过生活用品。毛巾、牙刷都是各用各的,没有共用剃须刀,没有共用指甲刀,没有共用任何私人物品。我不打耳钉,不纹身,不输液,不抽血换血,更没有做过手术。和吴丽结婚前,我只跟她牵过手,其他什么都没有。”赵母在一旁也忍不住泪如雨下,几乎喊出来:“他就是这样的孩子,从小到大性格内向,女同学的手都不敢牵一下,更别说别的了!医生,你告诉我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医生陷入了沉默,难以回答,而赵明的病例很快传到了主任手里。主任在查阅后也满脸凝重,特意赶来再次详细追问赵明的用药情况:“你服用阻断药,有没有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有些药会影响阻断药的吸收。”
赵明拼命回忆,咬着牙回答:“我知道这个,我很小心。没有和抗酸药物一起吃,比如奥美拉唑、法莫替丁这类胃药,我也没有同时吃过利福平这种抗结核药。我特意查过说明书,还问过医生,绝对没乱来。”
主任点点头,又问:“饮食上呢?有没有和药物冲突的食物?”
赵明艰难开口:“我也注意过。我不吃西柚和西柚汁,知道它会影响药物代谢。我也避免吃高脂油炸食物,怕影响药物吸收。平常就是清淡饮食,多喝水,规律作息。不喝酒,不抽烟,从来不乱用保健品,也不碰中药。”
主任听完,心中更添沉重。他知道,这几乎已经排除了常见的干扰因素。赵明的服药方式和生活习惯堪称严格遵守,连细枝末节都注意到了。这样的人,理论上感染风险本该被压到最低。可现实却是,他还是感染了。
这一切的复杂性,让主任也难以释怀。赵明的父母面色惨白,连连追问:“到底为什么?!”主任只是摇头叹息:“情况确实复杂,常规解释很难说清楚。我们必须请更有经验的专家来参与会诊。”
专家到来后,会议室的气氛陡然紧绷。院长亲自陪同,将赵明的病例资料、化验结果、药物服用记录都一一呈上。年近六旬的专家推了推眼镜,仔细翻阅每一页报告,眉头紧锁,神情越发凝重。他沉思片刻,缓缓开口:“纸面材料可以呈现一部分情况,但真正的细节,只有病人自己最清楚。我还是要再和他当面谈一次。”
赵明被请进来,神情恍惚,眼圈发黑,声音沙哑。他机械般回答专家的提问:服药是否按时、是否有过药物冲突、是否饮食不当、是否接触过潜在危险源……这些问题,他早已回答过无数遍,答案始终如一。专家凝视他片刻,似乎想要从这份近乎固执的平静中撕开裂缝,但终究未能捕捉到任何异常。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压抑得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就在这时,赵明的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亮起,吴丽发来了一份病历报告。她带着挑衅又似证明的口吻留言:“这是我的最新检测,病毒载量长期可控,不存在传染你。报告是真的,我没有骗你。就像结婚前我给你看的那份,也是正规的,只是当时没有查HIV而已。”
赵明双手颤抖,盯着屏幕上的字,心头骤然一凉,眼泪模糊了视线,他彻底陷入了绝望,但就在他颓然想要按下关屏键,坐在他旁边的专家霍然起身,一巴掌重重拍在桌面上,声音震得人心头一颤:“你、你竟然……!”
赵明吓得一激灵,抬起头来,眼神茫然。专家呼吸急促,脸色涨红,几乎是咬牙切齿地喊出那句压抑已久的怒火:“你简直糊涂啊!我终于知道你为什么会感染了!”
专家扶住桌角,目光如炬,声音一字一顿,震耳欲聋:“虽然我们一直在向公众强调,艾滋病不会通过握手,不会通过拥抱,甚至礼节性的亲吻也不会传播。而你在发现吴丽的情况后,第一时间就医并紧急服用了阻断药,连续28天,从未超时,从未过量——本应是安全的!可你错就错在犯了两个致命的糊涂!正是这两个漏洞,让病毒找到了缝隙,突破了防线,在你体内迅速蔓延、肆虐啊!”
原来,赵明连续吃了28天阻断药,却还是感染的原因,是因为他犯的这2个糊涂:
第一,赵明低估了病毒携带者体液中的隐匿风险。
吴丽虽然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她也一再强调病毒可控,甚至拿出诊断报告来证明。赵明选择了相信,以为既然她血液中的病毒检测不到,就意味着安全。然而,病毒从来不会这样守规矩”。
医学上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现象:即使血液中的病毒载量达到“检测不到”,并不代表体内所有部位都清除干净。尤其是阴道分泌物、宫颈黏液、月经血,这些局部分泌物中可能仍然存在一定量的病毒。病毒在局部分泌物与血液之间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它们像是两个相互关联但节奏不同的“池子”:血液检测呈阴性,但局部分泌物中仍可能残留病毒,甚至在某些时刻出现短暂的“反弹”。
赵明的第一个糊涂,就是误以为病毒可控=完全安全。他没有意识到,即便在抗病毒治疗下,女性携带者的局部分泌物仍然可能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尤其是在免疫波动、月经周期变化、合并感染的背景下,病毒可能悄然聚集在局部,等待一次不设防的亲密接触,将所有的努力瞬间击破。
这种风险往往是隐匿的,普通患者甚至部分医生都容易掉以轻心。赵明的悲剧就在于,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她的病毒可控”这一点上,却忽略了病毒最狡猾的特点——它并不会因为一次检测阴性就彻底消失。
第二,赵明忽视了伴侣合并感染的风险。
吴丽感染HIV已有8年,即使坚持治疗,也难免伴随一些长期感染者常见的并发问题。研究表明,很多HIV感染者同时合并生殖道炎症,如宫颈炎、支原体、衣原体,甚至普通的细菌性阴道炎。对吴丽而言,这或许只是偶尔的不适或轻微炎症,但对赵明,却成了病毒突破的帮凶。
原因很简单:这些炎症会破坏局部的黏膜屏障,让本来紧密的防线变得千疮百孔。黏膜上皮一旦出现细小的裂口或炎症性渗出,病毒就能轻而易举穿透进入血液。换句话说,如果说HIV是一把匕首,那么生殖道炎症就是那把匕首提前划开的缺口。
赵明的第二个糊涂,就是以为阻断药足够抵御风险,却忘了炎症让风险成倍增加。他没有想到,吴丽并非单一的病毒携带者,而是可能同时合并了隐匿的炎症病灶,而这些炎症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病毒的传播效率。即便阻断药发挥作用,也可能因为病毒突破口过大而失效。
回顾起来,这两个糊涂并非赵明的粗心,而是很多人都会陷入的常识陷阱。
首先,人们普遍认为抗病毒治疗能抑制病毒,就自然会联想到安全。然而,病毒载量并不是一个恒定值,它会随时间、免疫状况、局部环境而波动。就像一条潜伏的暗流,在表面平静时,底下可能早已涌动。赵明选择了相信“表面平静”,却忽视了暗流汹涌。
其次,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HIV本身”,而低估了合并因素的作用。事实上,任何一种生殖道炎症都可能成为“病毒放大器”。在有炎症的环境中,病毒的传染几率会成倍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人群中,即便严格防护,仍然会出现突破性感染。赵明的经历,正好成了这个医学规律的活生生例证。
这两个糊涂,最终让赵明陷入了绝境。阻断药,本应是他与病毒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也做到了“按时按量,从不拖延”。可惜,病毒并没有按照“教科书逻辑”行事。它在吴丽体内隐藏、游走,在赵明与她最亲密的时刻,借助炎症打开的口子,悄无声息地溜进了他的身体。
参考资料:
[1]尚红. 暴露前预防为艾滋病防控提供新选项[J].科学新生活,2025,28(08):10.DOI:CNKI:SUN:KEXX.0.2025-08-004.
[2]何玉先,马萍. 长效艾滋病预防药物[J].中国科学基金,2025,39(02):345-346.DOI:10.16262/j.cnki.1000-8217.2025.02.004.
[3]代丽丽. 艾滋病高危行为后阻断药怎么吃才有效[J].江苏卫生保健,2020,(07):8-9.DOI:CNKI:SUN:JSWB.0.2020-07-005.
[4]金剑. 艾滋病高危后72小时内可服药阻断[J].江苏卫生保健,2019,(01):26.DOI:CNKI:SUN:JSWB.0.2019-01-024.
[5]李靖. 高危性行为后下一步别再走错[J].江苏卫生保健,2016,(21):16-17.DOI:CNKI:SUN:JSWB.0.2016-21-012.
(《广州一男子新婚后才知妻子患艾滋病已8年,他连续吃了28天阻断药,为啥还是感染了?医生:按时吃药没错,错在他犯了2个糊涂》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