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家孩子数学考92,语文88,看着成绩还行,可写作业非得盯着,不催就能磨叽到半夜。
我家孩子数学考92,语文88,看着成绩还行,可写作业非得盯着,不催就能磨叽到半夜。
一位退休小学老师表示——那些后来走得远的孩子,小学1-3年级早就悄悄赢在另一件事上了。
小学阶段的差距,从来不是试卷上的数字,而是藏在“为什么学”“怎么学”背后的底层动力。
而这种被称为“学习内驱力”的东西,90%的家长悔恨:没在孩子1-3年级黄金期好好培养。
当年的“学霸”和“中等生”现状让人唏嘘。
小学学习不错的学生,高中后可能突然“熄火”,作业要妈妈坐在旁边盯着,选科全凭家长安排,高考勉强才上普通一本。
而有些学生小学时成绩中游,初中后像开了挂,主动研究错题本、自发拓展课外知识,最后以年级前十考进重点高中。
聊起差异,其实学生小学成绩一般,家长真不能逼他刷题,反而要花心思让他觉得‘学习是件有意思的事’。
当孩子的学习内在动力(比如好奇心、成就感)被外部奖励(分数、物质、表扬)过度替代,最终会失去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就像有些鸟已经很大了,能飞能走,看见虫子也只会张嘴等着虫子跑进嘴里,不会用嘴捉虫子一样。
总是被催着写作业的孩子,也很难真正爱上学习。
小学1-3年级,孩子的大脑正处在“习惯养成黄金期”(6-10岁),此时内驱力一旦被破坏或忽视,后期用十倍力气都难补回来。
6-10岁的孩子更依赖“即时反馈”和“外部引导”来建立行为模式。
但与此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模仿力极强,家长的引导方式,会直接塑造他们对“学习”的底层认知。
举个真实案例:
某孩子,一年级时数学考85分,父亲没批评,反而指着卷子上的“9+7=15”说:“这道题你用了凑十法,比爸爸小时候还快!要是能把这种办法用到其他题上,肯定更厉害!”
后来孩子主动翻出练习册:“爸爸,我想试试把今天的题都用凑十法做完!”
现在六年级的小宇,每天放学先写作业,还会跟同学分享“解题小技巧”。
他把“学习”和“成就感”“探索欲”划了等号。
相反,很多家长在1-3年级陷入两个误区:
①用“威胁”驱动学习:“再磨叽就别玩了!”“考不好就没收玩具!”孩子把学习和痛苦绑定,越来越抗拒学习;
②用“物质奖励”替代动力:“考100分买手机!”“写完作业看电视!”孩子会想:“我是为了奖励学习。”
这些做法,都在悄悄掐灭孩子内心的学习火种。
内驱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家长“刻意播种”。
小学1-3年级,做好这4件事,孩子会主动爱上学习:
1、减少“催促式陪伴”,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很多家长就是孩子学习的“监工”,
“快点写!”“字写好!”“坐端正”
孩子会觉得“学习是父母的事”。
不妨试试“退后一步”:
提前和孩子约定作业时间(比如“7点到8点写完”),到点收作业。
如果漏题、写错、没做完,第二天被老师批评也是自己的事,这种“自然后果”会比家长的唠叨更能让孩子意识到:“我得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用“成长型反馈”替代“结果表扬”
孩子考了好成绩,别在说“真聪明”了。
这会让他害怕失败
而是具体描述他的努力:“我看到你这两周每天都额外做了10道计算题,错题本也整理得特别清楚,所以这次进步这么大!”
聚焦“过程”而非“天赋”,孩子会相信:“只要我努力,就能学得更好。”
这种信念,就是内驱力的核心。
3、把“要你学”变成“你要学”:给孩子“选择权”
与其命令孩子“先写语文再写数学”,
不如问:“你想先挑战数学应用题,还是先巩固语文生字?”
微小的选择权能让孩子感受到“我对学习有掌控感”。
4、家长“示弱”,让孩子当“小老师”
孩子天生有“被需要”的渴望。
有时不妨假装“不懂”,
看见孩子写作业出错,可以试着这样做,这道题妈妈有点迷糊,你能给我讲讲吗?
孩子会一边给你讲解,一边梳理自己的思路,发现错误,同时输出的过程,会让他产生“我能行”的自豪感,进而更愿意主动学习。
写在最后:内驱力,是给孩子最好的“人生发动机”
来源:不凡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