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硕士,在颐和园修家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9:30 1

摘要: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颐和园一处鲜为人知的小院,这里是颐和园藏品管护中心家具修复班的操作间,约百余平方米。在临近门口的工作台上,三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正在修复一组半人高的清代七巧桌,桌子下沿有个鹅卵石大小的缺口,其中一位老者正拿着木料描摹缺口的轮廓。2024年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颐和园一处鲜为人知的小院,这里是颐和园藏品管护中心家具修复班的操作间,约百余平方米。在临近门口的工作台上,三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正在修复一组半人高的清代七巧桌,桌子下沿有个鹅卵石大小的缺口,其中一位老者正拿着木料描摹缺口的轮廓。2024年,颐和园开启馆藏家具联合修复工程,三位老师傅受邀从常州、常熟来到北京和颐和园家具修复班合作完成一批古代家具的修缮工作,其中年龄最大的徐师傅78岁,最小的也将近70岁。

在相邻的另一张工作台上,一个戴黑框眼镜的年轻女孩正拿着一枚蝙蝠纹角牙与桌子上摆放的原件认真对比,然后在师父的指点下,拿起刻刀小心翼翼地剔掉多余的木屑。她就是颐和园家具修复第四代传承人——90后李纪洁。李纪洁2020年加入家具修复班,成为团队里学历最高的女木匠,在师父王新杰的带领下,与师兄师姐们一起守护颐和园的百年文脉。

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大工匠

更要培养文物保护的专家型人才

在颐和园家具修复班的操作间里,除了正在工作的几位老人和李纪洁师徒,还有匆匆赶来的周尚云队长。他是颐和园管理处藏品管护中心的负责人,因走路太快,他额前的发丝已被汗水浸湿,顺手拿起桌子上的矿泉水,喝上几口后,他又与三位老师傅聊了几句工作,便开始给记者介绍起这门传承近百年的小器作。

“颐和园古家具修复是沿袭自民国时期的小器作,1949年9月,颐和园就成立了小器作、裱画组。”周尚云队长介绍,家具修复班原本与裱画、器物等工作杂糅在一起,七八个人共同参与文物修复工作。2016年重新细分后形成了独具颐和园特色的三类修复班组:家具修复班、纸绢修复班和器物修复班,家具修复班主要负责明清家具养护以及古建筑内檐木构件修复等工作。

屋内一侧墙面上整齐摆放着29种红木,这是根据2018年现行国家标准调整过的,相较第一版缩减了4种。周尚云提到,木材是家具班组工作中接触最多的物料,将所有品种上墙展示,也方便他们快速了解和分辨木材种类。相邻一侧的三面墙上摆满了上百种各类木作工具,锯子、刨子、锤子、热风枪……“不同规格的工具应有尽有,光锯子就有十几种,大锯开料,挖锯挖弯,小锯什么时候都能用。”家具修复班班长王新杰对这些工具如数家珍,35年来,他正是用它们让一件件珍贵文物家具恢复美观。

“王新杰是颐和园家具文物保护第三代传承人,师从第二代传承人陈文生。他在颐和园工作了半辈子,如今也培养了五名年轻的传承人,家具修复班就这么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周尚云指着墙上的传承谱系说道,师徒五人最近几年共同完成1000多件次的文物修复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除了工作,他们还积极参加比赛和学术交流,从北京市奖项到全国奖项,墙上挂满的获奖照片也见证了他们师徒两代人的努力。

“如今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颐和园也开始注重和加强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周尚云赞许的眼光看向李纪洁,“李纪洁在岗三年取得的好成绩,离不开师父和师兄们的帮助和指导。这也正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我们不仅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工匠,更要培养出一名文物保护的专家型人才,完成从技术型匠人向学术型文保工作者的转型。”

学会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工作起来会更加幸福顺利

从短暂的相处中可以看得出,李纪洁是个i人,在周队长的一番夸赞中,她默默低下头,腼腆一笑。平日闲暇时,李纪洁常常独自一人到颐和园后山散步,那儿四季景色各有韵味,偶尔还能遇到外出觅食的小动物,她最喜欢坐在湖边的椅子上,看着眼前的一汪碧水放空自己。

2020年,李纪洁研究生毕业后来到颐和园工作,从门口检票到园内巡视,从文物保管科又到家具修复班,按照规定,她需要在园内各个工作岗位上最少试岗三个月。一年半的轮岗期结束后,摆在李纪洁眼前的工作选择有两个:一个是文物保管班,另一个则是家具修复班。

“我在家具修复班试岗三个月,刚开始还不能直接上手干活儿,就帮着师兄师姐们打下手,看看他们怎么干活儿,师父也会拿来一堆与家具修复相关的论文或者书籍,让我每天看书学习,了解文物的基本性质形态等。”李纪洁回忆,研究生期间学的新石器考古专业与现在的工作内容有所出入,从试岗开始,自己需要从头学起。“受考古专业影响,我比较喜欢动手,而且本科学的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对馆藏家具也有所了解,所以最后选择了家具修复班。”

虽然总说是“守护颐和园的百年文脉”,可每天面对的工作无非就是拉锯、雕刻、烫蜡……原本想在考古界实现自我价值,现在却成了每天拉锯的女木匠,李纪洁说自己心里也曾有落差,但“如果你永远陷入不开心或者无法接受的状态,什么工作都干不下去了。相反,如果能学会在工作中找到乐趣,那工作起来就会更加幸福顺利”。

如今,在颐和园这处鲜为人知的小院里,在这个最老牌的文物修复工作室,李纪洁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成为家具修复班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在这里,她褪去了学生时期的青涩与腼腆,主动寻师问友请教技艺。问及自身最大的变化,李纪洁思考片刻慢慢说道:“概括来讲,就是从个体性的学生思维,逐渐转向更为独立的社会参与者。”

学会的第一项技能是养护

做木匠哪有不受伤的

在家具修复班,李纪洁学会的第一项技能就是养护,之后她也参加了园内多项重大展陈项目所需要的木质文物养护修复工作。

“养护工作就是看家具整体的状况,结构是否松动,是否有虫卵或者污渍,清理之后再进行烫蜡养护。”李纪洁提到,温湿度、光辐射、尘埃等都会对木质文物造成影响,尤其是在气候干燥的北方,木质家具极易开裂变形,失去原有光泽,此时就需要进行烫蜡养护。

2022年,李纪洁首次参与完成了一期百余件器物座的养护工程。器物座是指摆放玉器等文物的木质底座,它们由于长期裸露在外,表面最容易落灰,也会附着蜘蛛网等虫害。“器物座体形较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展陈需要。为避免人为破坏,养护时尽量保持原状,只需要进行清洁和烫蜡即可。如若出现裂缝或者松动,就用熬好的鱼鳔进行简单黏结,工作相对比较好上手。”李纪洁所说的烫蜡,是保养木质家具的重要方法,包括除尘、清洗、抹蜡、擦蜡、刷蜡、赶蜡、起蜡等近十道复杂的工序,保养后的家具既能很好地展示木材天然优美的纹理,又能在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外界环境对木材的伤害。

李纪洁特别提到,他们在修复家具时所使用的蜡,是师父王新杰在沿袭前两代师父烫蜡手艺的基础上改良和创新的新蜡。师父曾提到他们原本使用的蜂蜡黏度较大,夏天烫蜡时容易招来蜜蜂,而且蜂蜡熔点低,经太阳光照晒容易变软、挥发,像殿堂里靠阳面摆放的家具,就经常被晒到失色发白。为此,师父将川蜡、蜂蜡、白蜡等好几种蜡按照一定比例融合在一起,进行反复调试,最终研制出的新蜡不仅硬度加强了,亮度和手感也变得更好,而且还没有蜂蜡那么黏。

说罢,李纪洁起身走到工具桌前拿起一个形似吹风机的热风枪,左手则拿起一把用旧了的鬃毛刷,向记者展示起操作流程,“先用热风枪将固态蜡融化,让蜡均匀地覆盖在家具表层,如果温度不够或者吹化时间过短,蜡液就无法均匀附着,影响后续刷涂。然后配合鬃刷、软蜡布等工具将表层的蜡液仔细刷涂,让蜡能均匀地被吃到木头里去,这样就能起到封护效果。等到家具表面冷却后,再清理掉多余的蜡和浮蜡,最后就是用蜡布抛光,让老家具呈现出自然莹润的光泽感。”

刚开始因为操作不熟练,李纪洁的左胳膊还被热风枪烫伤了,好在疤痕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太明显。李纪洁倒是觉得,做木匠哪有不受伤的?她说师父十几年前还得端着七八斤重的耐火砖电炉子,在家具上方一边移动一边烫蜡,常常干不了一会儿,胳膊就酸疼得抬不起来。而且那时夏天没有空调,屋子里热得像蒸笼,大家在“热浪”里干活儿,常常汗如雨下。“一不小心离得太近把木头烤黑了,后期如何补救都没用,基本上等于损伤了。现在我们都用这种可调控温度的热风枪,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更安全。”

让残破不堪的家具重新熠熠生辉

是文物修复者最大的幸福

颐和园每件家具都有一份完整的修复档案,里面详细记录了文物的修复步骤,以及修复过程的影像留存资料。这是李纪洁从试岗之初就开始接手的工作,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但李纪洁甘之如饴,因为她觉得在不了解文物特性的情况下随便触碰文物,对它们也是一种伤害。

“如今颐和园文物修复工作也越来越规范,我们每年底都会制定第二年的修复、养护计划,同时也会不定期进殿检查文物。如果发现‘问题’家具,就要先登记、拍照,再制定方案报批修复。”李纪洁解释道,现在对文物修复的要求颇高,他们从修复前就要开始制定技术评估,做好档案记录,修复中要遵循最小干预等修复原则确保文物安全,修复结束后还要明确记录修复步骤及使用材料等。如果是在级文物,还要提交详细的工作方案,邀请文博专家进行论证。“这是一个全流程规范化的内容,未来再修复这件文物的人就能很清晰地了解到你是怎么做的,再做修复时能提供一些依据,这也是一种传承。”

2021年9月,颐和园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陈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千计的颐和园精品文物。由于新馆刚刚落成,展陈需求倏然增多,家具修复班的工作量随之骤增,李纪洁也跟着师父们忙碌起来,她用了大半年时间深入学习基础的木匠工具,大锯、刻刀、刨子在她的日夜练习下也变得更加顺手。

2024年,颐和园开展馆藏家具联合修复工程,其中一件出自清代宫廷的三级文物“龙寿纹有束腰红木炕几”从库房里搬运出来,炕几通体龙寿纹,带束腰,造型漂亮,但表面脏污明显,桌面泛白严重。清洗干净之后的炕几,展露出古朴的色泽和细腻的纹理,但桌牙下方缺失一枚蝙蝠纹角牙,李纪洁需要比照着炕几上的另外七枚角牙,将其复原如初。

根据炕几的材质,李纪洁找来几块相似的红木,比照着画出角牙的草样,再拿起锼弓子上下用力,绷紧的钢丝在红木块上上下游走,划出细密的锯齿,角牙渐现雏形。接着,李纪洁又从桌子上摆放的几十把大小不一的刻刀,选出一把来细细雕琢,偶尔她也会停下手上的动作,用指腹摩挲着刚刻出的纹路,感受一下木质的肌理,再继续下刀。雕刻之余,她还时不时抬头问问师父的意见,寻求最专业的技法指导。

经过雕刻、制榫、打磨、上色等一系列工艺,新生的角牙已初现灵韵,和另外七个百年老件难分彼此。组装之后,李纪洁又将炕几整体进行烫蜡养护,古朴典雅的红木炕几又重新焕发光彩。工作之余,李纪洁将这件家具的修复过程和心得写成论文,发表在专业的文博刊物上,详细论述了颐和园藏清代宫廷家具的保护与修复方法,她想让颐和园的家具修复技艺走出去,在全行业更为广泛地传播与传承。

这是李纪洁独立完成修复的第一件文物,每每带家人朋友参观时,简单的一句“这是我修复的”,总是不经意间透露出她内心的骄傲和自豪。“对于文物修复者来说,这件家具原本残破不堪,但经过我的双手重新让它熠熠生辉,既能恢复美观,又能继续展陈,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面对文物要有敬畏之心

对待工作要严谨耐心,绝不能凑合

颐和园东宫门附近的仁寿殿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个高度近四米的红木大柜,雕工精巧、花纹细腻,整体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李纪洁和师父、师兄们耗时半年多修复的,工作环境的艰苦和体感的疲惫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柜子体积比较大,分为上下两层,通高将近四米,当时柜子只有下半截,顶箱早在几十年前就缺失了,柜体各个部位也存在有松动、变形等情况。”李纪洁回忆起初次“问诊”红木大柜时的情况,2023年,他们在仓库找到大柜的残件,就把顶箱修复完整,但组装时又发现柜体侧板已经老化开裂,承重也存在问题。去年他们师徒五人又耗时半年修复了柜体,一件不完整的文物终于恢复如初。

李纪洁记得,修复红木大柜时正值夏季,为了不影响游客参观,仁寿殿四周门窗紧闭,又拉上窗帘遮挡严实。李纪洁和师父们穿着工作服,拿着300多摄氏度的热风枪烫蜡,好几把热风枪同时“开火”,室内温度高达四五十摄氏度,衣衫在汗水的浸泡下,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李纪洁下班回家称重时,发现自己的体重掉了两斤。

“要想成为一名文物修复者,就要接受它的不轻松,也要做到不怕苦,不怕累。”此外,平时工作也要细心,不能太过急躁,还要耐得住寂寞,这都是师父经常叮嘱他们的话,“从开始学习到能自己上手雕刻,再到如今能独自修复文物,都是师父站在身后一点点手把手教出来。”

在李纪洁眼里,师父并不像外人所传的那般严格,在生活上,师父总是很照顾这群徒弟,怕他们早上不好好吃饭,经常把妻子蒸好的肉包子拿来分给他们,家里做好吃的了,也会叫上他们来聚一聚。在工作上,师父总是每天第一个到岗,不到7点就已经开始工作,这是他几十年来的习惯。师父喜欢精益求精,有时李纪洁觉得自己雕的可以了,但师父会说“你再磨磨”,有时甚至让她再重新雕刻。“他经常告诫我们,面对文物要有敬畏之心,对待工作一定要严谨、耐心、细致,绝不能凑合。”这些话也随着师父每日的谆谆教导,深深刻印在李纪洁的心里。

除了跟着师父学习手艺,李纪洁也经常“走出去”学习更多新技术。2024年,李纪洁参加了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的银牌。获奖后,她又去参加了文物数字化培训,还向上级领导提出了数字与文物修复融合的想法,“仓库里有很多古代家具残件,如果将这些残件通过数字扫描上传,再进行残件配对拼接,这样就能避免多次拆装对文物造成的损害,减少人工拼合的难度和时间,这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编选 | 杨家瑞

监制 | 柳璐

来源:北京青年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