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专电|山海计划短片登陆平遥影展,讲述潮汕故事光影幕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3:31 1

摘要:9月25日晚19时,由羊城晚报山海计划扶持、青年导演陈嘉祥执导的短片《长日留痕》(ECHOES OF A LONG DAY)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短片”单元举行世界首映。影片于平遥电影宫4号厅亮相,导演陈嘉祥携主创团队出席映后交流活动,与现场观众分享创

9月25日晚19时,由羊城晚报山海计划扶持、青年导演陈嘉祥执导的短片《长日留痕》(ECHOES OF A LONG DAY)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短片”单元举行世界首映。影片于平遥电影宫4号厅亮相,导演陈嘉祥携主创团队出席映后交流活动,与现场观众分享创作心得。

《长日留痕》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世界首映现场

本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短片”单元共入选12部年度优秀华语短片,作品均经短片节目策划团队在全球范围内严格遴选,题材多元、议题丰富,部分作品已在戛纳、柏林、圣丹斯等国际电影节斩获口碑。《长日留痕》以其对少年人青春状态的捕捉和潮汕地域人文的诗意表达,成为本届藏龙短片单元中备受关注的作品之一。

首映现场,导演陈嘉祥与现场观众交流

本文为山海计划此前对《长日留痕》导演陈嘉祥和制片人纪铄帆的专访内容。

《长日留痕》电影海报

山海计划:《长日留痕》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陈嘉祥:我特别喜欢摩托车,所以很想拍一个以摩托车为主角的电影。

纪铄帆:我们去参加映后,有一个高频提问,就是路灯下开摩托车,地面的倒影就像时钟一样在转。

山海计划:神泉对你们来说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选择神泉作为拍摄地?

陈嘉祥:神泉是我外公的家,在我记忆中是个很好看的地方。后来勘景时我们整个潮汕都跑遍了,还是觉得神泉最好看,所以就在那里拍了。

《长日留痕》拍摄现场

纪铄帆:这里我补充一下,虽然他不想承认,但我觉得他是有意在选择神泉。我记得我们当时看景走了很多地方,但去到哪里陈嘉祥都说“感觉不对”;我们的车一开进神泉地界,他就跟我说“感觉对了”。我就感觉好像冥冥中他自己心里还是有点倾向的吧(笑)。神泉也保留了很多潮汕古老的人文痕迹,像纯朴的人情、渔村的原始质感,这些在潮汕大部分地区因为城市化发展已经不明显了。

《长日留痕》剧照

山海计划:你如何通过视听语言来呈现神泉镇独特的地域氛围和地方质感?

陈嘉祥:在和摄影指导徐赫讨论拍摄风格时,我说要拍得“生气”一些。我们每天追着日落拍,连续拍了三四天,想尽量延长影片中的黄昏时段,来呈现漫长一天的感觉。我是拍纪录片出身的,也更倾向于客观视角的拍摄,尽量避免剧烈移动的镜头或切得比较碎的镜头,很多镜头不是提前设计,是在现场跟着直觉走的。

《长日留痕》拍摄现场

山海计划:这两个少年演员选得特别好,当时是怎么定的角色?

陈嘉祥: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特质。小夏是我上一部片《流火记》的男主角。川川是小夏的同学和好朋友,我第一眼看到他就印象深刻——眼睛很亮,而且人自信,不怕镜头。他们俩都来自汕头文化艺术学校,身上带着一股野劲,是那种未经打磨的、属于少年的叛逆和生命力,非常贴合角色。

《长日留痕》剧照

山海计划:作为制片,在神泉镇拍摄期间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纪铄帆:挑战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就是导演随机即兴的创作风格,不过因为我们之前合作过《流火记》,我已经熟知他的风格和习惯,很多状况也都知道怎么应对了(笑);第二个是取景点位多且分散,转场调度复杂。神泉的拍摄点交通不便,经常需要汽车换三轮、摩托甚至坐船才能到达。我们当时用了地图软件的共享标记功能,每到一个点位就打点记录,团队人员直接按标记导航,高效解决了转场难题,替代了原本设想的手绘地图等传统方式;第三是神泉镇的方言隔阂,这为我们和当地村民的沟通带来了不小障碍。在实际拍摄中,羊城晚报也帮我们协调了群众演员和交通等问题,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长日留痕》拍摄现场

山海计划:和林强老师的合作过程是怎么样的?

陈嘉祥:和林强老师相识合作的缘分很奇妙。我一直都很喜欢他的音乐,当时做完初剪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他发了邮件,等了一段时间没收到回复后,我就找了另一位音乐人合作,参考林强老师的风格开始进行创作。没想到三个月后,我收到了林强老师的回复,说在垃圾箱里看到了我们的邀请,问是否还需要。那一刻我感觉像做梦一样。

我们的合作过程也非常默契。我把片子发给林强老师,他每做出一段小样发给我,我会谈谈我的感觉,他再微调。一般来回两三次,音乐就基本定了。林强老师是个很率真的人,我们特别感谢他。整个合作我们都是通过邮件完成,没有机会碰面。直到这次来平遥,又惊喜地发现他是今年长片单元的评委。想起来他说过“有缘自会相见”,没想到缘分来得这么快。

《长日留痕》拍摄现场

山海计划:杨平道老师作为山海计划导师和本片监制,给你们提供了哪些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纪铄帆:杨平道老师的帮助非常大。他给我们无条件提供了资源支持和创作指导,在剧本打磨上给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他对我们也像朋友一样,经常和我们聊天,给我们做“心理辅导”,这种精神支持对我们来说也特别重要。

《长日留痕》剧照

山海计划:在你看来,山海计划对青年电影创作者最关键的帮助或独特的支持是什么?

陈嘉祥:我觉得山海计划给青年导演最大的帮助,是让我们有了再次拍摄的勇气和底气。一方面,它有实打实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可以链接和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创作氛围是会互相感染的,甚至还会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看到别人在认真做,自己也会更有动力。有些导演也跟我说,他们的项目其实已经筹备了一段时间,但就是缺少一个推动的契机,而山海计划正好给了他们这个契机。

山海计划:这一次入围平遥藏龙单元的导演里有3位是潮汕籍,近几年也不断有潮汕导演或潮汕题材走出来,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陈嘉祥:我觉得现在地方性电影更受欢迎了。潮汕有非常独特的地域文化,尤其是潮汕方言和普通话差异很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系统。这种地方特色打动了很多电影节,让潮汕导演有机会走出来被看到。因为中国文化的乡土性很强,拍本土题材比城市更有特色,所以大家更愿意回到小镇拍片。

《长日留痕》剧照

山海计划:目前除了平遥影展,是否计划将《长日留痕》推向更多国际电影节?在电影节申报、发行方面有什么规划吗?

纪铄帆:目前对于国内影展,我们相对熟悉,数量也有限,所以这部分主要由我作为制片人来规划和推进。但在国际发行方面,情况会更复杂——不同地区的市场偏好和申报策略差异很大,因此我们正在与几家国际发行机构接洽,希望借助他们的经验和渠道来推动影片走向更多海外电影节。

不过目前的一个现实挑战是预算。国际发行的成本普遍比较高,对我们来说压力挺大的。目前的策略是双线并行:一方面继续与有意向的发行方沟通,寻求更灵活的合作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自主筛选几个目标国际影展进行重点投递,集中资源争取亮相机会。

------平遥国际电影展------

平遥国际电影展(Pingyao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创办于2017年,每年在拥有2800年历史的平遥古城举办。前八届电影展已于2017年至2024年成功举行。 平遥国际电影展以“卧虎藏龙”为名,由展映、产业、学术、教育四大板块构成。在展映世界各国优秀影片的基础上,平遥国际电影展尤为注重发现并积极推广新兴及发展中国家青年导演的优秀作品,为这些影片提供发声的平台,旨在增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以激活、繁荣世界电影的创作。

采访/文字/编辑:蔡淳淳

排版:林钰洁

来源:月影星辰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