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郑州,因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举办而热潮涌动。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全、参赛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本届大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技能精英,在赛场上展开激烈角逐,展现新时代技能人才的精湛技艺与昂扬风貌。
分秒之间,细微之处,技能之心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山西代表团记者手记
秋日郑州,因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举办而热潮涌动。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全、参赛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本届大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技能精英,在赛场上展开激烈角逐,展现新时代技能人才的精湛技艺与昂扬风貌。
9月24日,大赛圆满落下帷幕。山西代表团选手沉着应战、奋力拼搏,最终斩获1枚铜牌、23个优胜奖的成绩。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深刻体会到这场顶尖赛事对“速度”“精度”与“温度”的极致追求,也看到了三晋工匠精神的生动传承。
速度
备赛期间,走进太原技师学院,20岁的李鸿光正埋头于网络信息布线项目的训练中,直到采访开始才暂歇片刻。“八类屏蔽模块端接,从原来的一分半压缩到40到50秒;六类水晶头也从一分半缩短到30秒一个……”他细数着每个环节的提速成果。由于国赛对操作速度有着极高要求,他日复一日地与时间“较劲”,力求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
“比赛最大的挑战是时间。”来自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学院的21岁学生张琢清参加的是珠宝加工项目,她坦言,“平常工期宽松,我可以更注重产品的质量,这里却要求你在极限时间内做到最好。”此次比赛,她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一支簪子的制作,这不仅是对手上功夫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素质和节奏把控的严峻挑战。
这种与时间的赛跑,锤炼着青年技能人才扎实的基本功和强大的抗压能力。
精度
大赛不仅是青年学子的擂台,也是老师傅展示绝活的舞台。在绝活绝技展演区,来自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全国技术能手李晓波,演示着“合金铝窄环面精密修研”的独门技艺。只见他手持特制油光锉,将两个铝制半球环面的平整度打磨至0.001毫米以内,直至二者严丝合缝地合成真空球体。他那因常年持锉而增厚的大拇指指甲,无声诉说着这份极致精度背后数十年的坚守与专注。
对精度的追求,渗透在每一个赛项中。中式面点赛场,选手申超面对的是一连串数字标准:包子重量严格控制在45至48克,每张馄饨皮不得超过3克。在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项目中获得第五名的余成凯分享备赛心得:“我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打磨设备调试和工艺优化,针对性提升操作精度,这是国赛非常看重的环节。”获得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项目第五名的任通也表示,比赛考验的是精准操作能力。他们的感悟,折射出大赛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
获得CAD机械设计项目第五名的宋海钰略有遗憾:“这次大赛的难度明显有提升,新增加的考察内容虽然赛前有准备,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仍有一些细节没有做到极致。”该项目属世赛选拔范畴,他的成绩已为其赢得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选拔资格。除了备战更高舞台,他同样希望将参赛经验回馈校园,助力学弟学妹未来为山西争光。
温度
技能的更高境界,是服务于人。本届大赛所设置的健康与社会照护、育婴、口腔修复工艺技术等贴近民生需求的项目,让技能充满人文关怀。
在健康与社会照护赛场,不少市民驻足观摩。选手需在模拟场景中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康复支持及应急处理。来自长治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选手王嘉淇介绍,其中一题是照护一位因车祸截肢的空乘,需同时应对其身体创伤与事业中断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因此不仅要求照护操作精准无误,更需体现沟通与共情。”
王嘉淇深有感触地说:“护理是一条有温度的路,与人接触、予以帮助让我很有成就感,我希望能一直走下去。”赛后她计划继续深造,用专业能力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番话,道出了技能服务社会、关爱生命的本质价值。
这份温度,也体现在技能成才、促进就业的成果中。李兆祺在2020年首届国赛获铜牌后,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成为山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如今24岁的他再次站上国赛舞台,今年再夺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项目铜牌,他期待着未来更多的“惊喜”。
而在山西成果展区,来自乡宁的紫砂艺人陈霞也诠释着技能促进就业的力量。她通过人社部门组织的免费培训,将紫砂泥化为实用与艺术兼备的作品,并坚定了职业道路。“培训班里多是待业妇女和返乡务工人员,大家都想靠一技之长拓宽出路。”她们的成长,正是山西技能人才培养沃土上结出的甜美果实。
大赛落幕,但“技能照亮前程”的信念已在选手心中深深扎根。当速度、精度与温度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奖牌与名次,更是一方水土孕育的坚韧、专注与温情。这是一条通往未来的路,也是一片生生不息的希望。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