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当理想i6以24.98万元定价、“入门即满配” 的姿态突袭纯电市场,上市5分钟大定破万的热度,恰似一场蓄谋已久的“惊雷”,炸响在新能源中端市场的版图上。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9月26日,当理想i6以24.98万元定价、“入门即满配” 的姿态突袭纯电市场,上市5分钟大定破万的热度,恰似一场蓄谋已久的“惊雷”,炸响在新能源中端市场的版图上。
在我看来,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是一款新车入市,更是理想在MEGA、i8两款纯电车型市场反馈不及预期后,对纯电赛道的一次“战略补课”,是理想能否实现从“增程单一赛道”向“油电双轮驱动”转型的关键验证。
从目前来看,理想i6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那么,相比此前的MEGA以及i8,理想i6做对了什么?为何实现上市即热销,今天我们不妨来分析一番。
理想越来越聪明了
说实话,当看到理想i6以24.98万元上市时,我确实被震惊了,也看到了理想汽车的改变之处,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为何我会这样说呢?这还要从价格说起,24.98万元的价格直接杀入25万级纯电SUV市场,比同门i8便宜10万元,再搭配价值3.5万元的限时权益,真正将“油电同价”的概念落到了实处。
在我看来,这一决策源可谓是理想对“纯电性价比”的重新定义,毕竟相比于传统车企“低配走量、高配割韭菜”的套路,i6仅提供一款核心配置,直接将双腔空气悬架、AD Max智驾系统、Nappa真皮等核心配置全系标配。
这种“入门即满配”的策略,暗合《可口可乐传》中 “全民可及” 的品牌哲学,让25万级用户享受40万级的舒适体验,彻底模糊了价格与体验的阶级差,同时让消费者能够买到更出众的产品。
这背后,是理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供应链积淀,凭借增程车型的规模化生产,理想已与空悬、智驾系统等核心供应商建立深度绑定,将高端配置的边际成本压至行业低位。
这种“增程反哺纯电”的协同效应,恰如福特T型车当年凭借“单一车型+规模化生产”,颠覆汽车行业,实现了“人人买得起汽车”的愿景。
而理想 i6 正在做的,便是在纯电时代复刻这种“让高端体验下沉”的路径。它不是在打价格战,而是在重构用户认知。让“价格”不再是体验的“分水岭”,让25万级用户也能拥有“无差别”的舒适与智能。
理想越来越精准了
理想i6的热销,最颠覆行业的不是销量数字,而是它用事实证明25万级纯电市场的竞争,已从“长板够长就能赢”进阶为“没有短板才敢站”,恰如“木桶效应”的现实演绎,一只桶能装多少水,终究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纵观当下竞品,多陷在“单点优势”的桎梏里,如特斯拉Model Y凭“品牌溢价”立足,却因“毛坯内饰+无空气悬架”被诟病 “买标送车”;小米YU7主打“性价比”,却因超充网络滞后,让“补能焦虑”成为致命短板;小鹏G7以“智驾强”为标签,却因后排空间局促,将家庭用户拒之门外。
这些车型的困境,本质是 “用单点覆盖全需求” 的思维过时了。如今的用户,早已过了 “为某一个亮点买单” 的尝鲜期,进入 “实用主义” 的新阶段。
而理想i6的“全维度均衡”,恰恰踩中了“用户需求升级”的拐点。现在的新能源用户,他们既要智驾的便捷也要空间的舒适还要补能的安心,这种“无短板”的产品逻辑,不是“堆配置”,而是“精准匹配用户全场景需求”,它让用户觉得“买这一辆车,能解决所有出行问题”,这才是i6能快速破万的核心原因。
这种逻辑,恰如iPhone的成功,不是某一项功能最强,而是“芯片+系统+生态”的均衡体验,让用户无需在“拍照好”与“续航长”之间纠结。理想i6正在做的,便是在纯电SUV领域复刻这种“无短板”体验,而这,或将成为25万级市场的新“入场券”。
理想越来越会玩了
长期以来,理想汽车的品牌标签高度绑定“奶爸车”“家庭七座”,这种精准定位帮助其快速占领增程市场,但也限制了纯电车型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
理想i6的营销动作,本质上是一次“品牌资产迁移”、通过“代言人+场景化营销”,在不割裂原有家庭用户信任的前提下,触达Z世代年轻消费群体。
确实,本次选择易烊千玺为代言人可谓是“精准卡位”,他的“沉稳、进取”形象既能承接理想原有的“可靠、务实”品牌调性,避免代言人形象与原有用户认知的割裂;又能凭借跨年龄段的影响力,吸引Z世代用户。
官宣当日社交媒体声量环比上涨300%、粉丝晒单量激增的现象,比传统硬广更能建立信任感,实现了“流量-口碑-转化”的闭环。
而发布会现场如“单人床模式”“i人空间” 的场景化展示,其行业意义远超“营销噱头”。理想此前聚焦“家庭出行场景”,此次拓展“个人休闲场景”,是将“汽车”从“代步工具”重新定义为 “移动生活空间”。
这不仅能吸引年轻用户,更能提升车辆的“使用频率”与“用户粘性”,高使用频率恰恰是新能源汽车“口碑积累”的关键,毕竟续航真实性、三电可靠性,都需要高频使用来验证。
还有哪些压力
尽管理想 i6 初期表现亮眼,但从行业长期发展视角看,其面临的压力不容忽视,且这些压力并非单纯的“竞品竞争”,而是理想纯电战略的“深层考验”。
首先是内部“油电分流”的内耗风险,毕竟24.98 万元的i6与增程版L6价格一至,难免会抢夺本属于理想L6的市场。若i6销量持续高增而L6销量大幅下滑,最终会损害整个产品矩阵的盈利能力与供应链效率,得不偿失。
其次是外部竞品的“白刃战”压力,如问界M7纯电版、智界R7以及特斯拉Model Y等车型已经在市场中得到大家青睐。
在我看来,这些竞品的威胁不在于“配置比拼”,而在于“技术标签”,如华为的“智驾权威”、特斯拉的“纯电标杆”,都是理想纯电尚未建立的品牌认知,理想i6需要通过长期的“用户口碑”,来打破“理想只有增程行”的刻板印象。
确实,对于选择纯电用户的小伙伴来说,他们购车时比增程市场更看重“品牌的长期可靠性”。这需要理想在售后服务、用户运营、技术迭代上持续投入,而非依赖单一产品的热度。若理想只关注短期销量,忽视长期口碑建设,初期的热销很可能成为“昙花一现”。
综上,理想i6的初期成功,是理想对纯电市场“价格、产品、营销”三要素的精准把控,更是其从“增程思维”向“纯电思维”的战略蜕变。
不过,理想i6能否从“短期爆款”变成“长期标杆”,取决于它能否解决“品牌认知补课”与“用户口碑积累”的深层问题。而这,也是所有新势力在纯电中端市场必须面对的考验。
来源:巧说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