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寸之间,一览数千年。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随着怀化市博物馆新馆的正式开馆,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银器、木雕……这些穿越了千年时光长河的文化瑰宝,在光与影的映衬下,正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呈现于观众眼前,深邃而耀眼。
山高水长出五溪
——访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叙良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娜
方寸之间,一览数千年。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随着怀化市博物馆新馆的正式开馆,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银器、木雕……这些穿越了千年时光长河的文化瑰宝,在光与影的映衬下,正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呈现于观众眼前,深邃而耀眼。
近日,怀化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周依琴对话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叙良,带您一起解读埋藏于五溪大地上的远古文明密码,共同打开那扇通往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时光之门。
国宝文物助力博物馆吸睛“破圈”
周依琴:陈院长,您好!您是这次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展陈体系的总策展人。我们了解到,9月12日新博物馆开馆后,连续几天都达到了10000人的游客峰值。面对观众如此高涨的热情,您觉得吸睛的原因是什么?
陈叙良: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开放,产生了这么大的社会公众反响,从中可以看到,怀化人民对这样一种高品质的文化产品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新馆建设是怀化市委、市政府主导的一项重大的文化惠民工程。游人如织,我觉得这是新馆新形象带来的新气象,因为新馆建筑本身就很吸引人,同时又将博物馆和图书馆结合在一起,边上还有一个老火车站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让参观的视觉和空间体验更加丰富,这在全国的地市博物馆里都不多见,很吸引观众。当然,新馆本身的展陈体系也很丰富、系统,展品除了怀化本地文物之外,还向全省包括湖南博物院、湖南省考古研究院、相关市州及县(市、区)等借展了2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有几件都是国宝级文物,这也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省、市各级官方媒体组成的传播矩阵,在全省旅发大会期间策划的众多宣推活动,使得新馆成功“破圈”,成为观众游客喜欢的“打卡地”。
周依琴:能否重点介绍几件国宝级文物?
陈叙良:2024年以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启动了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改革,盘活了全省的文物资源,让优质文化资源可以直达基层。此次怀化展览,省博物院来了58件(套)文物,有5件是一级文物,其中3件是特别重要的文物。
这三件国宝级文物摆在入口大厅的中央,中间一件是商代的豕形铜尊,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件以野猪为造型的商代青铜礼器,用于祭祀等重要礼仪场合,它还是一个酒器,可以满装约11.7公斤酒。尊身、尊盖和上面的鸟形提纽(复原)都是先分段铸造,再进行焊接,这种工艺达到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整个野猪的造型很写实,又生动活泼,打破了我们对商代青铜器厚重、庄严的刻板印象,是极具特色的南方青铜重器。还有一件商晚期的凤鸟纹铜“戈”卣,它的器盖和器内底部均铸有“戈”字铭文,也是“戈”族的族徽。“戈”是夏商时期中原的一个望族。此件青铜器说明在商代晚期,“戈”族的一部分人可能南下到了湖南,印证了商代中原文化与南方地区的交流融合。另一件是元青花莲池鱼藻纹折沿盘,元青花的存世量稀少,十分珍贵,这一件器型很大、很厚重,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烧制,呈现出独特的幽蓝釉色,上面的莲花、鱼藻纹写实且生动,对研究元代景德镇制作青花瓷的工艺非常重要。这三件文物放在博物馆的入口大厅里面,自带气场,堪称新馆展陈的“点晴之笔”。
周依琴:除了刚才您介绍的省博物院助力的三件宝贝之外,怀化市馆藏的重磅文物又有哪些?
陈叙良:怀化市博物馆有馆藏文物1.6万多件(套),其中珍贵文物突破2000件。这些文物很独特,反映了怀化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让它在全国的博物馆体系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次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展出的文物有1500多件,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战国“中脯王鼎”,这是怀化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湖南省百大精品文物之一。“中脯王鼎”是一件比较典型的秦式鼎,腹部近口沿处,横刻秦篆风格的“中脯王鼎”四字。墓主人可能是伐楚的秦国高级将领,此鼎从侧面反映了秦楚相争时期,秦国在怀化区域的军事优势与文化影响。1978年,此鼎在溆浦马田坪出土时,其实是一对两件,其中一件收藏在怀化市博物馆,另一件收藏在湖南博物院。借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开放之机,省博物院专门把这件文物拿来了,使得“两兄弟”多年之后得以重逢。这也是此次展览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此外,高庙遗址出土的“凤鸟载日”纹陶钵残片、西汉滑石兽面具、沅陵侯墓出土的最早的湘菜食谱《食方》竹简、南明银器等,都很具有代表性。还有一些独具怀化地方特色的傩面具,作为文化“活化石”,反映了怀化的远古信仰传承和农耕文明印记。
周依琴:怀化市的考古遗址和馆藏文物的独特性与文化价值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陈叙良:遍布五溪大地的远古遗址和怀化市的馆藏文物,从时间跨度、文化连续性和文明贡献三个维度,证明了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在地理和文化上也是一个重要的交流通道,它有着一个独立发展又不断与外界交流、交融的辉煌历史。
作为远古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怀化是中原文化、长江中游文化包括西南文化交流碰撞的必经之路,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文化的混血”,创造出一些新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
怀化的独特,还集中体现在它是五溪文化和高庙文化的核心区域,特别是高庙文化,是中国史前艺术的第一次浪潮。从高庙遗址出土的白陶器和上面的凤鸟、太阳、八角星等纹饰,可以看出7800多年前,这里就是一个高度发达且成熟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的中心,它的发现把湖南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是名副其实的“史前文化圣地”。
同时,这里也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发现的远古遗址和农业遗存中,出土了很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工具和碳化稻遗存,证明了怀化先民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在这片土地上勤奋耕耘,发展出了成熟的稻作农业。
基于怀化特殊的交通枢纽地位,黔阳、洪江等地的商业、水运从明清到近代都异常繁荣发达,形成了数百年的商贸鼎盛期。20世纪70年代,湘黔线和焦柳线两条铁路穿境而过,更成为怀化这个城市发展壮大的关键转折,市博物馆的相关收藏正是怀化独特的驿道、商埠和交通文化的实物见证。
场馆升级打造沉浸式“古今”互动
周依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名片。通常,一些自由行游客入境参观的第一站,都是首先找这个地方的博物馆。怀化市博物馆如何精心展示好怀化这张城市名片?
陈叙良:我们立足怀化新馆的建筑空间和周边整体环境,总体策划了一个反映怀化历史文化风貌的立体展陈体系,包括五个部分,其中基本陈列是《山高水长出五溪——怀化历史文化陈列》,这是一个通史陈列。另外,还有一个专题展《雕刻人生——五溪木雕文化展》,这两个展览是由省博物院团队具体策展的。其他三个展览,我们主要是提出了总体定位和一些思路,具体策展由其他团队负责,如《一片冰心——怀化人文数字展》《轨通天下——铁路交通和怀化城市发展主题展》(包括老火车站西货场复原陈列),以及《福地怀化书画作品展》,展出的是一些艺术家为福地怀化最新创作的书画作品。
周依琴:进入怀化市博物馆新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正中一幅很大的《凤起高庙——福地怀化》主题浮雕。这个浮雕很有讲究,您能介绍一下这其中背后的故事吗?
陈叙良:这个玻璃钢做的巨型浮雕,其实是新馆的一个主视觉,代表怀化市博物馆的“脸面”,也是怀化的一个文化标识。在内容上,浮雕以雪峰山、沅水为架构,串连起怀化从高庙文化到“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的历史脉络。同时,浮雕中有怀化市博物馆的特色文物、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代表性建筑形象。浮雕高13.51米,代表怀化13个县(市、区)及51个民族。浮雕宽9.878米,98代表怀化市于1998年建市,78代表怀化从高庙时代开始,有着7800年的文明史。二楼栏杆下的花纹是侗锦图案多耶纹(又称拉手纹),代表了多民族融合。这件浮雕,让观众一进来就感受到博物馆新馆的能量和气场,能够很快安静下来,带着思考去观展,最后带着发现和感悟离开,所以这也可以说是一个“镇馆之宝”。
周依琴:作为展陈体系的总策划者,您能介绍一下怀化市博物馆新馆的核心理念和特色吗?
陈叙良:现在怀化市博物馆是二级博物馆,通过这一轮建设,接下来要努力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怀化市博物馆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我们对它的整体建设定位。同时,因怀化地处湘黔桂鄂渝五省交界区域,在武陵山周边地市里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将来也有可能将怀化市博物馆建成一个研究、挖掘和展示区域文化的中心博物馆。比如讲五溪文化,这里就是最权威的,是展示五溪文化、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同时,它还能成为开展社会教育的大课堂和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目前,怀化市博物馆新馆的基础设施条件,具备了继续做大、做成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潜力。把图书馆和博物馆建在一起,完全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再加上旁边有怀化火车站西货场这样一个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区,让“文化+科技”“文化+旅游”在空间、业态上有了依托,边上还有公园,可以做研学、旅游,包括一些大型的灯光秀。从这个角度讲,怀化市博物馆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
周依琴:怀化市博物馆以前有个老馆,这个新馆和老馆比起来,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陈叙良:与老馆相比,新馆进行了全面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场馆面积更大。现在的新馆是1.4万平方米,展出面积达到了6700多平方米,这个面积比原来老馆的860平方米翻了很多倍,为接下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二是展出的文物更多。原来的老馆受面积限制,展出文物有限。这次新馆开馆,通过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改革,向各馆借展了精品文物200余件(套),加上怀化市馆的文物,一共有1500件(套),展出的文物更多、更全,观众体验感更好。
三是展陈体系更完善。原来受空间所限,做的展览相对没有那么全面,现在新馆除了基本陈列、专题展览,还有复原陈列、沉浸式数字展。同时,还有可以经常轮换的临展。现在做的是书画展,几个月后又可以换其他展览,或引进省院、其他地市的巡展,甚至策划引进外省外国的展览,这样就能保持博物馆持久的活力和影响力。
四是文创开发有特色。新馆文创商店中的原创产品,大多数是基于怀化独有的文物收藏和文化元素特别设计生产的,非常有意思,年轻人应该会喜欢。
五是科技手段更丰富。我们在几个展览里运用了大量沉浸式数字科技,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让过去的文物由只能看变成现在的可触摸、可多感官感知、可深度互动体验,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六是博物馆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展馆里我们预留下很多空间,比如教育、研学空间,数字化展示、线上博物馆等,这跟原来的老馆相比,不仅是量的升级,更是一个非常大的质的飞跃。
“活态”传承,构建多维度怀化图景
周依琴:怀化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侗族大歌、傩戏、通道侗锦等,新馆在展陈中如何生动呈现这些“活态”文化?有什么特别的展区或互动设计?
陈叙良:怀化是一个非遗大市,为了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我们采取了体验创新、科技赋能与文创转化等方式,让观众能够去深度体验,跟非遗产生互动和连接。比如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怀化木雕,我们特别做了一个专题展——《雕刻人生——五溪木雕文化展》,坚持用文物来说话,并增加了互动体验,在展馆里设计了一些互动体验项目,比如小朋友可以到木雕展里学着自己来刻木雕。还预留了一些空间,比如传统戏台等,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请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传承人来这里现场演出,进行活态的传承。
其次,我们用数字化的方式,赋能非遗传承。比如在基本陈列里专门把怀化所有的非遗项目整合到一个多媒体的触摸屏里,让观众可以一站式了解怀化目前所的有非遗项目。还有国家级非遗沅陵龙舟赛,我们做了一个数字游戏互动项目,以吸引青少年观众的参与。
在文创商店,我们还推出了近200多款产品,其中很多是基于非遗元素进行设计、转化的,如侗锦包袋、傩戏眼罩、毛绒玩偶,以及AR火车玩具等,拓宽了非遗传播的消费场景。
周依琴:除了古老的文物,博物馆的展览也涉及了我们怀化近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通道转兵”“芷江受降”等,新馆如何平衡宏大的历史叙事与老百姓关心的一些细腻的民间生活记忆,从而构建一个立体、全面的怀化历史图景?
陈叙良:如何把一种宏大的家国叙事让老百姓看得懂并产生情感共鸣,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是理念的创新。我们认识到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创造的,但也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所以在进行宏大的家国叙事时,征集了很多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让老百姓体会到时代对个人的影响,同时也看到是无数普通人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其次是叙事结构的平衡。宏大叙事是骨架,民间的温情记忆是血肉。我们进行宏大叙事时,是在建立历史的一个大框架和时间轴线,让观众不会迷路。但在一些历史的细节上,我们会用口述史或一些实实在在的物件,如旧的大学毕业证、个人用过的物品、穿过的衣服,以及群众活动的照片等,从而实现一种叙事平衡,既有方向感又有历史的温度。
最后是展陈手段的平衡。我们既有实物展出,也有沉浸式数字化的体验式互动设计,这样就实现了宏大叙事与民间记忆上的一种宏大与细腻之间的平衡,让展览变得有血有肉、可亲可近。
周依琴:怀化市博物馆是个新馆,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它从蓝图变成现实,您能跟我们分享背后一些感动的故事吗?
陈叙良:今年可以说是我来怀化最多的一年,每来一次都有一些新的看法,我觉得在整个新馆建设特别是展陈体系打造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有三群人。第一是博物馆的建设者,包括怀化的各级领导和专业工作者,他们对这个项目都是全身心的支持和投入。没有他们的支持,新馆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建起来。第二是怀铁人。当年为了建设怀化,无数铁路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工作安家,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怀化,这份情怀是很感人的。我们在建博物馆期间,很多怀铁人听说后非常激动,把家里跟铁路有关的物品全都捐给博物馆,还配合我们做采访、口述史的资料整理等,这份对国家铁路建设、对怀化城市的情感很打动我。第三就是怀化的非遗传承人。因为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坚守和对文化遗产事业的热爱。我们做木雕展时,有一个很大的人物故事根雕作品叫《群仙贺寿》,这个作品是省级非遗傅氏木雕传人傅振源父子耗时六年七个月完成的,从1986年雕到1992年,根雕上刻了儒释道800多个神仙人物和200多个动物,场景宏大,非常震撼,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件精美木雕作品,往往累积着五溪匠人无数的辛劳心智。
周依琴:作为业界专家,您对怀化市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和走向,有些什么样的期许和建议?
陈叙良:怀化市博物馆今后可以进一步加强与省馆、与毗邻城市博物馆的合作。同时,借新馆开放的东风,全面提升实力,努力打造成一个非常专业的重要的市级博物馆。
具体来说,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向去发力:第一是国际的视野。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湖南的唯一节点城市,怀化市博物馆应该有一个全球的眼光,要立足国际视野,加强跟东盟文博机构的对接,开展一些展览合作、学术交流等。像越南、老挝等,他们都有苗族、侗族的分布,可以争取在文化遗产上进行项目合作。
第二是对传统博物馆的功能升级、重构,坚持专业办馆。传统博物馆更多的是重视实体文明的收藏,面向未来,我们要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博物馆建设成为数字互联网世界的一个文化节点,可以通过做线上展览,打造多媒体矩阵去推广自己。
第三是坚持一馆一策,突出怀化本土特色,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同时,利用社区、城市更新这样一个重要引擎,将怀化市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和代表的文化元素,赋能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第四要特别关注观众流量。怀化市博物馆可以通过不同的展览更新和公众活动,持续发力,以吸引当地观众。除了吸引外地游客,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观众“基本盘”。怀化市有四、五百万人口,如果有一定比例的人养成看博物馆、消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习惯,这个基本盘就有了,再加上外来游客,肯定能稳步发展得很好。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怀化市博物馆一定会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明天,也能为怀化这座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掌上怀化